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社会心态建设的社会心理学视角

2016-11-26 07:38:53吕小康朱振达
社会观察 2016年6期
关键词:群际患方医方

文/吕小康 朱振达

医患社会心态建设的社会心理学视角

文/吕小康 朱振达

医患社会心态的概念界定与内容维度

医患社会心态是一定时期内社会中多数成员或较大比例的社会成员所普遍共享的关于医患关系的基本认知、情绪情感、态度立场和价值观念,它是医方或患方做出归因、判断和行为决策的重要影响变量。其中,医方包括医疗机构、医务工作者(医师、护士及医疗机构管理人员)和医学教育工作者,患方则包括患者及其亲属、监护人或代理人等利益群体。像儿童医院、儿科门诊或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医患信任,往往并不产生于患者与医方之间,而是患者亲属与医方之间。

比照社会心理学的人际心理、群际心理、文化心理三大分析水平,可进一步将医患社会心态划分为人际心态、群际心态和文化心态三大层面。每一层面均涉及认知、情绪与情感、意识等心理过程。其中,人际层面的医患社会心态主要涉及医方与患方面对面互动时的基本心态,这主要发生在医院、诊所等具体医疗场所中,是一种人际互动层面的心态,主要成分是个人求诊者与医务工作者个体直接接触时产生的认知和情绪,这种心态具有空间上的情境性和时间上的暂时性,最容易发生变动;群际层面的医患社会心态是指医方群体和患方群体对各自群体及对方群体的认知、情绪和价值观等,它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反过来影响人际层面的医患心态;文化层面的医患社会心态主要是指某一社会中对医患关系和医学模式的整体认知,它包括社会中的多数成员对整体医患关系的认识和判断,还涉及该社会中的身体观、健康观、疾病观、求诊观、治疗观、生命观、死亡观等社会文化观念的内容,是属于最为稳定的、涉及价值观和社会共识层面的社会心态,对人际层面和群际层面的社会心态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医患社会心态形成机制的分析框架

医患文化心态是医患社会心态的基本场域,对个体和群体层面的认知、情绪和行为提供了一种社会基调和社会常模,是整个社会关于医患关系状态的主导性理解和判断,是既存于社会中的共享性知识和体验。医患人际心态、医患群际心态和医患文化心态,应当视为一个连续而循环的社会心态体系,医患文化心态只是一段时间内相对较为稳定和普遍的那部分关于医患关系的社会情绪、社会认知和社会价值观的集体表征。

医患社会心态的最底层落实在医方和患方个体在治疗场域中的人际互动层面,双方通过语言、肢体语言等方式进行沟通,同时产生关于对方个体和群体的最直观判断,如医生是否负责、患者是否配合、对方态度是否友善等。此时,个体的亲身经历最容易促进刻板印象的形成,患者可能由于个别医生的态度恶劣,得出医生群体都是不负责任的泛化信念,同时形成一种负性的情绪体验,并在与其他社会成员的交流中放大这种情绪体验和刻板印象。当然,人际层面的社会心态通常是局部性的、情境性的,具有很强的变动性。

但是,短暂的互动时间很容易使患者对医生和医院产生负面的刻板印象,并在与其他患者或其亲友的沟通交流中得到验证和共鸣。一旦上述情绪和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传播,原本人际之间的心态就可能扩展成为群际之间的社会心态。基于共同或相似的看病经历,患者之间的情绪很容易得到共鸣,自发地形成患者群体的松散意识:将所有患者看成是自己群体内的一员,而将所有的医务工作者看成是对立的另外一个群体,从而产生内群体偏好。医方和患方形成自己的群体认同,尽管这种认同更多地是想象性层面而不是组织内层面的。当一些负面事件发生时,群际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就会出现,如网络上患者对医生群体的普遍性谩骂、医生的集体性反暴力游行事件就是这种群际冲突的典型体现。这已经不是医方个体和患方个体的冲突与矛盾,而是代表着医方群体与患方群体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也标志着医患问题不仅仅医患之间的人际沟通障碍问题或医院内部的管理问题,而是涉及社会多数成员的重大社会问题。

建设良性医患社会心态的途径构想

对应医患社会心态的三个分析层次,良性医患社会心态的建设路径也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人际心态层次,主要涉及医患直接沟通过程的沟通技巧与互动策略;二是群际心态层次,主要涉及医患群体的互动模式与医患共同体建设方式;三是文化心态层次,主要涉及医学理念的培育、医学话语的重建、媒介形象的重塑和医学教育的改进。

就人际层面而言,其重点是针对医务工作者的医患沟通培训和协商技能培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患方付费进行咨询和诊疗,实际上在要求技术服务的同时,也在要求情感服务。实际上,患方可能会因为仅情感方面的不满足而质疑技术服务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因此,从医方的角度而言,应当重点培训医务工作者在工作场合的沟通技能以最大限度地消除医患之间沟通隐患,避免人际沟通问题上升为群际冲突问题。当然,医患之间的沟通不可能完全不出现问题,医疗事故和医患冲突总是有可能发生。此时,如何在人际层面进行有秩序的协商就非常重要。成功的协商可以避免将医疗机构的内部管理问题演变成为一个群体性事件或区域性问题。如何在建立完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的同时,增强医务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协商技巧,也是医方应当重视的一项工作。

