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金属铸币起源研究
——兼与段颖龙先生商榷

2016-11-26 07:38:53金艳丽
社会观察 2016年6期
关键词:铸币钱币青铜

文/金艳丽

春秋时期金属铸币起源研究
——兼与段颖龙先生商榷

文/金艳丽

评述《东周钱币起源“契券”考》

关于春秋时期金属铸币的研究,近年来主要有:《战国货币文字中的“敝”和“比”》《〈国语〉周景王“铸大钱”的钱币学考察》《谈谈先秦钱币的几个问题》《河南洛阳新发现随葬钱币的东周墓葬》《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续说“梁冢釿”桥形布》《先秦钱币四大体系》,裘锡圭撰写的《先秦古书中的钱币名称》,戴志强、戴越撰写的“读先秦布币”系列文章等。上述研究主要从阐释金属钱币上的文字考证西周、东周时金属铸币起源及在社会经济中作用、功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5年第1期登载了段颖龙先生的文章《东周钱币起源“契券”考》。针对中国古代先秦时期钱币的起源与东周钱币使用方式的复原做了认真细致研究。

《东周钱币起源“契券”考》引用大量先秦文献典籍,如《周礼》《礼记》《说文解字》《诗经》《左传》等,提出了一些创新观点。主要有:一、阐述了春秋时期部分金属钱币具有契券的性质和功能,认为先秦布币当源于“质剂”这类契券,而不是铲;刀币则应正名为“契刀”;圜钱和金版是“傅别”类契券,它们的起源并非是玉璧、龟甲。文中阐明,原始的契券不是文字书写形式,而是用切割工具将一段竹筒一剖为二,分别给买卖双方作为凭信的形式。空首布与刀币就是切割工具,而圜钱和金版则是取象于被切割的竹筒契券的样貌。二、考证了与商业贸易有关的汉字和春秋时期金属货币上个别文字在先秦时期的含义。如魏国桥裆布上的“釿”字与契券相关,汉字“质”应是空首布原名;燕刀币上所谓“明”当释为“契”;齐刀币上的“化”字当释为“券”等。考证了货币单位“朱、釿、两、益”其实是布帛的单位。三、明确了先秦金属钱币与布匹之间的关系,指出二者的关系犹如宋代的铁钱与纸币交子。四、论证了周代泉府逐渐演变为钱府,且泉府已经具有了类似后世的银行和典当行的特性。而东周时期的钱币使用方式恰恰就与后世的典当的运作方式类似。目前学术界只将中国古代典当的滥觞推至西汉时期的“当市楼”,而对泉府,《周礼·泉府》记载:“泉府掌以市之征布,敛市之不售货之滞于民用者……以待不时而买者。”文章指出泉府是西周、春秋时期保障市场流通顺畅的机构,专门用从市场上征收的税布来收购滞销商品,随时等候需要者购买。后来逐步演变为钱府,其后钱府直接用“钱”作为契券交给订货者,并以此取代了剖券的形式。五、论证了春秋时期金属钱币主要作为采购祭祀物品、大宗物品使用。普通商品交换以布帛为主,社会主要商品流通方式在当时仍旧是实物货币。

段先生提出一些创新观点。但是,该文也存在商榷之处。首先,《东周钱币起源“契券”考》中无研究综述部分。已有学者通过对洛阳出土的七座随葬空首布的东周墓葬的分期研究,初步确定了部分平肩弧足空首布的铸行时代。而对于泉府等研究,像吕思勉先生等在其著作《先秦史》第十二章中曾单独设一节对其进行了阐述。而该文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几无提及,实为不妥。其次,该文对于东周钱币的考证,未对钱币铸造工艺进行探究。再次,对于“钱”字的结构解析,个别结论源自孤证,其结论的正确性有待更多史料的支持。此外,文中叙述,在原始契券演变为钱币之后,作为用文字书写形式的新式的竹简契券用印章直接钤印在契券上。而经研究用于契券信用的印章实质上是钤印在敷于简牍上的封泥之上的。现藏于北京古陶文明博物馆的约有400余枚从河南新蔡故城出土的战国时期各国的封泥,其文字内容大多与集市贸易有关,也印证在原始契券演变为简牍契券后人们用印章钤盖在简牍契券的封泥上的判断。最后,文中对于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钱币的分析,特别是南方吴、越等国钱币的分析较少。

春秋时期青铜铸币起源研究

我国是世界上使用金属铸币最久的国家,从春秋时期金属铸币开始广泛使用一直延续到清朝,涵盖整个封建社会,金属铸币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极为重要地位。关于金属铸币起源问题一直是经济史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普遍认为金属铸币是由于春秋时期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产物,但对金属铸币详细的起源过程研究较少。笔者认为,对于金属铸币起源的研究,应从历史、考古、经济、社会和钱币铸造工艺等多方面综合分析。

关于中国古代货币起源早期主要有两种论述。一是先王制币说即货币外生说,此说在《管子》一书中多处言及,有代表性的是《国蓄》,曰“金起于汝汉,珠玉起于亦野,东西南北距周七千八百里,水邑壤断,舟车不能通。先王为其途之远,其至之难,故托用于其重,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币,以刀币为下币。三币握之则非有补于暖也,食之则非有补于饱也,先王以守财物,以御民事,而平天下也。”《管子》作者认为货币乃是远古君主为方便商品交换而人为设计制造出的,否定了货币本身的使用价值。另一说法认为货币产生于原始交换过程中即货币内生说。司马迁《史记》记载: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所从来久远,自高辛氏之前尚矣,靡得而记云。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或钱,或布,或刀,或龟贝。

