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凤
五岭山脉地区瑶族民歌与广西客家山歌的空间观对比
王毅凤
从歌谣这样的口头文学中分析不同族裔的文学空间观,是文学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本文对比《广西客家山歌研究》的客家山歌和《瑶族民歌》收录的湘桂粤交界五岭山脉地区的瑶族民歌,总结了两者的空间感知特点。研究发现,瑶族民歌中被歌颂景物往往远离创作者,对景物的描写注重全局和整体而较少关注细节,人与景的空间关系模糊。空间对他们来说是更像是一个整体而非零碎的概念。因而笔者将其总结为“面型”空间感知倾向。与瑶族民歌不同,客家山歌既擅长于对个体和细节的观察,也呈现出很强的空间层次感和顺序感。空间对他们来说更像是三维立体的,歌者常处于景物空间内部的某一位置。笔者将客家山歌的空间观感总结为“立体型”模式。
瑶族民歌 客家山歌 空间感知
民间歌谣作为少数民族的口头文学,是少数民族传递信息、表达情感、记录历史、闲暇娱乐的重要方式。从少数民族的精神产品中窥探他们的文化价值观,是解读人类文化现象的一个重要课题。广西是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素有“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之美誉。其中,瑶族以能歌善舞著称,歌谣在其历史长期迁徙的过程中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生活元素,且至今仍有许多地方保留摆歌堂、设歌会的习俗。客家人作为汉族的一个支系,也是在历史上经历了不断南迁来到两广地区。客家山歌一直与客家围屋、客家对联并称为客家文化的重要代表。湘粤桂三省交界五岭山脉地区,有大量的瑶族聚居区和客家村落交错并存。瑶族聚居区有广西东北部的富川瑶族自治县、恭城瑶族自治县、湖南西南部的江华瑶族自治县和广东北部的连南瑶族自治县,四县毗邻。这一地区的瑶族多数属于自称“勉”的瑶族直系,因居住地名称、地理环境、生活方式等不同,分为“排瑶”、“过山瑶”和“平地瑶”(何芸等,1987,р.5)。客家人村落同时也遍布广西、广东地区。这两个不同的少数族裔间生活区域的相互交错和生产的彼此联系,使得文化产生了交汇和交流,因此从他们的口头文学中比较他们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就具有了现实意义。
瑶、客因文化交流而产生共鸣的同时,又因不同的民族起源而保持着各自的特性,使得比较瑶客歌谣的空间观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丰富的内涵。本文以《广西客家山歌研究》(严永通等,1991)中的广西客家山歌和《瑶族民族》(何芸等,1876)收录的五岭山脉地区的瑶族民歌为研究对象,挑选出其中含有景物描写的歌谣文本,比较对自然景观的观察描述方式以及人与景的相对位置关系,从而总结瑶、客歌谣各自的空间感知特点。
通过比较瑶、客歌谣中自然景物的描写方式,可以发现歌谣中他们对空间有着不同的感知方式。瑶族民谣中出现的自然景观是以远景为主,无论是“一片山”、“一片云”、“一片雾”,还是山坡上的“花海”、山顶上的“一片森林”,都是歌者站立于某个点,向某个方向眺望远方时,映入眼帘的成片的景象。对于人来说,景构成了一个远离于人的空间平面,而人与景之间的空间距离和关系往往是模糊的。对事物的描写往往注重对全局和整体的观察,而非景物细节或者空间中的“点”。空间对他们来说是更像是一个整体的而非零碎的概念,“点”与“面”的关系、人与“面”的关系,空间的层次和顺序相对于来说是模糊的。在瑶族歌谣中常常能感受到歌者与被歌颂对象之间有较远的空间距离,被歌颂的空间区域是歌者视野前方的整片区域。因此,笔者将该地区的瑶族民歌总结为“面型”的空间感知倾向。
与瑶族歌谣不同,客家歌谣一方面擅长于对场景中的个体、细节进行细微观察,另一方面也强调空间的层次和顺序感。他们既关注“面”,也关注“点”。他们在乎“点”与“面”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也需要要规划空间的层次,因为描述物体时空间顺序是一种很重要的逻辑。常出现以人或视野聚焦的事物为起点,按一定的顺序描写向各个方位上的空间,既可以是在该起点所在平面上向各个方向的延伸(如东西南北、前后左右等),也可以是与不同平面的相互关系(如由上到下、由里到外、由远及近、从近伸远等),以及多种空间关系的重叠与组合(点与点的关系、点与面的关系、面与面的关系同时存在)。空间对他们来说更像是三维立体的,歌者常处于被歌颂的景物空间内部的某一位置。因此笔者将客家山歌的总结为“立体型”空间感知模式。例如:
瑶歌1-1《日头出来照山坳》(何芸等,1987,р.135):日头出来照山坳,照到山坳梓木花,梓木花开千万朵,朵朵红花向太阳,向太阳。
瑶歌1-2《我们这伙去砍柴》(何芸等,1987,р.82):大雾山顶,紫雾山顶,有片大森林。我们这伙去砍柴,去砍树。想起道路远不怕走,想起山岭高不怕爬,走了三天到了森林里......
瑶歌1-3《修开路,等客来》(何芸等,1987,р.78):修开路,等客来,客人快过来。垫青石,架好桥,马背金鞍闪闪亮。骑马过的是头人,三十六个都过了。
客歌2-1《月光光》:月光光,照祠堂;祠堂背,种韭菜;韭菜花,结亲家;家家门前有个塘,养个鲤鱼八尺长;头拿来吃,尾拿来尝,中间拿来讨姑娘......
