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瑞 郑泽宁 黄 迪
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
周 瑞 郑泽宁 黄 迪
【摘 要】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国家针对英语这一门重要课程采取通识教育教学模式,培育学生的通行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因此本文主重点探索了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模式的可行性。
【关键词】大学英语 通识教育 教学模式探索
所谓的通识教育,是教育众多种类中的一种,它有与其他教育方式不同的教育目标,它强调的是在现代多元社会中的教育过程中,培养受教育者在不同人群中可以自在通行的知识体系和价值观。
这一教育思想源远流长,不论是中国还是古代。而它开始正式的出现在现代教育中是在19世纪帕卡德在名美国的博德学院将其用于大学教育,并且引起了世界各方的广泛讨论。随社社会不断发展,这种教育模式越发呈现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优势。
(一)英语教学越来越倾向于应试化
现阶段我国的英语教育中,多数采取的是考试作为评价标准。这就使得学生们为了考试而不得不学习英语,又因为英语的语法与中文的语法完全不同,使得学生们对其理解十分困难,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对英语产生极大的厌恶情绪。书面用语与日常沟通交流所使用的语言之间存在着不同,学校强调的是生硬的书面英语,这对于学生的实践会话能力毫无提高,使得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社会中根本无法与外国人进行沟通交流。因此,从这角度我们可以看出,学校教育所培养出来的所谓的英语人才,是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
(二)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着弊端,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学所采用的是老师为主体讲授,学生被动地听和接受这样的教育方式,教学内容十分单调枯燥,学生无法集中注意力去听讲,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丧失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选择用大量的板书来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应激能力,但是浪费了大量课堂实践的同时还减少了许多重要内容的学习。另外,目前我国英语教育中更多地强调的是英语的语法以及英语的表达形式,而忽视英语的表达功能,从而使得学生无法与外国人进行正常的英语交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毫无帮助作用。
并且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中,英语老师在英语教育过程中严格按照学校规定的英语教材进行教学,生搬硬套,毫无新意和吸引力,学习内容毫无实用的特性,从而导致学生从根本上厌恶英语学习。而在15年高考教育改革的听证会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学生们首先提出改革的不是语文数学和理科科目,而是毫无实用意义的英语,他们强烈要求英语退出高考正式对英语有着极端厌恶的重要表现。
大学设立英语科目,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实践能力,能够让学生学到真正能用在实际生活中的英语交谈中,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所以,为了提高大学生英语的综合能力,要在大学教育中明确通识教育的目标,正确的理解大学整个教育目标。
(一)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人才
将通识教育模式用于大学英语学习中,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加积极的融合进入世界的发展圈子内,并且使学生的整体素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尤其是在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方面的提高,鼓励着学生能够积极的运用到日常的工作过程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提高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英语学习的能力
传统的高校英语教育中范围狭小,强调的是英语专业的学生的综合英语能力,而对于非本专业的英语学生采取这十分漠视的态度。而通识教育所强调的是技术性的知识学习,对学生综合素质和价值观的十分看重,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因此在大学教育中采用通识教育教学模式,能够帮助非专业的学生做好英语功课的学习,提高英语学习的能力。
(三)帮助学生建立起整体的教学知识体系
国家教育体系十分杂乱,每一门主体学科下都有着不同的分支和扩展,尽管它们看起来完全不同,但在本质上存在着浅显的联系,从而构成一个整体。但是目前我国大学生在英语教育中,所接触到的英语是一门完全独立的,与其他课程毫无联系的独立课程。通识教育帮助我们更好地用一种整体的目光去看待大学整体的教育,给学生提供一种完整的教育感受。
(一)加强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
通识教育在大学教育上的运用最好的途径就是为其建立一门课程,通过这门课程帮助大学生掌握中西文化的差异,掌握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不然就无法实现用英语高效地进行交流的目的。
(二)提高师资力量
大学英语教师不仅仅是要做好本专业的教学工作,还要在课余时间去学习文化课程的转型开发,丰富课堂英语知识,从而达到提高自己所开设的英语课程的竞争力。
通识教育是一门以人为本的综合性很强的教育模式,所以在运用过程中要结合我国高等院校的特点去创建通识教育模式,通过不断地摸索和创新来推动我国大学英语的通识教育。
参考文献:
[1]李雪冬.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6):145~146.
[2]李雪冬.基于母语文化的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教学模式探索[J].东方教育,2013(8).
作者单位:(哈尔滨石油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