正直仁爱的五朝重臣

2016-11-26 20:32刘占青河北沧州
清风 2016年12期
关键词:拓跋太子皇帝

文__刘占青(河北沧州)

正直仁爱的五朝重臣

文__刘占青(河北沧州)

若论在北魏高官中哪人最长寿,恐怕非九十八岁的仁者高允莫属。高允为官,历经太武帝拓跋焘、南安王拓跋余、文成帝拓跋濬、献文帝拓跋弘、孝文帝拓跋宏五朝,宦海五十余年,极享恩宠,得到了多位皇帝的信赖与尊敬。高允无论是为人还是做官,始终能“笃亲念故,虚己存纳,虽处贵重,志同贫素”,堪称一代风范楷模人物。

直言対君

高允,渤海人(今河北景县人),出生于官宦世家。他勤奋好学,多次外出拜访名师,“博通经史天文术数”。父亲去世后,高允把家财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分文不要,乡里对其称赞有加。他的才学和品德让其在家乡颇有些好名气,不过他出仕时间较晚,四十多岁才担任太武帝拓跋焘的舅舅杜超府中的给事中郎,成为杜超手下的得力谋士。

那时,北魏治下多地积累了大量的司法案件,久拖不决,地方官员的不作为让拓跋焘很是恼火。后来杜超便向皇帝推荐高允等府中的幕僚去地方上协助处理司法案件。结果和高允同去的几名官员仗凭手中的权力,在审判中徇私枉法,多有贪腐行为,受到朝廷的严惩。而高允在地方上,始终以清正廉洁处事,面对请托送礼一概加以拒绝,审判公允,因此得到朝廷的褒奖,这也给拓跋焘留下了极深的好印象。不久,杜超幕府被解散,高允只得回家乡教书,“受业者千余人”。不到一年,高允再次被征召担任著作郎,与司徒崔浩一起编修《国记》,谁知这差点给他带来杀身大祸。

之所以要编写《国记》,主要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当政时,想要彰显一下北魏历代皇帝的丰功伟绩,于是就让朝中重臣崔浩组织写作班子撰写国史。不过官员们在撰写过程中,过于“秉笔直书”,把皇家一些不愿为外人窥探的隐私也写了进去。这还不算,在一批溜须拍马官员的怂恿下,崔浩将《国记》全文刻在石碑之上立于大街处供老百姓观瞻。太武帝知道后勃然大怒,认为崔浩等人是在别有用心出皇家的丑。为了捍卫皇室威严,冲冠一怒的太武帝命人大肆逮捕以崔浩为首的撰写人员,一时间京城被弄得鸡飞狗跳,人心惶惶。

在此危急时刻,高允恰好在东宫教太子拓跋晃读书,因天色已晚,就留宿太子宫而幸免于难。第二天一大早,当太子听说崔浩及著述《国记》的人员悉数被捕的消息时,就对依然对外界情况一无所知的高允说:“我现在带你去见父皇,有我在,你不要害怕。到时父皇无论问你什么,你就顺着我说的话说。”一头雾水的高允不知出了何事,连忙问道:“为什么?”太子说:“进宫见了父皇你就知道了。”

二人见到太武帝拓跋焘后,太子对皇帝说:“父皇,高允一向小心谨慎,而且官职微贱。编著《国记》全是崔浩说了算,高允只是听命而已,请陛下赦免他的死罪。”听太子这么一说,高允才明白原来是《国记》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拓跋焘问高允:“《国记》都是崔浩写的吗?”高允如实答道:“《先帝记》及《今记》,是我与崔浩合写,崔浩负责的事情多,是主编,至于主笔,《先帝记》和《今记》两部分,我写的要多于崔浩。”

皇帝听完后,对太子怒吼道:“高允之罪分明比崔浩更严重,难道还想免死吗?”太子也有点害怕,连忙说:“高允是一小臣,见了您,惧于天威,只不过一时迷乱而胡说八道了。我刚才问他此事,他说全是崔浩所为。”拓跋焘又问高允:“果真如东宫所说的那样吗?”高允从容答道:“我罪当灭族,不敢说谎。太子殿下因为我教他读书,可怜我,欲救我一命。其实他不曾问过我,我也没说过这样的话,我不敢乱说。”

高允的诚实、坦白感动了拓跋焘。拓跋焘叹了口气,对太子说:“高允太正直了!一般人做不到,他能做到临死不说假话,是个实在人。不仅应赦免他的罪过,还要表扬他。”最后拓跋焘赦免了高允的死罪。

虽说拓跋焘免除了高允的死罪,但是有个前提条件:皇帝要求高允起草一道诛杀崔浩及其撰写同僚的诏书,而位列被诛杀官员名单的人数相当庞大,总共一百二十八人。这还不算,这些官员的家属也不能幸免,要被灭五族。对于这个“将功补过”可以迅速向皇帝表忠心讨欢喜的政治任务,倘若放到一个“聪明”的官员身上,早就乖乖照办。可生性耿直的高允思忖再三就是不肯动笔,一想到那些和自己共事的同僚马上就要成为刀下之鬼,甚至还要连带几千人成为冤魂,高允是心如刀绞,陷入了极度痛苦之中。

