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作品到动画影片的改编策略研究

2016-11-26 13:12鞠盈盈胡智艺
长江丛刊 2016年20期
关键词:动画影片动画电影文学作品

赵 竞 鞠盈盈 胡智艺

从文学作品到动画影片的改编策略研究

赵竞鞠盈盈胡智艺

剧本是动画电影创作的核心,而文学是动画剧本创作的基础,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动画改编提供了庞大的题材来源。从文学改编成动画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而改编成功的关键在于从文学作品的故事内核上吸收养分,用动画的思维选择和处理题材,恰当地将文字描述转换为适宜于影像表现的视觉形象,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动画想象力传达文学作品内在的精神和情感。

文学作品 动画影片 改编

即便在动画制作技术日新月异、动画视听效果精彩纷呈的今天,动画影片作为一种影视产品,最能吸引观众的要素仍然是故事本身。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动画改编提供了庞大的题材来源,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以文学作品为改编题材的动画也不在少数,但为何有些动画作品在成功改编后实现了经济效益和文化影响双赢的效果,而一部分作品却和市场大众期望的效果有不小的差距,进入市场后命运惨淡?本文拟分析文学作品改编成动画影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由此提出从文学作品到动画影片的改编策略,希望能够为国产动画创作题材的选择与处理提出一些建议。

一、 改编的必要性

(一)对文学作品的改编是动画剧本创作的主要途径

动画影片的制作往往需要巨额投资,为了应对来自经济的压力,主流动画片的题材更加倾向于那些已经得到社会认可的作品。经典文学作品能够为改编动画提供观众耳熟能详的故事情节和故事背景资源,是改编动画上座率的有力保障,从而大大降低动画影片的投资风险。不管是经过时间检验的文学经典作品,还是现今流行的网络文学作品,一方面,它们大都能够凭借其精彩的故事情节吸引广泛的读者群体,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另一方面,经得起推敲和时间考验的故事题材,在改编的难度上也会大大降低。

因此,在动画剧本创作的众多方法中,对文学作品的改编永远是一条最主要的途径。以美国迪士尼为例,在1937年至2004年的67年间获得市场成功的动画电影中,改编动画电影产品的比例高达74%。对名著改编,不单是动画影片创作的一个取之不尽的源泉,同时还为动画影片投资商带来可观的回报。

(二)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优质产业链的源头

在“互联网+”时代,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一源多用的商业模式已经将出版物、互联网和影视联系起来:拥有广泛读者群的优秀文学作品,先经过适当的改编形成动漫作品,再通过动漫作品的成功带动衍生游戏的流行,进而进军室内游乐、食品、文具、玩具、广告代言、工艺品等多个相关市场,从而扩展出一条从文学→动漫→游戏→动漫周边衍生产品的层层回收的超长价值产业链,逐步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出更大的商业价值。在这样的优质产业链中,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保障成功的源头,而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则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 改编的可行性

(一)动画叙事与文学的关系密切

文学是动画故事创作的基础,动画影片的主题立意、题材选择、角色塑造、结构安排、悬疑设置无一不与文学叙事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动画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使其特别善于表现不能用普通摄像机拍摄到的奇幻故事,故事中一张桌子也可能开口说话,一块橡皮也会有感情灵性……而且文学作品中的童话、寓言、神话、传奇等非现实主义的奇幻题材,通常都具有一个很结实的故事框架,其戏剧式的故事情节通常都用以表现正义战胜邪恶、不懈努力总有回报、友爱互助才能共同进步等“真善美”的主题立意,因而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启蒙教育意义。

(二)动画角色与文学的关系密切

动画形象的创作过程是导演根据文学剧本描述的角色外貌和性格特点,进行素材搜集、提炼概括和形象创造的过程。角色塑造是动画创作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不仅因为主角的性格和命运将直接关系到故事情节的发展方向,从而决定影片的魅力,而且角色形象设计的质量还直接影响产业链的盈利空间。

文学作品借助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从各个角度对人物进行肖像、心理、对话、行为的描写,并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达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主题的目的。文学作品能够为动画影片的角色塑造提供充足的资源和创作依据。

