悖论与消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刍议

2016-11-26 04:36:23秦天堂王新涛
长江丛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悖论队伍建设辅导员

秦天堂王新涛



悖论与消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刍议

秦天堂1王新涛2

【摘 要】高校辅导员的作用十分重要,但由于相关各方长期对辅导员的职责定位不明晰、分工使用不合理,使他们面临着严峻的角色冲突甚至导致发展悖论。需要按照人才培养规律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要求,着力于构建辅导员的合理分工体系,一方面辅导员个体要着力提升自身素质,另一方面高校按照其个体需求各得其所、根据分工各尽所能、发挥特长个性发展,从而消解悖论,促进队伍建设。当然,也要正确把握辅导员发展悖论对个体素质提升、角色适应的作用。

【关键词】悖论 队伍建设 辅导员

高校辅导员队伍是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力军,也是高校和谐、平稳、健康发展十分重要的保障力量,更是学校师资队伍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当前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生存状况并不乐观,辅导员大多面临着职业期望与工作现实的巨大落差,甚至囿于愿望与能力显著差距的泥沼之中,导致出现职业发展悖论。针对这些情况,研究和找寻消解悖论的方法途径,对于高校辅导员个体的健康成长和队伍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辅导员生存悖论分析

(一)悖论的关键:辅导员多重角色的冲突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这是教育主管部门在制度层面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角色的明确定位。[1]对高校而言,如果将辅导员纳入管理干部序列,那就需要建立相应的职务晋升机制,因为管理强调层级性,开展工作需要权威性。然而,畅通了该渠道,辅导员队伍就自然而然成了机关干部的预备队,辅导员似乎衍变成了一个过渡性的职业。如果高校将辅导员纳入教师队伍序列,那就需要建立相应的职称晋升机制,而辅导员晋升正高职称需要和思想政治教育序列的教师竞争,在承担繁重的大学生事务条件下又不可能转岗为思政教师的情况下,显然就成了一个“理论上”的通道。因此,辅导员发展的路径选择悖论就难避免,究竟要成为管理的权威,还是成为教育的专家,看似有多重保障其实都是对辅导员队伍的削弱。

(二)悖论的表象:辅导员应聘热与转岗快的矛盾

在公务员招考热的社会大环境下,加上获得事业编制与就业难的因素,加剧了辅导员职务应聘的炙手可热。2013年,中国计量学院招25名辅导员,结果递交来了1800份简历。2011年,浙大招聘20名辅导员,结果居然来了4000人报名。不光数量增加,应聘者的学习背景也随之提高,其中“不乏来自985、211的知名高校硕士研究生,甚至是博士生,比如,浙大、复旦和南大的毕业生。”[2]现在,辅导员应聘大军中还有不少来自美国、英国等境外硕士毕业生。就业难背景下,长线专业、女生应聘辅导员的多。高校稳定的事业编制,更受女生的青睐。然而,与应聘热相对应的居然是转岗快。调查显示,“辅导员30岁以下的占68%,30-39岁的占29.1%;从事辅导员工作在3年之内占58.3%,5年之内占79.7%”。[3]由此可知,炙手可热的辅导员职业只是硕士生甚至博士生找工作时的跳板,或者作为考公务员复习的临时避风港,最终这些学生仍然会离开辅导员岗位去发展。而一些时候,岗位的应聘热,恰恰又会迟滞高校对辅导员的一些政策待遇的兑现。因此,应聘热的表象下,反映的绝不是辅导员职业地位的真实提升。

(三)悖论的推手:高校评价体系的厚此薄彼

高校评价或大学排名作为促进高校发展的一种手段,无论主观还是客观,都对高校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无论是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武书连课题组、网大以及中国校友会网,还是《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和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的高校排名,都“着重考察科研水平”。[4]科研确实在提升学校排名方面,比人才培养和教学更快捷也更有力度,这就导向高校的工作重心倾向于学科、科研和实验室平台建设。针对与发达国家科技力量和科研成果的差距,国家也从宏观政策层面上积极强调高校科研的重要性,加上高校职称评审的科研倾向性,客观上对本科学生培养及其社会评价造成不利影响。[5]而本科学生培养当中重要的一环——辅导员工作,在这种背景似乎就忽略不计了。高校的这种内外评价导向几乎把辅导员职业理想推入泥潭,直接成为辅导员职业生存悖论的强大推手。

