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人文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6-11-26 02:42王政燃
长江丛刊 2016年15期
关键词:儒学儒家人文精神

王政燃 张 伟

儒家人文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王政燃1张 伟2

儒家人文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天下”统一,苍生和谐,生命寄托,无不得益于儒家人文精神的延续。对于儒家人文精神我们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进而将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让延续的儒家人文“生命”继续为这个国家的精神生命注入曾经的自尊与崇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儒家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反映了对人内在的生命关怀、价值关照及对人类尊严的维护,它是历史脉络中沉淀下来的人类精神遗产,秉持这一遗产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境界的提升,人格的塑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人文精神关注人生存在的价值、意义,追求精神自由、人际和谐、生命超越等理念,是对人先天本性的肯定,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尊严和价值。此外,人文精神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反映了诸民族在各自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生存方式、价值评判以及话语,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因此人文精神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和民族特性,所以不能超越历史发展的客观框架及民族的特性来讲人文精神。社会主义性质是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基础,因此中国当代人文精神既具有时代性、体制性又具有历史性、民族性,既是“实事求是,改革开放”的精神延续又是历史血脉的生命传承,今天我们强调“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重点在于如何打造一个传承血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家园。这一“精神家园”大体可以涵盖人性、理性和超越三个层次。“人性”反映了对幸福的追求和自我存在的认可;“理性”反映了对事实的认知及对价值的判断;“超越”反映了对人生境界及生命终极关怀的探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文精神的理论根基是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辩证唯物主义,是民族希望、国家利益,以及人全面发展的超越价值导向的有机统一体,其尊重人生价值、尊重精神存在,不仅可以促进党和国家积极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维护国家集体权利,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文精神应该涵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因此,当下我们弘扬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统一于人文精神理念中的人性关怀、人性解放及人际和谐等价值。

儒家价值是历史中我们这个民族价值主流,其散发出的人文精神包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精进精神、“人心惟危”的忧患精神、“万物之灵”的人本精神。

《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刚健有为,是儒家人文精神中一个内容,《易经》中还有一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前者讲的是刚健有为,后者讲的是宽厚包容。这种进取与包容正反映了儒家人文精神的刚健脉络和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自强不息”取之于“天”,“厚德载物”取之于“地”,天地之间人得之就有了天地之德,可“与天地参”。儒家人文精神中人生价值的实现必须要经历一个长时间的修养过程。如:孔子一生好学,强调“学而不厌”。其言:“吾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见儒家精神讲究从幼时起直至一生,都要积极向学不断修养。

“人心惟危”的忧患精神激发和产生了历史中儒者的使命感、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据“尚书”记载,周公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其强调以殷为借鉴,居安思危,长存敬畏之心而时时修德。孔子传承了这一忧患意识,其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依孔子,凡是倾危的,都曾经满足现状安居其位;凡是灭亡的,都是自以为长久生存;凡是败亡的,都自以为政治清平天下太平。所以君子要在安全时不忘危险,在生存的时候不忘灭亡,在清平的时候不忘动乱。至孟子,其更体会到忧患意识对一个国家和个人来讲非常重要,其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君子有终身之忧”,就是讲要终身有忧患意识,主动在艰苦的环境中历练,因此,有否长存忧患精神关乎整个国家及个人前途命运。

论语中“仁者爱人”是儒家人本精神的源头,其中“仁”是儒家学说的价值起点,是“人之为人”的最高标准,其暗含了儒家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在儒家整个的历史发展过程之中,儒家人本精神始终是其重要思想之一。无论后来的两汉经学、魏晋玄学、还是宋明理学,都继承并发扬了原创时期的人本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强调的是社会主义性质,即:是一切无产阶级共同认同的价值取向,反映了党的意志、国家意志及人民意志,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价值诉求,其终极目的是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这不仅是物质上的实现,更是体制和精神上的实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共同理想信念凝聚民族意志,用中国精神激发中国力量,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创造中华民族新的伟业。”这个共同理想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说,就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关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是近一段时期国内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扎实推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之后,又将此问题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讲:“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依总书记,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必须植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才会有无穷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因此,作为传统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家人文精神及其当代价值,就成为目前学界的前沿问题。当代儒学研究目前在国内大体分可为三个类型,一是纯粹的传统儒学研究;二是西方价值语境中的儒学研究;三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的新儒学研究。前两类研究一个容易陷入“回头”路,另一个容易陷入“邪”路,而第三种研究是目前公认的当代儒学研究主流。鉴于此,当下我们应该如何研究和改造儒家人文精神,并使其融入时代精神,就成为当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对此,李景源指出:“儒家要想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与历史同步。”[1]其中“与时俱进,与历史同步”就是要将儒学和当下主流意识形态相统一,以当下主流价值甄别和修缮自身,就这一点正如方克立所言:“创建适应社会主义时代需要的新国学,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对中国传统学术文化进行系统的清理、批判、重释与重构,弃糟取精,推陈出新……”[2]另一方面,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当以儒家精神作为自身的价值支援并从中汲取养分。郭齐勇对此指出:“儒家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不断中国化的社会文化土壤或背景。”[3]依郭老师,儒家精神是历史中我们这条血脉的主流,我们之所以现在还能称之为中国人,是因为我们依然拥有着共同的历史记忆、生存方式、价值标准以及话语,种种这些皆涌动着我们与上古儒者共鸣的生命,不变的不仅仅是肤色,还有血液中流淌的“道统”脉络、“人之为人”的崇高理想以及“因明至诚”、“民胞物与”的天人境界。因此,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必须植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的主干——儒家人文精神。郭齐勇此言正是契合了总书记关于当代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价值的认识。所以,当代儒学复兴与儒学研究,应该紧紧围绕如何将儒家的核心价值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主题。

[1]李景源等.儒家文化与时代精神——2010中国·衢州国际儒学论坛发言摘登[N].光明日报,2010-12-31.

[2]方克立.创建时代需要的新国学[J].国学研究论坛,2008-10-27.

[3]郭齐勇.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中国现代化[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06).

(作者单位:1.中共河北省委党校;2.河北师范大学)

本文系2015年度河北省会科学基金项目《儒家精神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项目文章,项目批准号:HB15MK002。

王政燃(1982-),男,河北石家庄人,中共河北省委党校,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哲学和中西比较哲学;张伟(1984-),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哲学。

猜你喜欢
儒学儒家人文精神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儒学在西部暨丝绸之路的传播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银川召开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儒学交流在路上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应用儒学的兴起
——儒学创新发展的趋势与愿景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