1、文学作品为确定动画角色的身份与性格提供依据

动画角色的形象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视觉符号,它还以角色的性格和命运为基础,具有深刻的内涵。因此,角色的身份与性格是角色外形与轮廓设计的基础。文学作品的人物心理和行为描写为确定动画角色性格和命运提供基础依据。在设计动画形象之前首先要明确角色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寻找和发现形象设计的原始素材,经过反复筛选与提炼,然后开始设计形象,完成将文字描写转换成抽象的视觉符号的设计过程。

2、文学作品为动画角色形象设计提供依据

动画角色形象设计是运用造型艺术手段描绘出形象外形与轮廓的草图,进行反复的修改和加工,最后设计出动画角色形象的过程。文学作品利用文字描写展现人物肖像特点、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和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能够为角色形象的造型与表情设定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同时文学作品的环境描写还有助于完整展现角色与环境互为作用的关系,从而塑造出丰满的角色形象。

例如2016年美国迪士尼出品的动画片《疯狂动物城》的创作灵感就来自20世纪最著名的童话作品之一《柳林风声》(Тhе Wind in thе Willоws)中像人类一样行事的会说话动物,从文学作品中描写的一群可爱的动物角色获得了创作的灵感。童话《柳林风声》中作者以浪漫的笔调塑造了一系列可爱的动物形象:胆小怕事、爱好冒险的鼹鼠,热情好客、充满浪漫情趣的河鼠,侠义十足、具有领袖风范的狗獾,喜欢吹牛、追求时髦的蟾蜍,敦厚老实的水獭……而动画电影《疯狂动物城》中兔子朱迪、狐狸尼克、牛局长、羊副市长……每一个角色的性格都鲜明突出,为我们描绘出一个现代化的动物都市中的众生相。

(三)动画场景与文学的关系密切

动画场景是动画影片展开剧情单元的特定时空环境,它为角色表演的特定时间与空间提供舞台。动画场景是动画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动画片的基本美术设计元素之一,其质量直接决定着动画片的艺术水准和风格。动画场景像所有影视作品的场景一样,都是依据文学剧本和导演分镜头剧本中所涉及的内容和情节的发展要求设置的。

文学作品中所有与角色相关的景物、生活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及历史环境描写,甚至包括作为社会背景的特定群众角色的描写,都将为动画场景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例如1996年美国迪士尼出品的动画片《钟楼怪人》是由雨果浪漫主义经典文学《巴黎圣母院》改编而成的,原著中,中世纪这个遥远而富有浪漫色彩的故事背景,以及小说中花费了大量篇幅描绘的著名的哥特式建筑这样一个视觉上的建筑奇观,为影片创造宏伟的场景和动人的镜头语言提供了基础。

由此可见,文学作品中用文字叙述的场景是动画中转化为画面语言的丰富养料,虽然文学作品反映作者的时代文化、动画影片反映编者的时代文化,但是文学作品中关于时代场景的奇特描述,能够为动画场景细节的刻画提供非常多的养料和支持,帮助画面效果丰富和完善。

三、改编的策略

中国很早就会从文学作品取材,通过改编的途径制作动画影片,事实上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中国动画史上出现了一大批经由文学名著改编的动画。如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1962年根据《西游记》的前七回(即孙悟空大闹天宫的精彩章节)改编而成的动画影片《大闹天宫》,1979年根据古典小说《封神演绎》的部分章节改编而成的动画电影《哪吒闹海》,1983年根据明代小说《平妖传》部分章节改编而成的动画影片《天书奇谭》,以及1999年根据中国神话故事改编而成的动画电影《宝莲灯》,基本上都是在保留原作叙事顺序的基础上进行的改编。这些影片作为中国动画电影的代表作,有些被誉为中国学派的开山之作,有些也获得令人首肯的票房纪录。但是纵观中国动画的制作现状,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动画仍然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对观影人群低龄化的限定,使得改编拘谨僵硬,有些动画电影只是简单地将文字描述转换成画面和语言,使得图面和声音在荧幕上对应起来,使得改编电影不够好看;其二,对文学经典过分敬畏,缺乏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和大胆的改造,使得改编电影不够好玩;其三,过度依赖于原始题材的教化功能,在原始题材上的二次创作不够,主题不够突出,使得改编电影不够有深意。

