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惠杰 吴卫东 宋 阔
关于布洛赫哲学思想研究动态浅析
周惠杰 吴卫东 宋 阔
【摘 要】近年来,国内布洛赫哲学思想相关研究呈现慢热之势,理论成果呈现增多趋势,有个别学者对布洛赫哲学的研究较为系统与深入。但是纵观国内外研究现状,虽然对布洛赫思想的关注度增加,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迄今关于布洛赫的研究还比较零散,特别是对于他的核心理论希望哲学尚未开展系统和全面的研究,在布洛赫哲学对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和人道主义思想的丰富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国外学者把研究重心多半放在了布洛赫对宗教问题的阐述上,甚至将布洛赫的哲学思想看作是神学的创新,没有认识到布洛赫对宗教的批判是以无神论为基础的颠覆,而不是宗教改良。则学界未来研究发展趋势,应是从马克思主义立场与方法论出发,诠释布洛赫希望哲学的思想精髓和基本精神,即一种彰显人的自由和创造性的人道主义精神;阐明他的哲学是建立在以希望为前提的革命行动之上的希望哲学与解放哲学的统一,研究其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的本质关系;同时纠偏认识,说明布洛赫希望哲学的无神论革命性,进一步推动国内学界布洛赫哲学研究走向深入。
【关键词】布洛赫 哲学 研究动态
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思想深邃,著作等身。苏坎普出版社曾经为他出版了十五卷主要著作;二十世纪后半叶,其著作才被译成非德语文字。1958年,《希望原理》第十八节《论可能性的范畴》被翻译成法文,由此始有布洛赫著作法文的节译本。英语世界对他思想的关注和重视是在二十世纪六十、七十年代的时候。1970年到1973年由Herder and Herder出版社连续翻译出版了《一种未来哲学》、《论卡尔•马克思》和《孤独的人》。随着布洛赫著作英文版本的出现,对他的思想的研究也渐次展开。可以说,布洛赫的哲学思想的真正价值是在他1977年逝世后才逐渐为世人所认识和关注的,他的思想正渐渐被人理解。
国内对布洛赫哲学思想的研究可追溯到1982年徐崇温先生对布洛赫著作片段的翻译介绍。近年来,国内学界相关布洛赫哲学研究的理论成果逐渐增多,但对布洛赫思想有较为深入研究的学者不足十人,其中,学者金寿铁成果较为丰富,他近年公开发表三十多篇相关论文和近十篇译文,对布洛赫哲学的研究较为系统与深入;学者金寿铁(笔名梦海)翻译的布洛赫著作《希望的原理》 (第1卷) 2012 年12月在上海译文出版社公开出版。但至今为止,国内学界仍然没有一部布洛赫主要著作的完整译著出版;研究布洛赫哲学的专著也仅有三部,两部是金寿铁著的《真理与现实》(2007年),《思想就意味着超越——恩斯特•布洛赫与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创新》(2006年);另一部是夏凡著的《乌托邦困境中的希望》(2008)。
对布洛赫哲学基本范畴的研究,各学者见仁见智。陈岸瑛(2004)主张,布洛赫的“乌托邦”指一种心理能力或精神倾向,与“希望”近义,希望哲学是研究“梦想”的哲学,而希望是梦想最真实、最核心的部分;夏凡(2006)提出,布洛赫的乌托邦的真正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由王国”,布洛赫称之为“家园”;衣俊卿教授(2001)认为,布洛赫的“乌托邦”是一种理想维度,是一种目前在现实中尚不存在,但人们期望在未来得以实现的理想的社会图景;学者金寿铁(梦海,2008、2010)指出,人是来自自然的乌托邦生物,作为人类学范畴的希望包含有朝着“尚未存在的东西”的方向上的人的积极因素、人的行动,希望哲学旨在实现马克思意义上的“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
欧阳谦(2012)肯定布洛赫新哲学遵循的是“S 还不是 P”逻辑,认为尚未是宇宙论的核心;朱宝信(2001)主张,布洛赫“关于尚未存在的本体论”意在追求人所希望的又力求实现的新的未来;金寿铁(2009)指出,“S(主词)还不是P(宾词)”=无与全体之间的尚未=尚未的真正的人的自由向度;或曰:“尚未存在的存在论”=尚未的辩证同一性=尚未到来的未来“新家乡”。学者普遍认可布洛赫希望哲学的核心思想是尚未存在本体论,对其有一定研究,但是对其内蕴的“已然(希望)—尚未”逻辑,仅金寿铁对此有所揭示。金寿铁(2014)强调,布洛赫“宗教无神论”的根本目标是创建一种“没有神的王国”,即马克思意义上的“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自由王国;张双利(2010)主张,布洛赫通过借助宗教方面的思想资源赋予了人本主义的道路以革命的伦理;潘玉龙(2013)坚持,布洛赫认为宗教的本质是希望,即“对美好生活的梦”,这种希望的实现方式是在反抗上帝的革命实践中解放自我。国内对布洛赫希望哲学的宗教批判维度研究,除金寿铁外,鲜有学者对已获革命无神论新意的希望(望)、终末论(末世论)、新等哲学范畴与相关神学范畴做深入细致的比较研究。以上研究对于布洛赫希望哲学的核心范畴希望有一定揭示,但是对希望的本质,“拒斥所有既成的东西”研究不足;个别学者有将希望概念与乌托邦概念混淆,甚至将希望范畴心理学化倾向等片面性问题。总之,国内对布洛赫哲学思想的研究,对《乌托邦精神》、《希望原理》原著的解读,还有待进一步展开与深入。
1979年,德国建立了图宾根“恩斯特布洛赫档案馆”;1984年图宾根市设立“恩斯特布洛赫奖”;1986年创立路德维希港“恩斯特•布洛赫协会”,该协会主席一直由布洛赫的门生布格哈特•施密特(Burghart Schmidt)担任,他曾在1977年出版《布洛赫哲学研讨会》论文集,1978年又出版《〈希望原理〉的材料》;2007年,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建立布洛赫研究中心,由Peter Thompson主持。
