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死 焉知生
——以弗洛伊德视角解析《入殓师》的人物塑造

2016-11-26 02:42
长江丛刊 2016年15期
关键词:大提琴小林生命

李 楠

不知死 焉知生
——以弗洛伊德视角解析《入殓师》的人物塑造

李 楠

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学派,在人格发展学说中,他认为成人的人格模型在童年时就已经确定下来,不论在治疗成年人的身体疾病还是心理疾病,都应该考虑患者的童年遭遇。

人格发展学说 生死观 入殓师

村上春树说:“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与之永存”。——题记

影片《入殓师》由日本导演泷田洋二郎执导,于2008年9月在中国上映。影片讲述了男主人公小林大悟(本木雅弘饰)作为一名入殓师的心路历程,由开始对入殓师的排斥转为对崇高生命的尊重。小林大悟原本是一名大提琴手,在乐队解散后,迫于生活压力,小林与妻子美香决定返回老家山形。一次偶然的机会,小林在报纸上看到了NK事务所的招聘,没有一技之长,为缓解经济压力的小林决定前往应聘。刚开始接触入殓师,小林心里是痛苦和拒绝的,但随着一次次目睹社长为往生者梳洗,装扮并送上旅程,目睹每一次的生死离别,他开始重新审视这个神圣的职业。

影片改编自日本作家青木新门的小说《门纳棺夫日记》,剧情简洁明了,由主人公小林对入殓师职业看法的改变,追问生与死的哲学命题。“真可悲呀,拼命游上来就是为了去死,反正是死还这么辛苦”,“他们想回家呀,回到出生地”。这是电影里小林大悟在河边与一位老人之间的对话。拼命往上游的两条鲑鱼象征着芸芸众生,鲑鱼活着的意义在于回家,回到出生地,同样,对于我们人类来讲,我们是否应该思索人类的终极意义,导演旨在以主人公的视角启发观众思考生命的意义,思考死亡这一严肃的命题。影片在结尾表达了导演的生死观,“死亡就是一扇门,它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而是穿过它,进入另一阶段,”正如村上春树所说:“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与之永存”,这也正是日本推崇“死亡之美”的文化心理,死是生的一部分,从生到死没有绝对的距离,充分反映了日本人骨子里对死亡的崇拜和对生命的尊重,导演泷田洋二郎想要传递给观众的讯息,“不知死,焉知生”。

小林的童年生活是不幸的,父母在他年幼时离婚,父亲有外遇,跟着别的女人跑了,母亲依靠咖啡店把他养大成人。童年的不幸遭遇给他成年后的生活带来很大影响,他是自卑,胆怯甚至是懦弱的,在乐团解散后,迫于经济和心理的双重压力,他选择卖掉大提琴,带着美香回家乡生活,甚至他认为自己一度追逐的梦想,也许从来就不曾存在过。从小林不如意的现实生活中,能够感受到他对待这个世界的悲观与消极,他从排斥到欣然接受,并以入殓师职业为荣的过程中,他也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小林开始坦然接受死亡,他意识到“只有正视死亡,才能更好的生活”,他懂得珍惜生命,至此童年所受到的创伤才得以慢慢治愈。就像NK事务所的社长佐佐木所说,“你生来就是做这个的”。在影片的结尾,小林在事务所上村百合子的劝说下,决定去渔夫协会领取父亲遗体,并亲自为父亲梳洗,装扮,送最后一程。在装扮遗体的过程中,他发现父亲手中紧握的小石头,这是小林年幼时与父亲交换的,石头是亲情的象征,代表了父亲对小林深深的爱。在父亲死后,小林脑海中的父亲脸庞由模糊渐渐变得清晰,小林在内心深处原谅了父亲,他在童年时所受到的伤害,在这里得以痊愈。他把小石头放在了妻子微微隆起的肚子上,对于这个家庭,代表了新生,对于小林,也意味着重生。前苏联导演塔科夫斯基将电影比喻成雕刻时光的艺术,从光影的艺术语言中,我们体悟到了生命的真谛.

音乐是一部电影的灵魂,它能为影片的局部或整体感觉创造出一种气氛基调,它的作用是配合画面,渲染氛围,营造情景,该影片中的背景音乐《Memory》是由音乐大师久石让所创作,以大提琴为主要表现乐器,这样符合主人公小林大提琴手的身份,而且大提琴的音符时而激荡,时而舒缓,也契合了影片要表达的主题——生与死。《Memory》在影片中共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在小林初次接触尸体,夜里辗转难眠,这时他只想拉大提琴,以音乐作为转场,镜头呈现出小时候的大林在父母的陪伴下练琴,与父母开心的洗澡,在河边捡石头的情景。音乐表达了主人公的郁郁寡欢,也流露出与父母在一起欢乐时光的怀念。第二次音乐的出现是在小林对入殓师这个职业越来越熟悉,梳洗、化妆的手法越来越娴熟时,他对入殓师有了重新的认识,他对生命也有了新的定义。音乐的第三次出现是在他为父亲梳洗过程中,他发现了父亲手中紧握的小石头,在这里,他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他原谅了父亲,也从童年的阴影里走出,声画对位的表现形式,他看清了父亲的面庞,认出了“爸爸”。

导演泷田洋二郎以高超娴熟的影视语言,向观众娓娓道来讲述了一个关于亲情的故事,我们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一部好的电影至少应该具备这样一个价值体现,能够影响我们看待世界的眼光和态度,能够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李楠(1993-),女,山西长治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学。

猜你喜欢
大提琴小林生命
大提琴之味
我想跟小林一样——读《大林和小林》有感
大提琴演奏的悲剧审美表达——以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为例
为梦孤独
大提琴的沉静之美
高考前与高考后
别来无恙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动手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