二、正确认识辅导员生存悖论的功能

(一)适当的悖论冲突利于辅导员适应角色要求

高校学生工作部、团委、组织部、宣传部、教务处和二级学院,基于各自的职责权限,都给辅导员布置一定的工作而且有相应的职责要求。辅导员不但要接受“多头管理”,关键在于还必须适应学校各个部门对于辅导员的不同的角色期待,有时甚至出现截然相反的意见。这对辅导员适应角色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从社会学角度看,把高校对辅导员的职业要求与辅导员个体发展需要统一起来,尽可能地减少辅导员职业的角色冲突,更加有利于辅导员队伍建设。但是,从高校的工作实践来看,适当的悖论冲突又可以使“角色扮演者依据不同期望与职业要求,以及特定的期望需求和教育情境,不断检视自己的角色行为,不断完善自己的职业形象,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向角色要求靠拢”[6]。

(二)适当的悖论冲突利于辅导员个体素质提升

高校辅导员专业来源的多样性和工作内涵的丰富性决定了个体知识结构对角色的不适应。大多数辅导员一般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高等教育学科和公民素养、民主法治教育等方面缺少系统知识储备,对心理学知识和生涯规划理论的掌握也不会太深入,而且知识结构大多不完善、不合理。许多长线专业、甚至冷僻专业的学生由于就业难而进入辅导员行列,其知识面十分狭窄,基本上局限于原来所学专业的内容,缺乏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管理的内容。“这样的知识结构显然不能适应当代社会不断更新的状况和不断发展的要求。”[7]那么,适当的冲突可以督促辅导员积极自觉地参加相关培训来促进个人素质提升,进而满足职业从业能力的需要。一旦辅导员顺利地解决了悖论冲突,取得了积极的效果,那种取得突破时获得的成就感、满足感就非常强烈,利于职业的稳定性。

三、辅导员生存悖论的消解

(一)学生工作任务结构优化

辅导员生存悖论消解的关键在于工作的适当分工。角色冲突多的重要原因在于工作内容庞杂而繁多,尤其思想教育与事务管理交织、职业指导与心理健康辅导齐抓、就业创业与帮困扶困并举,既让一线工作的辅导员扮演了多重角色,承担了过重的职责,又直接造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被削弱,同时,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也滞后于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将学生事务管理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分化出来,而且还要将学生事务管理进行进一步的专业化分工,比如按照创新创业指导、生涯规划咨询和心理健康服务等设置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

(二)辅导员自身增强角色适应能力

从辅导员自身来讲,消解悖论的关键在于个体的主观努力。辅导员要知己知彼,即正确认知和准确定位自己,又重视职业要求抓好个人的学习,合理调整自己的角色行为,有效抵制来自社会的诱惑而遵从辅导员职业。其实,每一个职业都有其独特的意义与作用,都有属于这种职业的成就感。摸索并找到这种成就感,才会从内心深处充分认同自己的职业,才会真正感受到幸福,真正从根本上消解职业角色的冲突。

参考文献:

[1]秦天堂.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困惑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9(6).

[2]今日早报.名校毕业生争当高校辅导员为哪般[EB/OL].http://jrzb.zjol.com.cn/html/2014-01/03/content_2488991.htm?div=-1,2014-01-03.

[3]杨晓宁,李沙.高校辅导员转岗问题分析[J].科技信息,2012,22(22).

[4]李海涛.国内外高校评价体系最新内容比较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0(3).

[5]人民日报.高校真的重科研轻教学吗[EB/OL].http:// education.news.cn/2015-04/22/c_1115044604.htm,2015-04-22.

[6]陈贵虎.从社会学视角探讨教师角色冲突[J].教育与职业,2007(11).

[7]李英林.论高校德育教师的自我悖论[J].社会科学战线.2011(5).

(作者单位:1.南京林业大学;2.南京邮电大学)

作者简介:秦天堂(1973-),男,汉族,甘肃武威人,硕士研究生,南京林业大学机电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党建、思政工作。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解决途径研究”(2010SJB880078)。

猜你喜欢
悖论队伍建设辅导员
视神经炎的悖论
保健医苑(2022年1期)2022-08-30 08:39:44
海岛悖论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帽子悖论”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10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53
做好四个结合强化基层政工干部队伍建设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研究
浅谈如何加强医院队伍思想政治工作
论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
美妆悖论
健康女性(2014年10期)2015-05-12 03:3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