从目前国外研究情况来看,有些学者对布洛赫一生哲学思想作全景式扫描,例如Wayne Hudson、Vincent Geoghegan、Thomas Howard等;更多的学者是就某一布洛赫哲学范畴或论题深入探讨,如Jose Eduardo dos Reis、Jack Zipes、Roger William Zimmerman、Roland Boer、鲁思•列维塔斯、J•O•丹尼尔、D•凯尔纳和F•詹姆逊等。研究内容上,有对布洛赫希望哲学重要范畴的阐释;有对某一问题的研究。例如,D•凯尔纳认为,布洛赫竭力将马克思早期的人道主义注入社会主义工程,希望哲学是一种独特的乌托邦马克思主义的混合物;W•Hudson主张,那些将布洛赫哲学看作是马克思主义乌托邦哲学的学者,对布洛赫取得的成就和他的著作在马克思主义语境中的意义没有下判断。[1]他更倾向于主张布洛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现代主义预言家。W•S•Goldstein认为布洛赫希望哲学是弥赛亚主义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宗教同样包含“希望”;Gerard Rault认为布洛赫希望哲学是一种社会批判理论,希望哲学对宗教的辩证世俗化,是对技术理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批判;Roland Boer认为,布洛赫使用圣经的范畴作为其哲学语言的毛细血管,布洛赫的哲学是圣经解释学。[2]莫尔特曼将布洛赫希望哲学看作是希望神学的直接理论基础,把布洛赫希望哲学诠释为新的宗教神学。他主张,布洛赫的哲学思想意味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基督教及人文主义的浩劫中弥赛亚思想的再生,……”。[3]Vince Geoghegan在著作《恩斯特布洛赫》中评论道:恩斯特·布洛赫也许以他对乌托邦和乌托邦主义的精细的和有创造性想象力的研究而闻名。[4]
总体上看,国外学者对布洛赫取得的成就和他的著作在马克思主义语境中的意义没有准确下判断,尤其没有深入研究布洛赫哲学思想对马克思哲学的发展创新,多半把布洛赫哲学看作超出马克思主义边界的非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有学者把研究重点放在了布洛赫对宗教问题的阐述上,甚至将布洛赫的哲学思想看作是神学的创新,没有认识到布洛赫对宗教的批判是以无神论为基础的颠覆,而不是宗教改良;虽然有学者认识到布洛赫哲学思想的人道主义倾向,但是对希望哲学如何丰富、发展了马克思实践哲学和人道主义思想没有准确下判断。
而在国内,虽然国内学术界不少研究者注意到布洛赫思想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文献的限制,以及布洛赫理论比较晦涩、非体系化等问题,迄今关于布洛赫的研究还比较零散。因此,探讨布洛赫的希望哲学思想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研究、梳理布洛赫希望哲学的思想发展过程,通过比较研究,揭示布洛赫希望哲学对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和人道主义思想的丰富,以及对马克思哲学当代价值的彰显,是今后学界在布洛赫哲学研究方面的未来发展趋势。
而当务之急是回归文本,以布洛赫原著为文本研究依据,从马克思主义立场与方法论出发,诠释布洛赫希望哲学的思想精髓和基本精神,即一种彰显人的自由和创造性的人道主义精神;阐明他的哲学是建立在以希望为前提的革命行动之上的希望哲学与解放哲学的统一,进一步研究其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的本质关系;同时进一步纠偏那将布洛赫哲学归结为神学的错误认识,进一步推动国内学界布洛赫哲学研究走向深入。
参考文献:
[1]Wayne Hudson.Marxist Philosophy of Ernst Bloch[M]. London:The Macmillan Press1982.1.
[2]Roland,Boer, Marxist Criticism of the Bible. Sheffield Academic Press Ltd.London,2003,134.
[3]于尔根·莫尔特曼. 来临中的上帝[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 上海三联书店,2006.28~29.
[4]Vincent Geoghegan. Ernst Bloch [M].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Publishing Ltd,1996.
作者单位:(哈尔滨学院思政课教研部)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11YJA720043);黑龙江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支持计划项目(1155G3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周惠杰(1967-),女,哈尔滨人,哈尔滨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研究;吴卫东(1963-),男,哈尔滨人,哈尔滨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宋阔(1975—),女,哈尔滨人,哈尔滨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