对于高允的拖延,拓跋焘十分不悦,派太子进行了多次催促让其迅速起草,否则将以欺君罪论处。后来高允对太子说:“请让我再见一见皇帝,我有话说。”就这样,拓跋焘又召见了高允。一见面,拓跋焘就厉声责问高允为什么诏书迟迟没有写成。高允叩首道:“陛下,崔浩等人,若仅以直书史事触犯皇上,其罪不至死。况且还要株连亲属,量罪过重,请陛下三思。”

拓跋焘一看高允如此跟自己叫板,简直是活得不耐烦了,马上下令把高允绑起来准备重处。幸亏太子拓跋晃又在旁边连连求情,拓跋焘这才消了气。经过再三斟酌,拓跋焘重新下令:“诛清河崔氏与浩同宗者无远近及浩姻家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并夷其族,其余皆只诛其身。”接着拓跋焘说:“没有高允强谏,当还有数千口人死矣。”

后来太子不无责备地对高允言道:“做人应当知趣,我想救你,你却不配合我,把陛下气成那样,每想到这事就令人感到后怕。”高允说:“臣与浩实同其事,死生荣辱,义无独殊。诚荷殿下大造之慈,违心苟免,非臣之意。”太子听完高允这番情真意切不惧死亡的话,为之动容。

不争名利

很长一段时间,北魏的官员是没有俸禄的,官员们要想过活得好,要么靠封赏,要么靠贪污。但这两条途径高允是毫不沾边,日子过得极为艰辛。为了养活一家老小,高允只能让儿子们去上山樵采度日。文成帝拓跋濬在位时,一旦看到皇帝的行为劳民伤财,不合国家法度时,高允必会直言劝谏,甘愿冒犯龙鳞。一次有个叫郭善明的官员为了在皇帝面前表现自己的才能,就上书提议让文成帝大修宫殿,以体现新皇登基后的国家新气象,对于臣子的这个想法,文成帝想采纳照准。高允得知后,极力谏阻。他对皇帝说:“现在国家的宫殿非常齐备,已经完全够用了。如果陛下还想修建盛大宏伟的宫殿,应该好好筹划,循序渐进,不能仓促动工。况且如果要建新宫殿,伐木运土加上各种杂役就需要两万人,还要有人当工匠,老人和孩子还得送饭,加起来总共要动用四万人,半年才可让宫殿竣工。古人言:一夫不耕就会有人挨饿,一妇不织就会有人受冻。何况是数万之众无法从事耕织生产,他们所要耗费的花销,实在太多了。请陛下三思。”高允这番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文成帝深受触动,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停建宫殿。

一天,大臣陆丽告诉文成帝,高允虽然做了高官,但是他家依然是家徒四壁,妻儿的生计都成问题。文成帝听后大吃一惊,他不相信朝中的重臣会过得如此不堪。为了一探究竟,第二天文成帝带着近臣亲自到了高允家看望,只见高家只有草房几间,屋内是几床粗布被子和破棉袍,厨房中只有咸菜而已。看到眼前的一切,文成帝很是酸楚,不禁感叹道:“古人之清贫岂有此乎!”马上赏赐高允500匹帛,粟千斛,还提拔高允的儿子做太守。对于如此厚重的封赏,高允是坚辞不受,文成帝是坚决不答应。之后文成帝更加敬重高允的品德,从不称呼其名,而叫他“令公”。

仁爱待人

高允虽久居高位,对他人始终是平易近人,仁爱待之。有一次,孝文帝有事要召见高允,可高允府里的马夫驾车时,不小心惊了马,结果车翻人伤,高允“伤眉三处”。皇帝知道后,就派太医拿着药看望高允,还要治车夫的罪。高允闻讯后,就上奏皇帝自己的伤并无大碍,请求皇帝赦免车夫的罪。高允每次面君,皇帝知道他年岁太大,就派太监苏兴寿搀扶着高允进宫。一天苏兴寿搀着高允进宫门,结果不知从哪里蹿出一条大狗把高允吓了一跳,突然跌倒。这下把苏兴寿吓得不轻,毕竟高允已是近百岁的年纪,身体经不得半点折腾。好在高允并无大碍,高允对苏兴寿说:“你不要害怕,我没事,这件事千万不要让皇帝知道。”

尚书窦瑾曾和高允在一起共事,后来因罪被杀,儿子窦遵逃到山中。窦瑾的母亲孤苦伶仃一人,平时那些跟窦瑾称兄道弟的好朋友,都没有人敢去照顾窦母,生怕惹上是非。而高允毫不惧怕,将窦母接到自己的家中予以照顾保护。

回顾高允一生,可说是胸怀坦荡,光明磊落。为官忠贞正直,敢于担当;做人宽厚仁爱,无私助人。难怪乎高允曾自信地对他人说自己有“阴德”,“若阳报不差,吾寿应享百年矣。”

猜你喜欢
拓跋太子皇帝
“屎壳郎”大王
皇帝需要帮忙吗
女皇帝
拓跋珪的“天赐”时代
汉字奇遇记
汉字奇遇记
《太子湾的春天》摄影
化蝶
酷爱学习的小皇帝
领导是咱老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