客歌2-2《抚育林海绿油油》(严永通等,1991,р.33):一条清河弯弯流,划断东西两山头;站得高来看得远,抚育林海绿油油。
客歌2-3《撒帐歌》(严永通等,1991,р.133):撒帐东,撒到东方十二支;......撒帐南,撒到南方十二山;......撒帐西,撒到北方十二支......撒帐北,撒到北方十二泽......撒帐中,富贵福禄在此中......
客歌2-4《贺进新屋》(严永通等,1991,р.139):......新做大屋座南方,左靠山来右靠江;后面亦有金鸡叫,前面又有凤朝阳。
瑶歌1-1中的景观是歌者立于山间的一个位置,向远处观望时看到整片区域:阳光与山坳、花海相互印染成一片的景观,“千万朵”、“朵朵红花向太阳”更是营造出一个壮观的整体景观。瑶歌1-2是一首劳动歌,“山顶”、“大雾”、“森林”构成了一个十分遥远的画面。劳动出发前并不确定具体可以砍柴的地点,并且到达这个地点的路劲也是模糊的,只依靠“三天”这个虚数时间来覆盖掉路劲的空间概念。瑶歌1-3是深居山中的瑶胞喜迎远方来客,在家门口就远远地看到一列马队经过了石桥,由于距离太远看不清人脸,于是主人开始数起人数来。这三首瑶歌中歌者的位置与视野区域、叙述者与被叙述对象之间的空间关系都是既模糊又遥远的,并且视野范围内的空间布局都呈现片状化。
客歌2-1是首童谣,写景的顺序先是从上而下(月光到祠堂),然后由后至前(祠堂背到家门前),接着写到池塘里有鲤鱼,这是将对视野焦点继续位移向下。甚至连鲤鱼都要分为前、中、后部。客歌2-2中,视线从眼前的某个点随着河流向远处延伸,然后歌者又向下俯瞰一片绿油油的林海。上下两句都是以歌者的空间位置为起点,焦点由近延伸至远,从上移动至下,表现出“点”与“面”的空间关系。客歌2-3是给新婚夫妇布置新房时“撒帐”仪式中哼唱的歌谣,以人(床的位置)为中心,“撒帐”动作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展开,并且按顺时针顺序进行。方向划分的顺序性和正确性被与人的幸福挂钩。客歌2-4对主人乔迁新屋的贺词中,同样以人的位置(住宅)为起点,赞扬了左右前后的风水优势,将空间方向的寓意与人的幸福感挂钩。由此可见,客家山歌中空间层次的划分十分清晰,不同空间层次的描述顺序也比较顺畅,同时强调人与空间的关系,这反映了他们立体的空间感知。
由于瑶、客两族的混居,歌谣出现了相互影响和吸收的情况。从相同主题、情节的不同表述方式中最能看出出两者对空间的不同感知。例如:
瑶歌1-5(严永通等,1991,р.111):日头落领影过河,肩膀挑桶手摸索;家中还有半缸水,假意挑水望情哥。
客歌2-6(严永通等,1991,р.111):月光柬(这样)清风凉,看见亲哥在井旁;家里还有半缸水,假作挑水会伢(我的)哥。
上面两首歌谣的内容、情节和结构高度相似,都是描写女子假借挑水探望情人。前者第一句词就描绘夕阳时分远处的一幅恢弘景观:太阳的余晖笼罩在山头,徐徐下落过程中牵引着山的影子从一侧到了另一侧。而同样的情节,客家山歌的却从近在眼前的事物着手:情哥哥站在井旁等待,皎洁的月光落到他身上。前者是对片景的描写,后者对个体“点”和细节的观察。最后一句对探望情人这件事各自用了不同的动词来表述,前者是“望”,后者用的是“会”。“望”一词声动地体现出了歌谣创作者与被观察事物之间遥远而模糊的空间距离,而“会”则是近在面前,带有触手可及的意思。感知上的“远”、“近”差异在这里显得尤为突出。
类似的还有下面两首民谣:
瑶歌1-6《我望花儿几时开》(严永通等,1991,р.110):清早起来心开怀,打开大门望郎来;我娘问我望什么,我望花儿几时开。
客歌2-7(严永通等,1991,р.110):岭岗顶上一株梅,手攀梅花望哥来;娘问亚妹(女儿)看脉介(什么),f(我)看梅花几时开。
都是歌唱女子借“看花”为名盼情人,而当第二句写“娘”问“我”时,前者“娘”问的是“望”什么,而后者问的是“看”什么。同时为了应对这样的尴尬,瑶歌的歌者以“望”远方的“花”为名,而客家歌者却将视线瞬间由远处拉回身边“手攀”的“梅花”树,回答“看”花。由此可见,瑶客两族即使因历史、社会等原因歌谣内容上有重叠,但表述相同事物、相同思想情感的不同方式也反映出两者对空间的不同感知方式。
本文将湘粤桂交界的五岭山脉地区的瑶族民歌和客家民歌进行比较,着重从景物描写方式以及人景关系分析了他们空间感知的差异。笔者将该地区瑶族民歌总结为“面型”空间感知倾向,将广西客家山歌总结为“立体型”感知模式。萨默瓦等学者认为,人对待空间的方式与他们文化价值观有着直接的、紧密的联系(萨默瓦等,2009)。因此,从歌谣比较中对空间的感知方式,是我们审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维度。“而作为‘空间’来说,它不仅仅只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它还蕴含了社会、文化、地域的多维内涵,这也是‘新文化地理学’一贯秉持的立场”(高瑞怡,2014)。
[1]严永通,凌火金.广西客家山歌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
[2](美)萨默瓦,等.跨文化交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16~219.
[3]高瑞怡.论〈木鱼歌〉的空间构建与文化认同[D].昆明:云南大学,2014.
[4]何芸,等.瑶族民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
王毅凤(1991-),广西贺州人,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社会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