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的时空结构与思想情感探析

2016-11-26 04:36
长江丛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杜甫

张 琦



《秋兴八首》的时空结构与思想情感探析

张 琦

【摘 要】《秋兴八首》是杜甫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法来建构宏大的篇章。“以笑写悲”的气度,糅合夔州长安时空流动的效果,以今昔盛衰存亡的大手笔铺展开来,不仅具有色彩感、时空感,还有着包容万物的诗境。将诗人反复吟唱的悲壮之情,爱国之志书写的深重而悠远,从而形成了“沉而不郁,哀而不伤”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杜甫 《秋兴八首》 时空结构 思想情感

《秋兴八首》是杜甫在大历元年寓居夔州时创作的一组律诗,是其七律在内容意境和艺术技巧上达到完美成熟的集大成作品。可谓“如太史公文,以疏气为主,雄奇飞动,纵态壮浪,凌跨古今,包举天地。”

本文从时空结构和思想情感入手,阐述其艺术手法的特点,以便更深刻的理解杜甫这组不朽之作。

一“时空转换,虚实结合”——“哀而不伤”的心境

《秋兴八首》是由八章联结而成的组诗,犹如一曲曲旋律各异的乐章连成的令人荡气回肠的交响乐。前三章是以夔州为主,后五章则是以长安为主,依夔府而“望京华”,望长安不可见,故而“有所思”。“而八首诗中或以夔府为主而遥念长安,或以长安为主而映带夔府,至于念长安之所感,则小至一身之今昔,大至国家之盛衰,诚所谓百感交集,所怀万端者也。”夔州与长安之时空相互转换,往昔与今时之兴悲虚实结合,形成宏大壮阔的意境,表现出时间的流动性、空间的转换性,具有强烈的时空感。体现出诗人超越现实的心境,不是只沉浸于悲伤不能自拔。

(一)由夔州到思及长安

前三章以夔州之景写诗人思念长安。首章以萧瑟的秋景起兴,兴故国之思。“玉露”使长江两岸的“枫林”凋零、衰落,“巫山巫峡”满目秋意,一派萧瑟的秋气溢满群山峡谷,空间开阔,开拓诗境。江上波浪涌起,山间阴云低垂,风云变幻暗示时局的动荡不安和诗人内心情感的变化起伏,抑郁不平。景物由静态到动态,具有流动的艺术效果,气势恢宏,意境开阔。由此引出抒情“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其一)“自扁舟下峡之后,羁身江上,两见菊花,节物感人,伤离念故,今日之泪犹昔日之泪,今年之泪犹去年之泪,垂泪已久。”滞于夔州,故园未归,孤舟仍系,国难归身难回,心系长安。“催刀尺”点明时为秋,处处备衣御寒,暮时远闻白帝城的砧声,而诗人却客居在外,无衣可穿,更是游子之思,不禁落寞伤感。以“暮砧”唤起下章,书写夔州之暮色,“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其二)时空的跳跃,从落日到月夜看北斗星是时间的流动,从夔州到长安是空间的转换。长安在夔州之北,北斗星在北,长安亦在北,望北斗星如望长安;夔州可以看见北斗星,长安也可以看见,北斗星将夔州与长安联系起来,不同地点有相同的北斗星,具有强烈的时空之感。

诗人将怀念京华与身世之感相联系,“听猿,应夔府;奉使,应京华也。”

