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钩
苏轼巧名修缮杭州府
●吴钩
苏轼在杭州任一把手时,主修的最伟大的工程便是元祐五年修的“苏堤”,但鲜为人知的是,苏轼还曾巧立名目修缮杭州府。
话说,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天下闻名的苏轼前往杭州上任,担任通判一职,这是相当于副市长的高官。虽然任职人间天堂的杭州,但苏轼绝对不会喜欢上班,因为州衙的屋宇歪歪斜斜,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
杭州曾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都城,其时的宫殿都是用珍材巨木修建的,非常雄伟,但入宋之后百余年间,官府既无力修缮,又不忍拆除,风吹雨打,都成了旧房、危房。苏轼就这样心情忐忑地在危墙之下,当了三年杭州通判,直到另迁他州,其间州衙一直未能修缮。
十几年后,即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升官了,这回朝廷让他当杭州一把手。苏轼又心情忐忑地回来了,发现杭州官衙走时啥样,回来时依然啥样。苏轼问同僚,这房子如何住人?同僚们说:每到雨天,我们都不敢在大堂上待着。
这一年六月,官衙的危房终于出大事了,一处房屋倒塌,压伤了衙门内两名书吏;八月,州衙的鼓角楼也倒了,压死了鼓角匠一家四口,有一个还是孕妇。自此之后,不管是官吏还是家属,全都心惊胆战,不敢在衙门待着。
官衙危房严重影响了官吏们的工作情绪,元祐四年九月,苏轼不得不上奏朝廷,请求拨款修缮衙门。
但在宋朝想修官衙可不是容易的事情。地方官要修建衙门,就必须经中央政府审核、批准。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朝廷已诏令地方不得擅自修建衙门,因为朝廷没这项预算。
苏轼是聪明人,他想了个好办法,请求朝廷拨给杭州二百道度牒解决经费问题。在宋代,僧尼出家需要获官方颁发的度牒认证,而度牒是要收费的,官方常常通过出售度牒来弥补财政之不足。苏轼一番计算,杭州官衙至少有27处需要大修,需要钱四万余贯,这可不是小数目,约合如今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
要筹集四万贯钱,需要出售二百道度牒。苏轼在奏章中威胁说:再不修,日后可就不是四万贯的事了。苏轼还使出大招,向他的高级粉丝皇太后求助。但纵然如此,朝廷也没有同意拨款。
次年,杭州发生水灾,又次生饥荒。苏轼再次向朝廷申请划拨二百道度牒。按照苏轼的打算,这二百道度牒卖成钱,可以购得二万五千石大米,再减价粜米,可得钱一万五千贯,用这笔钱来修缮衙门,虽然无法彻底翻修,不过把紧要的地方修一下总够了。
也亏是天下头号聪明人,才能想出如此两全其美的办法。这一回,朝廷总算同意给政策,不过不是二百道,而是只有三十道。出售三十道度牒所募集的资金,肯定是不足以修整官衙的。之后杭州官衙怎么整修就无从查考了,估计这点钱也只能草草修缮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