群际心态层次的主要工作在于如何增进医方与患方之间的相互信任。目前医方和患方在通常的媒介传播中通常被塑造为两个相互对立的群体,社会舆论可能会人为地造成话语分隔。基于社会认同的视角,有必要提出“医患共同体”的概念,对医患两个群体进行重新分类,使之进入到同一个范畴体系中,明白只能医患之间的联合才能更好地对抗疾病、增进机体健康、改善社会关系。但是,如何使日趋分裂的医患双方能够认同并增强“共同体”的信念,还需要理论的进一步探讨和实践中的积极示范。同时,医疗机构在诊疗过程的开放性还需进一步增加。现代医学话语及其实践是高度自我封闭的体系,普通患者往往无法理解高度专业化的医学术语、医学器械和诊断流程。但若发生医患冲突,这种隐秘性往往成为患方攻击的一大理由,认为医方存在一些“后台行为”而拒绝信任对方。如何在保证医学诊疗和医学研究必需的隐私空间的同时,增加更加日常化、具有科普性和公益性的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方式,对于增进患方群体对医疗机构内部流程和医务工作者日常工作状态的了解,从而消弥由于不了解而造成的误会应该大有裨益。这方面的具体措施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与总结。

文化心态层面涉及的内容更加广泛,至少涉及医学理念培育、医患话语重建、医患媒介形象重塑、医学教育模式改进4个方面。中国本土的医学理念,如求医方式、身体观、疾病观、生命观、死亡观等内容,都会从不同程度上形塑患者对医生的不同期待。如何在提升普通民众基本医学素养的同时,让医务工作者更多地了解非专业人群的求诊习惯和求助思维,可有助于消除医患之间不必要的误会。而医学话语方面,目前主导性的医学模式是所谓的“生物医学模式”,其治疗重心是“病”而不是“人”。医生专业话语与病人的日常话语体系之间难以兼容,使得医患之间的沟通一开始就困难重重,增加了医患信任建设的难度。如何弥合医患话语之间的裂缝,也是良性医患社会心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医患社会心态的塑造过程中,现代媒体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医疗事故的报道,还是医闹、伤医事件的报道,当下媒体不可避免地存在追逐负面新闻的导向。这些事件的曝光,往往会加重一般民众对医患信任危机的认知,扩大患方与医方之间的信任裂隙。舆论宣传部门如何建立客观公正的媒介引导机制,医疗机制如何建立公共关系处理中心以提升自身的媒介沟通能力,普通民众如何更加理性平和地参与媒介话语,都是后期研究需要重点考察的内容。在基础医学教育方面,针对医学生的教学教育应当更多地融入人文医学的内容,有必要注重平衡医学知识的自然科学性和医学实践的人文社会性,不能简单地认为医学教学就是一种科学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也要充分认识到医学实践需要人文关怀和沟通技巧。在医学院的课程设置以及医疗机构的入岗培训和在职培训中,应当注意增加相应的人文课程内容和实践体验内容。

结语:迈向“医患互信”的社会心态

社会心态建设与社会制度建设,是社会建设过程必不可缺的两个环节。制度建设能够为社会互动搭建总体框架和刚性约束,而心态建设则能为制度建设提供必要的润滑剂和柔性支撑。医患社会心态建设的核心目标,应当在整个社会层面重建医患之间的相互信任,从而达到医患互信的状态。但是,信任关系是一种典型的不对称关系:易破坏、难重建。医患信任关系的重建,涉及医疗体制改革的完善这种制度性的工作,也涉及社会信任重建这种社会心理主题的工作。对医患社会心态内容维度和形成机制的探讨,必须立足于当下中国转型社会的时代背景,结合传统中国的文化心理因素,并综合利用现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才能最终取得相应成效。本文的思考并未穷尽建设良性社会心态的所有可能的社会心理学途径。这里的分析旨在指出当下力所能及的努力方向,以便引起国内同行的重视探讨和相关管理部门的重视,从而获得的更多的意见建议和更广阔的实践空间。

【吕小康系南开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心理学系副教授,朱振达系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摘自《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猜你喜欢
群际患方医方
奥尔波特群际接触理论的逻辑轨迹
长江丛刊(2018年22期)2018-11-14 22:44:32
群际接触对民族关系的作用
良医拒传方
患方私自录音录像能作为证据吗?
中国卫生(2016年4期)2016-11-12 13:24:26
从几组医方谈西夏文医药文献的来源
西夏学(2016年1期)2016-02-12 02:23:20
良医拒传方
创造(2016年4期)2016-02-01 00:02:23
群际关系的社会结构与新生代农民工的认同管理策略
心理学探新(2015年4期)2015-12-10 12:54:04
医疗纠纷不同阶段患方主要心理特征及应对策略
患方私自录音录像能作为证据吗?
中国卫生(2014年4期)2014-12-06 05:57:32
群际威胁:影响因素与减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