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明旻
(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6)
从《谁是爱尔兰人》的人物关系中看文化融合
余明旻
(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6)
任璧莲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第二代华裔美国作家中较有影响的一位。其短篇小说《谁是爱尔兰人》以老太太“我”为视角,体现了任璧莲独特的文化观: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尤其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年代的人交往过程中,中西方文化慢慢得到融合,族裔意识在文化摩擦和妥协中渐渐模糊。
人物关系;文化摩擦;文化融合
任碧莲(Gish Jen),华裔第二代美国作家的杰出代表之一。其父母在中国即将解放之际,从上海迁往美国。她1955年生于纽约长岛,197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获得英语文学士学位,而后在斯坦福商学院进修、中途辍学,1983年在衣阿华大学写作班获得小说艺术硕士学位,1991年开始文学创作。
《谁是爱尔兰人》是任璧莲1999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其中《谁是爱尔兰人》和《同日生》被收入美国年度最佳短篇小说集。
作为第二代华裔美国文学小说家,较之第一代华裔美国作家,任璧莲对于美国主流文化的融入程度以更深一步,并以温和包容的态度倡导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沟通和融合。
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老太太与从小在美国长大的女儿之间的人物关系突出地体现了中美文化之间的摩擦、冲突以及融合。艰苦奋斗、勤俭持家的中国老太太辛苦了一辈子,用自己的双手养大了女儿娜塔莉。从女儿的名字娜塔莉就可以看出,第二代的美国华裔已经深入地融入到了美国主流文化当中。女儿信奉 “美国梦”,认为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追求成功的权利,并获得自我事业上的成功。老太太与女儿之间的摩擦实际上是第一代华裔美国人与第二代华裔美国人不同价值观念、文化观、归属感的摩擦与冲突。
在弱势族裔面对主流文化的冲击时,老太太受到亲家母贝思的邀请与其生活在一起,女儿和孙女也时常来看望她。在牺牲了华裔群体,或者说弱势族裔的利益的情况下,华裔群体才能在美国社会得到安身之所。同时作者也暗示在多民族聚居的美国社会中,要达到发展和进步,包容和认可少数族裔的存在也是必不可少的。美国主流社会也应显现出沟通与融合的态度。
面对爱尔兰女婿,老太太身上也总带有一种文化排斥感。事实上,说英语的白皮肤的爱尔兰人作为欧洲族裔来到美国,比华裔,日裔,非裔等族裔群体更容易融入美国社会,也更容易获得美国主流社会的认可。可老太太却并不认为他们有什么引以为荣的东西,“我知道,在希尔他们国家里什么东西都是煮着吃,他们就是从那样一个地方来的,这不能怪他们。” “清一色的水煮菜,清一色的死脑筋,连他的名字都是那么清一色的简单:约翰。也许是因为在我长大过程中伴随着我的是豆瓣酱、海鲜沙司还有蒜泥呢,所以我总是感到我女婿说话时缺少了什么东西。” 这都体现出老太太自我文化的自豪感及对爱尔兰人文化的不认同。
在美国社会中,爱尔兰人与美国人有着很多共通的文化传统,这种共通之处是美国华裔人无法相比的,对约翰一家的不认可也从侧面反映出老太太对主流文化的不接受和不认可。
这位中国老太太与混血孙女之间的故事是文章矛盾冲突中的导火索。外孙女索菲从小以开放包容的美国文化作为成长环境,崇尚儿童自由意志和创造力发展的美国,并没有像老太太眼中传统中国那样要求孩子从小学习行为规矩,言语得体,道德约束,甚至压抑天性。
小索菲在保姆艾米的鼓励甚至引导下行为大胆张扬。到后来,老太太用教育中国小孩的方法,轻轻地打了她,并给了她一些东西吃。让索菲改掉了喜欢脱掉衣服的“坏习惯”。“第二天我们去了公园,她那个样子像个可爱的中国女孩,她不再把衣服脱掉了。” 显然,在与美国主流文化的摩擦中,老太太的教育方式还是有成效的,并对此十分满意。
最终老太太不得不因为女儿和女婿无法认同的教育方式离开家,但是亲家母的接纳,女儿的关心,孙女与妈妈一起时常来探望,仍从侧面反映出,华裔美国人经历了文化摩擦、冲突之后,仍然可以达到相互和平相处,甚至融合的状态。而其中的关键就是文化的包容和理解。
亲家母贝思,作为希尔家唯一让老太太欣赏的女家长。她是一位工作上能干,生活上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的女强人。生病之后在家,也是一个和善的女人。从老太太对贝思亲家母的认可中可以看出,即使中西文化中存在很多的冲突和矛盾,但仍有很多共通和认可的品质。中西文化的协调和交融并不是不可能的。
最终,寄居在爱尔兰亲家母家中的老太太也变成了亲家母口中的“一个荣誉爱尔兰人”。反映出作者任璧莲不同于其他美国华裔作家独特的文化观念:以温和、中庸、包容的态度,既尊重理解华裔文化,又倡导主流文化更加包容对待少数族裔的独特的文化观。
本文以一位华裔老太太与成长在美国文化环境下的女儿、外孙女、爱尔兰女婿及亲家母的相处中,反映出有着不同文化背景人物之间的冲突、摩擦及认同、融合。反映出作者任璧莲不同于第一代美国和同时代美国华裔文学作家的独特的文化观,她认为美国的少数族裔应该得到尊重和认可,强势主流文化要更具有包容精神,而不是第一代美国华裔文学作家所持的非此即彼的文化排斥观。
[1] 任璧莲.谁是爱尔兰人[M].金衡山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 苏翠英.“色拉碗”vs“大熔炉”——试析《谁是爱尔兰人》中的文化观[J].外国文学研究,2009(6):136-137.
[3] 温红佳.对峙 融合 淡化——对《谁是爱尔兰人》的文化解读[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2):78-82.
[4] 尹晓煌.美国华裔文学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5] 张洁,翟配配.从不可靠叙事角度解读《谁是爱尔兰人》的文化观[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4(3):71-74.
余明旻(1989-),女,汉族,湖北十堰人,广西民族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I041
A
1672-5832(2016)12-005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