考察金属铸币起源离不开货币发展历史。中国古代早期商品交易是直接的物物交换。此后逐渐产生了将商品价值固定在特定商品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间接物物交换,也就是最初的实物货币。最初实物货币主要由布、帛、海贝等来充当,粟、谷等粮食也行使了部分货币职能。随着生产发展,金属青铜逐渐成为社会主要财富。

西周后古文献中开始出现大量青铜用于贡献、赏赐、赋税、罚没、俸禄及支付等记载。利簋(武王)铭曰:“王在阙师,赐右史利金”。《尚书·尧典》说:“金作赎刑”。 青铜成为人们普遍认同的财富,并呈取代货贝之势成为称量货币。称量货币即是指未依一定形式铸造,流通时必须通过成色鉴定和称衡重量来拟定价额的货币。青铜成为称量货币和青铜本身具有的金属性质是分不开的。青铜可用来制作礼器、盛器、工具、武器等,用途广泛,青铜的价值为社会所普遍认同,并成为社会的重要财富。青铜具备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资格。青铜作为一般等价物行使货币职能最初是以称量货币方式进行的。这在考古发现中有实物证明。1975年,江苏省句容县出土青铜块150多公斤。1984年,江苏省昆山县出土青铜块100多块。这些青铜块大都有切割使用痕迹。郭沫若指出:“在西周,货币制并未发达。周人曾经沿袭殷人的习惯,使用过贝子与铜块,这种东西是以寽为单位的,可见依然是生铜,如后世使用金锭银锭那样。这只能说是准货币,还未达到纯粹货币的阶段。

金属称量货币使用同时,实物货币也依然在经济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在支付、交换场合无论是借以称重量来商品交易,还是实物货币的使用都很不方便。随着商品交换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各种具有特定形状的金属工具、器具在商品交换中普遍使用起来,金属称量货币与实物货币相结合,金属铸型货币就产生了。春秋时期,各个地区传统习惯与文化背景的不同,不同形状的雏形货币就产生了,有的采用斧子的形状,有的采用常用农业生产工具的形状。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逐步形成了区域性的铜铸币。不同地区的铸币,器形、重量、文字标志、货币单位、合金成分都不一样,主要有四个体系,即布币、刀币、环钱和所谓蚁鼻钱。

对于金属铸型货币由金属称量货币和实物货币相结合而产生,我们可以从布币的演变中得到清晰论证。布币的演变可分为原始布币、空首布、平首布三阶段。最早的原始布币特别粗大,身长连首达16厘米。厚重与实物没有区别,接近原始农具。此后的空首布依然保留着做为生产工具的形状,有装柄的銎,体积已经缩小。最后发展到平首布,在造型上只是具有象征意义。通体小于空首布,重量也较轻。由于工艺改进和简化,其布首改为扁平状,无法装柄。在原始布币出现之前,考古发掘资料中不乏商周青铜农具铲出土报道,民间也时常有青铜农具铲的发现。近年发现一件有铸缺的青铜铲,重112克,高90毫米,宽54毫米。体现了原始铸造状态,已不能当工具使用。佐证了当时为支付交换方便,把原来的青铜工具铲铸造成单边形状,已经脱离了工具职能。在出土的布币铭文上我们时常发现有釿、寽等字样,这些都是古代重量单位。

段先生认为东周时期金属货币的产生是源于一种交易凭信工具,即原始契券。契券是一种信用体系,今天世界各国广泛使用的纸币也正是信用货币。他将东周钱币性质与地中海古代国家的钱币性质对比,认为东周钱币是在集市中运作的,属于大陆贸易体系,而地中海国家钱币则是可以向外国、外族流通的海洋贸易体系。而在发展过程中作为交易凭信工具,即原始契券可以不具备使用价值,这一点与早期货币的属性有着本质的区别。考察货币的起源也离不开对货币本质属性的判断。东周钱币起源于契券实际上是将货币的本质属性定位在货币名目论上,否定货币本身的金属性价值,这与欧洲古代的金属货币有本质区别。

(作者系辽宁省葫芦岛市博物馆研究部馆员;摘自《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6年第1期)

猜你喜欢
铸币钱币青铜
钱币翻倍
青铜之光
收藏家(2021年10期)2021-01-17 14:02:35
崛起·一场青铜资源掠夺战
艺术品鉴(2020年7期)2020-09-11 08:04:44
组合钱币
南京博物院藏近代铸币钢模
东南文化(2016年6期)2016-12-29 07:27:18
突骑施钱币和突骑施
中国钱币(2016年6期)2016-06-15 20:29:57
中世纪英格兰国王的铸币收益
探索青铜爵的秘密“柱”
大众考古(2015年10期)2015-06-26 07:59:54
苦难,使我们更坚强——读《青铜葵花》有感
小主人报(2015年5期)2015-02-28 20:43:33
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总铸币税最优化分析
——基于成本最小化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