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农业合作助推非洲农业现代化”国际研讨会综述*

2016-11-26 05:13张传红
现代国际关系 2016年9期
关键词:中非非洲农业

张传红

“中非农业合作助推非洲农业现代化”国际研讨会综述*

张传红**

为落实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成果、推进中非农业合作,在中非合作论坛中方后续行动委员会的支持下,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于2016年6月26日举办了主题为“中非农业合作助推非洲农业现代化——中非农业发展政策对话”的国际研讨会。与会人员包括来自非洲14 国的政府机构、部分国际组织和机构及国内23家相关单位的70余位官员、学者、媒体及企业界代表。会议围绕中非农业合作的状况、重点领域、途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进行了深入讨论,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以期为中非农业合作的深化和中非全面合作的持续推进提供参考。

第一,关于中非农业合作的历史进程。中国与非洲的友谊源远流长,600多年前中国航海家郑和率领的船队即抵达非洲东海岸,揭开了中非交往的序幕。新中国成立以来,共同的经历和命运将中国与非洲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非合作不断加强。中国政府和企业更是一直努力通过技术知识、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的交流帮助非洲国家发展农业,解决粮食安全和贫困问题。近10年来,中非在农业贸易、农业投资、政府部门合作以及在联合国粮农组织框架下的南南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据中国国家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唐盛尧介绍,截至目前,中国已经帮助21个非洲国家建立了22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派遣了103名高级农业专家和50个农业专家组,为3500多名非洲国家农业官员和技术人员提供了来华培训。中国还计划在2016~2018年间在非洲100个乡村实施“农业富民工程”,派遣50批农业专家组赴非洲进行农业发展指导,建立中非农业科研机构“10+10”合作机制,继续为更多非洲农业人员提供来华培训,并帮助和支持非洲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非洲农业目前还比较脆弱,但未来发展潜力巨大。有效的中非农业合作将有助于非洲发挥潜力,提高非洲农业在国际上的地位,对全世界粮食价格的稳定和中国的粮食安全也具有重要意义。非洲联盟(非盟)委员会农村经济与农业政策部官员阿库尔(Diana Akull)女士提到,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期,到2030年,非洲城市的食品交易额将会增长4倍达到4000亿美元,食品加工和市场物流方面的巨大需求,将会带来就业、收入、投资的巨大潜力。

第二,中非农业合作的重点领域和途径。非洲农业发展一直存在收成损失严重的问题,并经常不同程度地遭遇气候变化、武装冲突、自然灾害、食品危机、人口高增长等方面的挑战。对此,中非农业合作已经并继续将重点置于加强对农产品加工、储藏和市场培育方面,解决非洲农业产业链培育和发展问题,促进非洲农业进行产业升级。与会专家对如何通过合作来促进非洲农业产业链升级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加纳非洲经济转型研究中心的高级政策和研究顾问加图思(Julius Gatune)博士指出,创新是实现非洲农业价值链升级的关键,要解决农业产业链环节中所面临的问题必须依靠创新。农业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研究所所长祝自冬认为,实行产业化经营、通过技术合作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者能力水平、通过投资合作帮助解决市场问题并让农户从种植中受益,是有效的中非农业合作方式。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副秘书长蔡立华指出,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鼓励中国农业走出去的有效路径和最佳模式是在非洲建设农业产业园区。非政府国际组织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IFPRI)的塔德西(Gebreyohanes Tadesse)博士认为,要完善农业产业链,必须生产能够满足非洲及世界需求的农产品,农产品储藏、加工和销售在目前的中非农业合作中还是缺失状态。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新华认为,中非农业合作需要鼓励“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模式,以价值链指导打造非洲农业产业链,并通过技术转移加强当地人员的能力建设,提升其影响力。坦桑尼亚经济社会研究基金会的伦诺吉洛(Bohela Lunogelo)研究员指出,尊重多样性,鼓励本土能动性,通过“农业企业+当地社区”的模式培育农业产业链,通过科研合作和公私合作模式扶植农业企业以及制定瞄准非洲本土市场的相关贸易政策也应该是目前中非农业合作的重点领域。

同时,人才培养是中非农业合作有效性的重要保障。农业人才的培养是技术转移成功的关键。河北省张家口农科院谷子研究所所长赵治海认为,中非农业合作要首先了解当地需求,然后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传递。走出去的企业也要与当地需求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互利共赢。而要做到这一点,对中非合作人才的培养是关键。农业部全国畜牧总站刘晓辉研究员认为,非洲农业需要的是相应的政策、技术、资金和市场。当前,中非农业合作存在政策不到位、人才队伍不健全和与非洲当地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科技合作可以促进知识分享和技术转移,增强当地专业研究的能力建设,也为中国项目的前期调研、本地化操作和项目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对扩大项目的影响力至关重要。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中非农业合作的一个重点。莫桑比克科技部研究、创新和发展技术司前司长、国家科技园区主任利诺(Vasco Lino)博士表示,希望今后中国能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强对非洲的农业援助和投资,尤其是支持非洲改善雨养农业和农业现代化。津巴布韦农业部农业推广研究员内斯特(Nester)女士认为,在受气候变化影响严重的非洲,当前农业发展急需灌溉设施和高产耐旱的农作物品种。

