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理论”理念在艺术理论课教学中的实践和应用
——以《造型艺术》为例

2016-11-26 13:03王东方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4期
关键词:红河造型艺术理论课

王东方

(红河学院 云南 红河 661400)

“去理论”理念在艺术理论课教学中的实践和应用
——以《造型艺术》为例

王东方

(红河学院 云南 红河 661400)

1 《造型艺术》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1.1 总的指导思想是“去理论”,这里的“去理论”不是去掉理论之意,而是去掉使理论课程枯燥乏味的教学思想、方法和模式。

1.2 “去理论”理念的理论依据:一是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布鲁纳在认知发现学习理论中指出,学习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他认为人是主动参加获得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对进入感官的信息进行选择、转换、存储和应用的。”①二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认为:第一,认识并非主体对于客观实在的简单的、被动的反映,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即所有的知识都是建构出来的。第二,在建构的过程中主体己有的认知结构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而主体的认知结构亦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②三是课程整合论:孙杰远在其专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提出,课程整合的内涵指的是对课程设置、各科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作系统的考察与操作,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

2 教材及学生的分析、教学目标设计

本课程所用教材是北京大学彭吉象老师的《艺术学概论》,此教材在同类书籍中影响较大,很多高校把其作为考研理论复习的重要参考书目。该书优点是章节层次十分清晰,概念阐述也很富逻辑,不足是略显程式化。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美术学院的所有专业学生,各个专业的学生需求,理论基础不尽相同,因此必须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增减以及增加实践环节以减弱教材本身的弱点和理论课程固有的枯燥性。在教学目标上,不要求学生记住多少知识点以及知识点字面上的准确性,而是把能够理解、应用所学知识为根本目标。

3 教学策略选择、重点、难点及其对策

《造型艺术》是《艺术学概论》中小知识点和定义较多的部分,其本身又分为绘画、雕塑、摄影、书法四部分,每一部分扩展开来都是一本大书,因此面面俱到单纯的干讲何为绘画等显然是事半功倍的,故采用的策略是实物展示法和比较法。本章的重点是了解四种造型艺术的特征。难点是四种造型艺术之间的内在联系。针对重点采取的对策是老师不多讲解而是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总结其各自的特点,然后老师再补充和概括;针对难点采取的对策是案例比较法,教师通过案例(实物)的展示让学生自己思考感悟四种造型艺术之间的共同点及其内在联系。“去理论”课程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实践性,寓理论于实践之中,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感悟蕴含的道理。当然,此安排并非意味着教师对于课堂及学生放任不管,恰恰相反,而是要随时高度关注课堂的变化及学生的状态,以便及时做出合适的调整以保证课程教学顺利进行。

4 教学结构及分析

本章课程总的结构为:观察环节(发现问题)、对比环节(分析问题)、讨论环节(提出假设)、实践环节(验证问题)四个部分。

观察环节(发现问题):让学生仔细观察四种艺术作品实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离开座位走动以便深入观察作品的细节和特征并把感受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也可以画图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此环节能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力、思考力、表达力以及提出问题的能力。

对比环节(分析问题):英国学者波斯奈特指出的“有意识的比较思维”是19世纪的重要贡献,“用比较法来获得知识或交流知识,在某种意义上说和思维本身的历史一样悠久。”波斯奈特称“比较”为支撑人类思维的“原始脚手架”。③学生通过自己的比较能够直观且深刻地发现对象的异同及各自的显著特征,此环节能够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讨论环节(提出假设):艺术理论课程不应局限于艺术本身,应多角度地涉猎文、史、哲甚至自然科学等各个学科。应该告知学生艺术理论是一个跨学科、跨文化的范畴,使学生能通过多重知识和角度审视艺术及其发展,进而提高自己的鉴赏力和思辨力。通过划分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提出本组讨论后得出的假设观点,其他小组可以提出异见或者补充见解共同讨论问题的最合理答案,最后由老师宏观总结。本环节中,学生通过集体分析和讨论,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品质,最大限度且以学生喜欢的主动的方式调动了学生自身潜在的能动因素。

实践环节(验证问题):美国学者叶维廉认为,一部作品的诞生前后,由五个必不可少的基础,即作者、世界、作品、读者及语言文化历史因素。在学生讨论的观点取得初步共识后教师要引导赞同者进行实践性探究活动。比如本章节中关于绘画的二维性(平面性)以及雕塑的三维性(立体性)即可以通过对绘画和雕塑的现场制作(小型的)实践予以当场验证和对比,验证观点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此环节的重要意义在于解决了著名美术理论家巫鸿提出的艺术研究者“把现存的艺术品实物等同于历史上的原物”④的疑虑,因为通过现场的创作还原,能达到单纯观看艺术作品图片所不能达到的“原景”感受,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性探究活动的操控能力,以及让学生体会获得真知的愉悦感和完成任务后的成就感。

5 小结

本次课程改革实践,无非是想达到一个目的,那就是把枯燥乏味的艺术理论通过转换教学模式和方法以“去理论”的方式让学生对艺术理论课能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改变艺术理论课在学生中谈“论”色变的糟糕印象;改变老师、学生均很“痛苦”的教学局面。

注释:

① 张剑平.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

② 路海东.教育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③ 转引自于永昌等编.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372-375.

④ 巫鸿.美术史十议[M].北京:三联书店,2008.42.

[1] 潘耀昌:《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教育》,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1.

[2] 张幼云主编:《美术教育大视野一一中外高等美术教育比较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2.

本文为红河学院校级课题《以“去理论”理念为导向的艺术理论课程教学模式设计》的结题论文之一。

王东方,男,硕士,红河学院讲师,清华大学访问学者。

H319

A

1672-5832(2016)02-0040-01

猜你喜欢
红河造型艺术理论课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鄂温克民族造型艺术传承与发展研究
魅力红河 大美梯田
“华康2号”在云南红河蚕区的试养与应用
红河书法作品欣赏
Relationship between Writing in L1 and Writing in L2
广州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基础部教改成果展示作品选
纤变墨画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申红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