起初只是听闻有人听猿啼落泪,如今自己在巫峡听到猿啼真的哀伤落泪,思念故国,这是“实听”。“严武之出人节度使,自可言之‘奉使’,杜甫为严武幕僚,盖自以为严武还朝,己身亦有随严武以还京一日,然而大历之时严武卒已二年,杜甫则久羁夔府而不得返”,本可以回长安供职,却因意外而心愿落空,所以“虚随”。虚实对应,更是伤感。“画省香炉违伏枕”(其二)为虚写心中所念,回京供职,“山楼粉堞隐悲笳”(其二)为实写滞留在孤城之中,隐约听到千万的胡笳声,兵乱未平,忧心不已。虚实结合,更是写出了诗人心中所思所想、所悲所叹。望京华而不能见,看到眼前之景,月光从映照着石上的藤萝到映照着洲前的芦荻花,暗示着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诗人卧床不眠,思绪凌乱,便是一夜。接着下章便写了夔州之朝晖,由夜晚到白天的时间流动,而思绪也流动,也不知曾有多少个夜晚也如此这般,难以入眠。身处他乡,心怀故国,满目皆愁。日日坐江楼,看朝晖冷清,对翠微,了无生趣。舟泛泛,燕飞飞,更是无可奈何的无聊。身处此处,想起如今的时局,忧国忧民。

诗中夔州和长安相互映照,通过夔州景物时空转换,结合诗人的身世起伏和国家的动荡不安,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时局的担忧和惦念。字字是血泪真情,句句是哀伤之感。

(二)由思及长安到夔州

后五章是以回忆长安之景暗含夔州。第四章写长安的形势和百年的兴衰变迁的悲叹,以及听闻如今的局势变换,“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其四)一切都不同以往,国运今非昔比,自己已经在政治上被遗忘。战乱四起,国家残破,往昔的长安生活时常在怀想之中。由怀想长安回到夔州之景,由追想回到现实,“鱼龙寂寞秋江冷”(其四)归结到“秋”,眼前冷落寂寞的江上,如诗人在夔州的身世处境。“故国平居有所思”(其四)引出后四章,诗人又开始细细回忆曾在长安的所见所闻。对于开元盛世的回忆,雄壮开阔的宫廷之中,诗人早朝时的盛况和皇帝的威严,忽然又回到眼前的代宗大历元年的深秋,卧病于沧江之上,昔日的繁华不见,只能回忆“几回青琐点朝班”(其五),“惊”醒于回忆中,叹岁月蹉跎,世事难料,悲漂泊无依,往事如烟。这样的由长安转换到夔州,虚实相依,悲凉之感深入其中。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无烟接素秋”(其六)“瞿塘峡”地处在夔州,“曲江”而在长安,两地同是“素秋”。“瞿塘峡口”的秋色是眼前之景为实,“曲江”的秋色是心中之景为虚,“万里无烟”仿佛将相隔千万里的地方连接在了一起,空间从夔州又跳跃到了长安。“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回首可怜歌舞池,秦总自古帝王州。”(其六)回忆往昔的曲江歌舞,写出了对战乱后的长安的痛惜之情,兴旺盛衰,百年之叹。接着写了长安西南的昆明池水之景,“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其七)以虚写实,以传说写实景,想象今日的昆明池水的风光,景物仍在却无人理会,带有浓浓的秋凉冷寂之感,将诗人现在所处之景想象成长安此时之景。“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其七)将现实中的昆明池可能有的荒凉秋景与回忆中的景象重叠,夔州长安两地由秋景联系起来,昔盛今衰之情尽在其中。

空间又转换到了夔州,视野由夔州远望昆明池。望向天边,昔日繁盛之地、心中思念之地又是那么的遥远,“关塞极天”而看不见,也无法回去,如今只有这冷落的现实。“江湖满地一渔翁”(其七)诗人流落他乡,如渔翁漂泊在江水湖上,孤独无依,只剩下遥望京华,然而活在回忆中也是一种寄托。回忆自己身在长安时,士女游春的盛大场面,踏春而行,乐趣不言而喻。“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桐老凤凰枝”(其八)并非真的有鹦鹉和凤凰,只是以虚写实,来表现渼陂当时的物产丰富,有珍贵的香稻和古老的梧桐,往日的大平景象如此的美好,笔锋一转“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其八)诗人曾经多少次歌颂这太平盛世,而如今只有在这里低头苦思,流落天涯,孑然一身,陷入深深地抚今追昔之中。

