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泽慧
浅析中国古代美术理论对高校绘画教学的启示
——以“六法论”为例
贡泽慧
谢赫“六法论”的提出,成为品评美术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新时代下,随着高校绘画教学对“技”“理”的学习要求,“六法论”无疑对学生绘画创作、鉴赏与批评起到指导作用。
谢赫 六法论 绘画教学
(一)美术鉴赏与批评关键词-气韵生动
谢赫以拟人化的手法,最早对中国绘画意境表达、画之风貌提出气韵生动一说,气韵本用于人的风姿神态、品质性格,谢赫以气韵求其画,绘画讲求气韵,建议指出画如其人,绘画上的人物除了要画出人的形体之外,通过形体流露人的精神状态之美是绘画中所首推的。
气韵生动成为中国绘画美术鉴赏与批评的关键词,在高校美术理论课程学习中着重讲到,讲解内容分两大块,一是传统文化观念的气韵生动;二是作为鉴赏经验的气韵生动,在高校绘画教学中,对绘画尤其是中国绘画的作品评判标准,气韵生动贯穿前后,不论从技法练习的角度来讲,还是对作品进行品鉴来说,气韵生动的学习理解是高校艺术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知识点。
(二)绘画造型-骨法用笔、应物象形
谢赫“六法论”中的骨法用笔、应物象形从绘画用笔造型技巧说起,指的是人的形体结构及线条在绘画中应用,在中国绘画创作上骨法用笔用线条描绘形象,用笔致表达形象,在中国绘画造型中,学画之人先从线条的练习学起,骨法用笔包涵着笔力、力感,强调线条的运用,强调用笔中的表现力与力量美,在高校绘画教学中,对景写生,传达你所看到的事物,绘画写生要求深刻观察对象,正确描绘对象,通过写生,“搜尽奇峰打草稿”,齐白石说道:“作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视。”高校绘画教学如何把握应物象形,如何正确引导认识绘画中的“似与不似”,艺术院校学生在写生的过程中,又如何通过观察描绘你所看到的景象,达到应物象形而不失画意,值得师生们讨论探索。
(三)绘画设色-随类赋彩
“六法论”中的随类赋彩指出绘画要按照物象的固有颜色去着色,根据不同事物的个性特点上色渲染,高校绘画教学在练习创作中同样从固有色出发,重视对物体色彩的捕捉与表现,观察对象,敏感把握对象色彩,是高校绘画教学中不论是默写还是写生一直所强调的,作为中国画色彩的理论基础,随类赋彩从类开始讲,物以类聚,不同的物质显露不同的色彩,再从彩来讲,结合类,尊重自然,尊重客观物象的表达,它所体现的哲学思想运用到绘画中来,告诉习画之人,一个客观存在物有它自己的属性、脾气与面貌。画家在作画过程中会通过感性认识对物体的固有色进行分解,浓缩甚至再造,最后达到物我相融,使得主观情感与审美趣味达成一致。
(四)经营置位
谢赫“六法论”中第五法原文是经营置位,一般经常讲经营位置,经营位置说的是绘画构图,描写对象在画面上所处位置,这是绘画讲究的章法也是布局,高校绘画教学同样对学生强调画面的苦心经营,如何构思安排,在构思安排中,有对题材的取舍与统一的组织画面,张彦远说:“置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一幅画的完成表达画内与画外意思,画内意思的表现手法涵盖众多,一幅画的好坏,经营位置很重要,对画面结构的把握放置在画纸上需要分析,这也是绘画艺术技巧的一个呈现,在高校绘画教学中,通过练习思考与例子借鉴锻炼其学生对画面整体构图的格局。古人经常说“胸中有丘壑”,在创作构图中也可以做到胸中有丘壑,发挥思想意图,通过结合对象、设计布局、头脑设想来形成腹稿,经营位置使得习画者思考,思考人物与环境、人物与人物的关系。这些思考在高校绘画教学中得到了具体体现。
(五)传移模写
张彦远说:“至于传移模写,乃画家末事。”“末事”就不是首要的事,但却是学习的基础,传移模写原指复制临摹古画,即把一张画“传移”到另一张上去,即摹写。是学习传统的方法之一,学画的人大多从临摹开始的。”在高校绘画教学中,临摹成为学生夯实绘画技法、锻炼手笔功夫的学习方法之一,特别是水墨人物写生教学大多都要临摹古代名画,以它入手,在临摹优秀作品的时候,自然间“会古人之心”进而对作品有理解,品它的笔墨趣味、意境表达、造型设色构图等,这一过程,对习画者的绘画创作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传移模写不仅仅停留在临摹层面,而是读画、临画、默写,因此,传移模写对于高校绘画教学来说,对于学生而言是值得借鉴学习的,
古人云“七分学问三分画”,高等艺术院校作为向社会输送艺术人才的中转站,在绘画底蕴中强调学生的学养与技巧,谢赫“六法论”的学习,以理论结合实践道出中国画论学习的重要性,笔者作为从事美术理论教学的工作者,在教学中确实看到大多数学生对绘画技术的重视而不觉得理论有何意义,因此,我们有责任与义务为其说明一些什么,在新时期下,特别是在高校绘画教学中,如何衔接技与理,如何使高校艺术学生认识到技理并重的意义,无疑是一个需要继续强化贯彻的课题。
(作者单位:黄冈师范学院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