动画片的主题内涵并非只能肤浅幼稚,而是要深入浅出地去表达人类最本真、最自然的情感和思想。改编实质是一种转换,从文学作品到动画影片,这两种媒介的艺术转换存在许多潜在的可能,笔者结合实际片例分析,总结出如下几点从文学作品到动画影片的改编策略。

(一)从视听要求出发,选择适合改编的题材

精彩的故事情节是动画影片成功的王道,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往往足以弥补制作手法、艺术效果及技术应用上的不足,最有效地提升动画电影的制作效率。在从文学作品改编成的动画影片中,有些影片既“叫好”又“卖座”,获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赢,而有些进入市场后却命运坎坷,不仅遭遇票房惨淡,更是被痛批“剧情惨不忍睹”、“低幼弱智”、“过度说教”等,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文学作品的选择。选择的文学作品可以是神话、传奇、寓言、童话等,这些奇幻题材的故事大多是已经充分得到社会的认可的经典文学作品。它们要么拥有远古而浪漫的故事背景,能够给观众带来神秘的视听元素;要么拥有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能够带领观众变换不同寻常的视角领略冒险的奇遇。在改编过程中,强调视听带来的趣味性,避免说教才能使改编的动画影片更有趣。

(二)发挥想象,用动画思维处理题材

在改编再创作的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动画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动画想象力是使影片好看的关键。为了服务于影片情节发展的需要,可以设定额外的辅助角色帮助传达主要角色的内心情感,比如《花木兰》中花家的祖先为了保护木兰,派出的心地善良的木须,时时刻刻环绕在木兰身边从旁帮忙;《钟楼驼侠》中主角加西莫身边鼓励他的好友石兽等。另外,为了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视听体验,动画影片完全可以不必局限于文学作品中的描绘,对影片中的角色及背景做全新的造型设计。例如1994年美国迪士尼出品的动画片《狮子王》最初的素材就是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而当剧作家把故事的背景换到了非洲草原,并且通过去非洲考察收集了当地一些风土民俗作为辅助素材。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之后,变成了以草原上狮子家族情仇兴衰为主要线索的故事,给人以耳目一新的视听感受,而影片宏大的场景渲染出神秘而紧张的气氛对情节的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有所取舍,原著灵感与主流价值观结合开出新的花朵

“改编本身就是一次文学创作活动”,动画影片可以从文学作品的故事内核上吸收养分。在改编文学作品时,编剧总要对已经掌握的资料进行筛选,希望找到丰富的视觉手段取代原作中用文字叙述的场景,以期保留原作的气氛和精神。在改编再创作的过程中,不管是忠实原著剧情还是以解构的方式改编,都要传达出原著的精神实质。例如2015年大获好评的中国3D动画《大圣归来》,虽然也是根据《西游记》改编而来,但在相关的神话传说素材上进行了充分的拓展和演绎:曾经大闹天宫,如今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四百多年的孙悟空,刚出洞时一副法力尽失、性格狂躁抑郁、只想回花果山过平凡日子的落魄形象,而偶然解开孙悟空镇压之印的年仅7岁的小和尚竟然是勇敢善良、天真活泼、好奇大度、崇拜大圣的小唐僧江流儿。大圣因恻隐之心,勉强护送江流儿回长安的路上不得不与山妖肉搏厮杀,然而正是这个唠叨的熊孩子激起了大圣的热血,大圣在与江流儿相互陪伴的冒险之旅中找回了初心,完成了自我救赎。最终,大圣带着英雄的情怀归来,还我们一个敢于斗争、藐视一切的英雄形象。《大圣归来》影片的故事框架,还是在熟悉的“西游记”基础之上,但是在原著故事框架的基础上有充分的拓展和大胆的取舍,并且在“西去取经”的故事框架下着重讲述了孙悟空从人生低谷找回自我迎来大圣归来的重生经历,从情节发展到角色设定都给观众一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惊喜。