加大对非洲小农的帮助是中非农业合作的重要方向之一。唐盛尧副司长认为,今后中国对非农业援助应该加大对非洲贫困人口和小农的扶持和帮助力度。塔德西博士也指出,目前很多国际公司跟非洲合作的农业全产业链合作经营模式主要是“公司+农户(Contract Farming)”,这种模式不仅造成与当地公司的不公平竞争,还损害小农户的利益,破坏当地的市场规则,使得整个非洲在国际竞争中没有优势。

第三,中国经验在非洲的传播及启示。中国用世界9%左右的耕地和6%的淡水资源,成功养育了世界20%的人口,粮食自给率超过了95%。中国农业发展的经验引起了非洲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与会的非洲专家一致认可中国农业发展经验对非洲的重要借鉴意义,尤其希望在农业政策、基础设施和技术方面借鉴中国的先进经验。来自科特迪瓦非洲水稻中心的恩瓦洛齐(Marcellus Nwalozie)博士期待在杂交水稻育种、田间管理等方面跟中国教授进一步交流,以期培育出能够适应非洲本土环境的高质量杂交水稻品种,增加非洲在全球水稻市场的份额。马拉维大学的加巴甘比(Boniface Dulani)博士指出,非洲的土地利用率低、生产率不高,非洲国家在依靠更好的政策提升土地综合利用效率方面,需要更多地借鉴中国的土地改革模式。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黄季焜教授指出,过去30年中国农业的成功得益于四大驱动因素:制度变革、技术创新、市场改革和农业投资。农业转型的速度与农民收入增长和减贫有着密切的关系,农业转型越快农村减贫的效果就越大,要实现包容性农业转型必须遵循“制度—政策—投资”(IPIs)的顺序。尽管中国的经验很难复制,但是农业转型的思路仍然值得非洲国家借鉴。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李小云教授指出,中国之所以能实现长期稳定的农业增长和大幅脱贫,是因为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就具备了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这是中国实现减贫与发展的起点和基础。这些都与中国政府强大的动员能力及中国农民辛勤的付出分不开。非洲要学习的不仅仅是中国目前的农业发展经验,更重要的是学习中国在相似的农业发展阶段所采用的技术、相关政策及各种自下而上的农民参与。而是否适合非洲当地情况,要靠非洲自己来选择决定。李教授将此过程称为“中国经验的平行分享”。中国农业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研究所所长祝自冬认为,中国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农民的积极性是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如何调动非洲农民的积极性也是中非合作双方都要考虑的问题,解决土地分配和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的问题应该是有效路径之一。非盟的农业政策专家也指出,非洲的土地拥有者如何与外界实现连接需要改进,非洲当地政府推进土地政策改革和吸引外资投资农业的力度和能力都需要加强。坦桑尼亚苏克因农业大学的加巴甘比(Damian Gabagambi) 教授认为,非洲的情况非常复杂,西方国家长期把非洲当作一个单一的国家来对待,这是错误的。中非合作不能重复这样的错误。中国本身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中国跟非洲合作时可以借鉴很多国内经验。

但是,与会人员也指出,中国经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当地政策和文化风俗的不理解、把中国经验生搬硬套到非洲,很多情况下是行不通的。很多中非合作项目就是因为处理不好本地化的问题,不能在非洲落地生存发展。唐盛尧认为,中国高投入高产出的方式不应该在非洲“复制”。中方专家一致认为,中国农业发展模式在非洲的一些“水土不服”现象必须引起重视,中国专家要基于非洲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方式推进中非合作。

第四,中非农业合作面临的问题及应对。中非农业合作需要双方转变观念。加巴甘比教授强调,文化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为中非开展有效合作带来挑战。有效的沟通交流和相互学习、尊重可以找到适合双方的合作方式。李小云教授认为,中非之间的合作已超越援助者和受援助者之间的关系框架,“非洲领导人应该意识到拓展中国市场的巨大前景,从而主动加深与中国的合作”;“外来参与者”也需要改变自身的发展理念。

如何调动当地政府及其他利益攸关方的积极性是很多中非合作项目面临的一项挑战。来自非盟的专家指出,中国在制定中非合作战略时,应该针对不同的合作主体设定不同的目标,与整个非洲大陆合作的目标应该有别于国家层面合作的目标。非盟愿意在资源的分配和利用、相应评估框架的制订等方面与中国共同努力、搭建农业合作平台,确保非洲能够从中非农业合作中获益,确保双方互利共赢。

援助与贸易和投资相结合,将援助项目进行商业化运营可能是实现农业援助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但也同样面临挑战。非洲国家需要提供更好的投资和政策环境吸引更多中国企业到非洲进行农业投资合作,但援助项目与盈利项目之间界限模糊可能会导致腐败和寻租行为,不利于合作的健康发展。来自捷克的孟德尔大学的塔马斯(Ing.Vojtech Tamas)博士指出,目前,西方国家的问题是不相信当地政府,不同的援助者之间也互不信任,援助缺乏一致性和相互协调,援助项目效果低下。援助与投资贸易结合是否会带来发展的有效性,目前还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加强非洲当地政府的能力建设也需要纳入合作框架。○

(责任编辑:新南)

* 本次研讨会得到中非合作论坛中方后续行动委员会“2016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研讨会项目(编号:YT201602)的资助。

** 作者为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博士。

猜你喜欢
中非非洲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An Uncommon Trip
非洲行记(三十四)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中国家猫起源于非洲
非洲大陆自贸区建设与中非合作
新的一年中非关系昂首向前
中非合作迈入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