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兴君
《猎人笔记》中的人道主义精神探析
蒋兴君
【摘 要】屠格涅夫是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作家,他所创作的《猎人笔记》自从问世以来就受到了众多人们的关注,他在里面重点讲述了当时俄国的一些社会事件,将俄国农奴制各个阶层的画面真实的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带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因此,《猎人笔记》也一直是人们重点研究的对象,本文对《猎人笔记》中的人道主义精神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猎人笔记》 人道主义精神 研究
作为19世纪俄国最杰出的作家,屠格涅夫是第一位获得世界声誉的作家,他的作品充分反映了当时俄国的现实社会生活,充分展示了人性的光辉,并且为俄国文学的发展以及走向世界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其中最著名的作品的是《猎人笔记》,在这本书中极力的揭示了封建农奴制度,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现状,本文对《猎人笔记》中的人道主义精神进行了分析。
在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中,讲述的主人公是农民,借用涅克拉索夫的话来说“屠格涅夫并不是第一想起农民的作家”。但是,在《猎人笔记》中,却是第一次提出农民也是人的主张,并且充分展示了俄国农奴制度下农民的个性,这属于一个伟大的艺术发现。
在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中所讲述的农民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人类的共性,因为屠格涅夫在创作时并不是只从农民的生活中入手,而是从而整个俄国,甚至整个人类的角度来思考的。比如,在《歌手》中描述了两个歌手的比赛过程,其中最主要讲的是雅科夫是一个高高瘦瘦的、23岁的年轻人,在比赛之前他是处在高度兴奋的状态,作者描述到“他的眼睛如炭火一样燃烧起来,全身好像树叶一样在颤动[1]。”在唱歌之前,他用自己的双手遮住了脸,到最后终于露出了脸,他的脸就像死人一样,苍白没有血色。他深深的吐了一口气,紧接着唱了起来,开始的时候气息不是特别平稳,慢慢地好了起来。这种声音我很少听到,声音里带着碎裂声,而且还有点发颤。但是,歌声中却包含着激烈、青春的气息,甚至还有一种淡淡的忧伤。而且,在歌声里还怀揣一个炽热的灵魂,直接感染着俄国人们的心。慢慢地,他不再恐惧,甚至有一些情绪难以控制,出现了激情的颤抖,这种声音刺穿了观众的灵魂。紧接着,他进入了歌声的高潮,完全和歌声融为了一体,他在唱歌时忘记了自己,忘记了对手,甚至忘记了我们所有的人。在最后的时候,他以一个异常尖细的声音结束了这首歌,在他睁开眼睛的一刻,似乎对我们的沉默感到非常诧异。
通过上面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以非常喜爱的情感讲述了这位农民歌手美好的心灵和崇高的精神,展示出了普通农民对艺术的追求和惊人的理解力。但是,在屠格涅夫的笔下讲述的主人公是一个人,而不是神,因此也会有自己的弱点,作者写道“当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在活跃的场面里我看到了令人非常不愉快的场面,所有人都已经喝得醉醺醺,雅科夫袒露着胸膛,坐在椅子上,用他那沙哑的嗓音唱着一首非常庸俗的歌曲,而且双手随意的拨弄着吉他。”这就说明,就算是在非常开心的时刻,他们的内心里也是充满了痛苦,虽然有一些人不明白自己痛苦的根源,只能用酒来消除了自己的愁绪,但是,他仍然能够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2]。作者在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充分展示了俄国人们的现实生活,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
不管是在什么社会中,人道主义精神都必不可少的,在当今的社会也是一样,建设中国特色主义社会就是要建立一个人人平等、没有压迫、相互尊重的和谐主义社会,进而展示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当今社会正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前提和核心,它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进而促进人们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中心是人,首先,以人为本主要将人的现实利益和实际需求作为出发点,它非常注重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和生活健康水平,将人们的事情放在第一位,在处理问题时也要时刻保障人们的利益;其次,以人为本主要强调人人平等,实现人们权利的实践运作,保障人们的人权,其中主要包括政治权、经济权以及文化权等;再次,以人为本主要追求人们的自由,和全面发展,非常注重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健康素质等,进而显示出人道主义精神,并且将其作为人们发展的前提条件,将以人为本和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形成和谐的社会;最后,以人为本要满足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从而得到良好的解放。
综上所述,在《猎人笔记》中,作者主要讲述了农民以及农民所处的环境,描述了农民生活的状态,最大限度的将农民的个性和才华展示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能够充分感受到当时俄国农民的生存状况。作者在写这本书时,是带着对农民的尊重和理解,他在描述农民的同时也是在反省自己,表达了对自己所处现状的不满,这也正是屠格涅夫人性的绽放,站在他的立场上,他会更加尊重农民,从而体现了他的人道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王玉洁.浅析屠格涅夫《猎人笔记》中蕴含的人道主义精神[J].丝绸之路,2014,14:57~58.
[2]李彦.由《猎人笔记》看屠格涅夫“诗意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J].名作欣赏,2013,23:154~156.
(作者单位: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蒋兴君(1976-),男,湖南长沙人,本科,在职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翻译、高职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