(四)敢破敢立,为动画作品贴上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标签

在蒂姆·洛特看来,经典必须“讲出一些永恒的东西,不局限于这个时代”,也就是说历史上的经典文学也能够结合现实需要构筑出具有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感人故事。1998年迪士尼公司出品的《花木兰》改编自中国古诗《木兰辞》,描述的木兰从军故事。影片的故事开端虽然也是木兰不忍年迈残疾的父亲征战沙场,决定割掉长发,偷走父亲的盔甲,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但在原著故事框架的基础上还是弱化了中国的孝道文化,主要讲述这个多次努力相亲未果的女孩,在自我挫败中另寻他途,最终证明自我价值的故事。“努力实现自我价值”是木兰在从军的过程中,通过一关又一关艰苦训练的精神动力,也是典型的、反映美国个人英雄主义价值取向的文化标签。

四、结语

文学语言和视听艺术分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在表达同一种内容的情节时处理方法明显不同。文学靠丰富的文字描述交代情节和刻画人物,当读者阅读到相应的文字描述时,在脑海中将文字“翻译”为一个一个的角色形象和故事场景,从而体验到作者传达的细腻情感,可以说不同的人即使在读同一部文学作品时产生的感受也可能是不同的,这便是文学的妙处。动画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天马行空的想象,但是动画在通过刻画角色来讲故事时,它呈现在观众眼前的画面和声音却是唯一确定的,看动画片我们可以经历平常生活中不可能经历的奇妙历程,享受到短暂的、超现实的生活感受。所以文学和动画,一个是任由读者去自由地发挥想象,一个是将不可思议的幻想世界呈现在观众的眼前,带观众一起来领略这既定的幻想视觉中的奇妙历程。

在将文学作品改编成动画影片的过程中,重在将文字形象恰当地转变为适宜于影像表现的画面元素。有些动画影片在改编时十分忠实于原作,而有些则是采取解构的方式大刀阔斧地改编,最后只留下了原作故事的一个框架甚至只是一个灵感而已,也有一部分出自改编者的创想。但不管选择哪一种改编的思路,都要力争通过动画视听语言和动画剧本的本质规律准确再现文学作品中通过文字描述所呈现出的外部视觉形象,包括角色、场景、情节和情感,并通过动画手段把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和内在情感通过荧幕传达给观众,这便是从文学作品到动画影片成功改编的关键。

[1]盘剑.《大圣归来》的意义[J].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5(03).

[2]盘剑.国产动画的创意缺失与解决之道[J].东岳论丛,2014(01).

[3]余辉.从乐府诗到动画电影—浅谈美式文化对《木兰诗》的解读[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

[4]温婷婷,张恩普.从《木兰辞》到迪士尼动画看文学作品的改编[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3).

[5]郭娜燕.《西游记》在中国的动画改编[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0.

[6]王晓颖.对动画多元化取材改编的探析[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3.

[7]吴斯佳. 与经典共舞还是游走于经典之外——论中国当代电影的文学改编策略[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1(04).

[8]吴斯佳.文学经典传承视野下的动画电影改编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4.

[9]葛佳平.从《钟楼怪人》看迪斯尼动画影片改编的策略[J].电影评介,2007(16).

[10]陈晶,薛圣言.从《花千骨》看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的叙事策略[J].当代电视,2015(10).

[11]赫聪.从小说改编作品出发对动画影片特性的探讨[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8(02).

[12]程瑜瑜.走上卡通舞台的文学经典—试论迪斯尼对名著的动画改编[J].文艺评论,2010(02).

[13]田龙过,常文静.《复仇者联盟》漫画改编电影的策略[J].电影文学,2013(08).

[14]李涛.商业动画电影的符号学解读:改编与意义再生产[J].当代电影,2010(08).

[15]王晓颖.对动画多元化取材改编的探析[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3.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本文系中山市科技计划项目“基于裸眼3D的数字媒体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编号:2015B2361。

赵竞(1982-),女,湖北松滋人,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图形与动画设计、数字艺术设计;鞠盈盈(1980-),女,山东潍坊人,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外设计史、建筑史;胡智艺,(1976-),男,湖北荆州人,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数字艺术设计、动画。

猜你喜欢
动画影片动画电影文学作品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动画电影大导演养成记
动画电影
没有一位观众曾看过这样的动画电影!
浅析宫崎骏动画影片中的“变形”角色
浅析动画电影中“听”语言的特点与功能
构图技法对动画影片观众视觉效果的影响
文学作品与数学
我想拍一部动画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