最后的吟望低头苦“思”也回应了上文的“故国平居之思”,以其宏大的手笔从长安的繁华景象到夔州的凄凉景象,从陷入昔日长安之景的回忆之中到惊醒自己如今身在夔州冷清的秋景中,时空的转换,古今对比,倾诉了诗人的孤独寂寞的身世之感,对于国家兴衰的感慨。虽是悲苦万分,但他并没有凄凄惨惨。而是将自己的心思寄托在回忆之中,虽然国破家亡,但他的雄心壮志仍在,仍然是心怀天下,忧国忧民。讽刺当局,鄙视权贵,是他的气节;回忆往昔,反思过去,是他的气度。这种“哀而不伤”的心境,是因为他“感情本身之质量的深厚与博大”,感性而知性,包容万物而不偏执,胸怀天下,爱国之深。

二、“情中寓理”——感悟人生的哲理

《秋兴八首》中诗人的感时伤怀不是仅局限于自身,而是由小见大。从夔州之秋、“巫山巫峡”、“江间波浪”、“塞上风云”联想到天地万物之间,联想到国家兴衰存亡,百姓居所安危。由此而思今时昔日,时序之变化,天下万物盛衰之理。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其三)借古人来言说心中之事,抗疏如匡衡一般,直言政治得失却遭遇贬谪,不能为国效力则退而传经如刘向一般,却是一事无成,违背自己的心愿,因此以抒愤慨。“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以得意者反衬自己的失意,思索到“同学少年”既不念故人之流落,也不念国家之残破,一“多”一“自”表现出诗人的痛心,对于当局者的讽刺,表现出自己的政治思考和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诗人虽然身居一野,但是心中装的是天下,是百姓。孰是孰非,谁对谁错,自有论断。“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其七)由古代带入本朝,借汉武帝来喻唐玄宗,借汉朝昆明池旌旗武功之盛,来喻唐朝玄宗兴兵南诏之衰。写出了国家盛衰之理,有些许讽刺意味。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其一)风云变幻莫测犹如国家兴衰成败,“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其四)如今身处夔州寂寞冷清的江水之上,“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其七)看天地万物,看不到尽头,看不到长安,忽而有所感悟。世间万物,宇宙之大,时序变换交替,自己在其中是如此的渺小,只是“一”渔翁。苏轼《赤壁赋》中“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与杜诗有异曲同工之妙,韶华易逝,生命短暂,在对有限的生命的焦虑中,努力实现自我的价值来超越现实、超越时空,希望以自身的政治抱负来完成生命的意义,然而又郁郁不得,更是无可奈何。浓厚的孤独之感油然而生,与国家的动荡不安相契合,在天地之中,如此壮阔的意境中,蕴含悲凉和沧桑之感。诗人将理寓于其中,虽然渺小,但不屈于现实,远离长安,远离朝堂,“白头吟望苦低垂”(其八)心中“故国之思”仍在其中。

诗中处处写景,句句抒情,而字字以理贯穿其中,不仅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自身的愤慨,爱国之情统摄全篇。诗人心中包容万物,将自身的身世经历与国家的动荡不安相结合,今昔对比,揭示盛衰存亡之理,书写十年的漂泊、百年的沧桑以及生命的价值以留后世。诗人如此博大的胸怀,诗作自然是波澜壮阔的意境,“沉而不郁,哀而不伤”的心境。

参考文献:

[1]方东树.昭味詹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2]叶嘉莹.杜甫秋兴八首集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3]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邵傅.杜律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5]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张琦(1980-),男,河南罗山人,文学硕士,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中文系助教,研究方向:古代文体学。

猜你喜欢
杜甫
忆杜甫-秋兴
登高
父亲最爱的杜甫,在中年等我
跟着杜甫游成都
杜甫改诗
《杜甫 秋兴一首》
绝句
江南逢李龟年
初探杜甫诗歌中的思想体现
杜甫诗句填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