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来玮
谭嗣同思想背景渊源研究
罗来玮
【摘 要】谭嗣同为晚清时期著名思想家。甲午战争的惨败,使他明白中国的儒学不能成为亘古之学。为了寻求救国之路,他开始学习西学,试图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的现状。本文试图通过历史背景对他思想产生的影响作为研究对象简略阐述他思想形成和转变。
【关键词】谭嗣同 思想 背景 仁学
19世纪以来,列强不断侵入。中国的思想家急切感到中国亡国灭种的忧患意识,并发出救亡图存的呼声。在这个时期的思想家逐渐明白中国传统的儒学不能成为亘古之学,不能挽救中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便开始接受西学,利用西学,并希望通过西学变法改变中国的命运。“从1840年到1900年的六十年间,是酝酿近代思想一个重要的过渡时代,同时也是一个独特的思潮发展阶段。这包括全部新概念之吸收、融合、萌芽、蜕变的过程。思想的创发,有加速趋势,也就是说一直维持着扩张的动力。思想的内容,多样而驳杂,不免被后人视之幼稚浅薄,但它却代表着一代人真诚的理念和想象。这六十年间的思想变化,究竟是中国社会哪儿一群人为主体?无疑可以确定说:是受传统教育的中国士大夫。”
对于甲午海战的惨败,谭嗣同曾经说,“天下大局劈裂至此!割心沉痛,如何可言。”与此同时,他们为了救国图存做了一系列的举动。首先是大办学堂,据记载的当时有二百多家,其中较为出名的有强学会,光学会等。其次是办报出书,例如康有为创办了《万国公报》和《强学报》。中国之所以在近代产生维新变法,是因为对于社会现实的惨痛的自觉惊醒,是对于中国的未来的忧患,“最后下定决心,呼吁进行改革,使中国足以有能力立于当前世局。”在这个背景的谭嗣同,出生在清朝末期的官宦家庭,接受的是正规的传统儒学、墨学和佛学,并把西方进化论输入其思想中,用新的观念和知识推进中国变法,以给中国人以危亡的警觉和对自存的渴望。
谭嗣同其祖上宋末时期,曾以抗击援兵侵略而军功显赫,是“先世将门,闳于武烈”的世家。谭嗣同出生的时候,家道没落,后因为其父亲考取进士在北京做官,谭嗣同随父亲在北京生活。谭嗣同称其少年时期为“少更多难,五日三丧,时时引为悲痛。”后来受到继母的虐待,他曾说“吾自少至状,遍遭纲伦之厄,殆非生人所能任受,濒累死矣,而卒不死,由是益轻其生命,以为块然躯壳,除利人之外,复何足惜。”因为其少年时候收到如此悲惨的生活,使得他在随父亲游学时候,对处在水生火热的残酷现实中生活的百姓很是同情理解,这也奠定了他后来为近代激进思想家的基础,同时,因为其少年受到悲惨生活境遇,也是他后来转向宗教情怀的原因之一。谭嗣同为尊其父亲的要求,实现通过科举的方式实现政治抱负而六次参加科举,虽然每次都失败,但是其中的这十年时间,他游历了“合数都八万余里,引而长之,堪绕地球一周。”他“走过直隶,新疆,甘肃,陕西,河南,湖南,湖北,江苏,安徽,浙江,台湾各省,视察风土,物色豪杰。”“他早年丧母,受尽凄楚;十余年漫游中华大地,看遍了人间疮痍,尝够了人生甘苦,视富贵如浮云,鄙功名如粪土,早已将个人身家性命置之度外。”这些见闻和个人经历,都使得他最了解当时中国所处的遭遇,并感同身受的体悟到中国的民众的困苦。
甲午中日海战失败,谭嗣同受到很大的打击,他不再将希望寄托在清政府的身上,而是试图通过变法改变国家命运。他将自己的三十年的经历写成《三十自纪》,改名为“壮飞”,以此明志。他通过建立乡绅组织,创办湖南的新学,矿业,报刊和湖南新政等,表现了地区自治的倾向。他还通过创立新学和新政相互结合的方式施行全国,目的在于推进变法。
谭嗣同不仅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社会活动家,也是一名勇士。“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参考文献:
[1]谭嗣同著,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上、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梁启超. 清代学术概论[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周振甫.谭嗣同文选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王建华.谭嗣同传[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
[5]张灏.烈士精神与批判意识—谭嗣同思想的分析[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
作者简介:罗来玮,女,黑龙江大学,哲学博士。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大学2015年研究生创新科研资金项目,项目编号:YJSCX2015-014HLJ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