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扶贫工作的“中国模式”

2016-11-26 01:58吕培亮吕超杰
中国国情国力 2016年12期
关键词:中国模式小康小康社会

◎吕培亮吕超杰

打造扶贫工作的“中国模式”

◎吕培亮吕超杰

贫困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拦路虎”。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明确提出精准扶贫战略,明确了扶贫工作的“中国目标”、“中国方略”、“中国格局”和“中国行动”,从而逐渐形成扶贫工作的“中国模式”。

扶贫;全面小康;中国模式

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部署和要求,以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为标志,打造政府、社会和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体系,开展既立足当下又顾及长远的国家行动,从而拉开了扶贫攻坚的序幕,并逐渐形成扶贫“中国模式”。

一个不少、一个不拉的“中国目标”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一直是国际社会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扶贫开发和脱贫工作进入快车道,从1982年启动“三西”专项扶贫计划,拉开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扶贫脱贫的序幕;到1986年成立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后改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认定贫困县,确定扶贫标准,设立专项财政资金,推动扶贫开发工作稳步前进;再到2001年和2011年先后颁布十年农村开发扶贫纲要,从而使我国扶贫脱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成绩。按照2011年国家扶贫标准,扶贫对象从16567万人减少到2015年的5575万人,正如世界银行的评价:“中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使如此多的人摆脱了贫困,对于全人类来说这是史无前例的。”但也要看到,截至2015年底,我国尚有贫困人口5575万、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832个贫困县、12.8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且容易脱贫地区和人口已基本脱贫,剩下的大都是贫困程度较深、自身发展能力较弱,极易因灾、因病、因婚等返贫致贫,扶贫任务和脱贫目标依然任重道远。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进行战略部署和具体安排,明确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随后,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全面部署“十三五”脱贫攻坚工作,要求全党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党的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一高于一接近”和“两个确保”进行总动员。具体就是,到2020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围绕这个依然十分艰巨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党中央明确提出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要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提高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就业能力,努力阻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打开孩子通过学习成长、青壮年通过多渠道就业改变命运的扎实通道,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从而逐渐形成人人都能改变命运、最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扶贫“中国目标”。

定位精准、赢在精准的“中国方略”

改革开放30多年来,贫困问题依然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拦路虎,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头之痛,成为一些地区、民族和人群的代名词,客观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困难固然存在,但关键还在于主观上扶贫思路和方法的落后。以往扶贫,地方政府和社会帮扶力量往往是直接帮钱帮物,侧重“物质扶贫”和“一次性扶贫”,给了钱、修好路、送完东西就“到位了”,至于能否脱贫就不管了,呈现出“撒胡椒面”式的大水漫灌和形式主义的送温暖,甚至是“垒大户”、“造盆景”的“扶假贫”,忽视了对贫困地区、贫困对象以及贫困原因的具体分析和因地制宜,从而形成单向性外力扶贫和过度保护式的救济扶贫模式,造成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的内生动力和抗贫自救能力越来越弱。如今,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深水期”,扶贫脱贫工作进入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这就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参与帮扶的社会力量,深入到贫困地区、贫困家庭中去,了解贫困人群的所思所需,根据区域情况、产业布局、气候条件和人文特点等,制订具体的对策和针对性方案,才能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手榴弹炸跳蚤”不行,要做到“六个精准”,即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各地都要在几个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以“六大精准”为核心,实施“五个一批”(发展产业脱贫一批、劳务输出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低保兜底脱贫一批、推进教育医疗救助等脱贫一批)的新一届党中央扶贫攻坚蓝图,为有效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和“如何退”问题进行了战略总规划。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标志着我国扶贫脱贫工作实现了五大转变:一是扶贫路径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扶贫效益更理想;二是扶贫资源使用由多头分散向统筹集中转变,扶贫策略更精确;三是扶贫思路由偏重“输血”向注重“造血”转变,扶贫定位更精准;四是扶贫考评由侧重经济发展指标向主要考核脱贫实效转变,扶贫推进更有力;五是扶贫工作由无限期地方随意之举向限时国家精准行动转变,扶贫预期更可观,从而逐渐形成扶贫攻坚围绕精准、精准托起全面小康的扶贫“中国方略”。

多员参与、集成发力的“中国格局”

2015年10月12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洪天云在《扶贫工作进展报告》中指出,目前我国还有7017万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仅剩6年时间要实现全部脱贫,每年要减贫1170万,平均每月要减100万,时间非常紧迫,任务非常繁重,且造成贫困的主观与客观、历史与现实、突发与日常等因素叠加,扶贫攻坚难度可想而知。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更重要也是最难做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应达标准,是宏观叙事;全面讲的是发展协调、强调整体,是微观量化。如果到了2020年我国在总量和速度上都完成了预期目标,但在地域间、民族间和阶层间的发展不协调、不全面等问题更加严重,短板更加突出、矛盾更加尖锐,就算不上真正实现全面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达标还带有很强的相对性和发展性,如突发自然灾害、贫困标准提升等,也对扶贫攻坚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实现人民所愿和党之所盼,宏观叙事如期完成和微观量化真正达标,打赢这场集政治使命、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为一体的扶贫攻坚战,需要全国总动员、统筹规划、各方面协同和举国行动集成发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强调,动员全社会参与,强化社会合力,社会扶贫始终是我国扶贫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2015年11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健全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健全定点扶贫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扶贫开发,实现社会帮扶资源和精准扶贫有效对接”、“吸纳农村贫困人口就业的企业,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职业培训补贴等就业支持政策,落实企业和个人公益扶贫捐赠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开展到村到户精准扶贫”、“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设立扶贫公益基金和开展扶贫公益信托”、“全面及时公开扶贫捐赠信息,提高扶贫公信力和美誉度”等,从而形成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等多方合力、多措并举相结合的大扶贫体系。如今,中央和地方正在从搭建平台、政策激励、加强监管和制度安排等方面完善社会参与机制,营造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和人人皆能为的良好环境,以最大限度调动社会扶贫资源参与攻坚,从而逐渐形成人人参与扶贫脱贫、社会合力共建小康的扶贫“中国格局”。

立足当下、顾及长远的“中国行动”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海伦·克拉克曾撰文称,中国的减贫与发展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以经济发展为带动力量,以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为根本途径,政府主导、社会帮扶与农民主体作用相结合,普惠性政策与特惠性政策相配套,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相衔接的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从而形象地说明这场集举国之力的国家行动的最大特色——立足当下、顾及长远。

要真正实现到2020年个人、阶层、民族和区域间的全面小康,确保扶脱贫不反复,就必须从“一次性扶贫”迈向“可持续扶贫”,以提高当地综合发展水平为根本,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增强贫困地区内生动力和抗贫能力,同时也要兼顾贫困人群的现实困难,在扶贫资金和社会资源方面给予特殊倾斜。总的来说,要赢得这场扶贫攻坚战的彻底胜利,必须实事求是,标本兼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依托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不喊脱离实际的口号,不定好高骛远的目标,同时在打基础、谋长远、见实效上下功夫,通过举国行动,来实现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渴望脱贫追求幸福的“小康梦”。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首个“扶贫日”时作出明确指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在农村贫困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对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切实解决好他们的现实困难。随后,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指出,我们一定要抓紧工作、加大投入,努力在统筹城乡关系上取得重大突破,特别是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上取得重大突破,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改革发展进程、共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为了实现亿万中国人的“小康梦”,国家编制专项规划、细化扶贫减贫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责任,立足“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出台系列政策、强化国家支持,动员社会参与、统筹扶贫资源;提出八大重点工程(特色产业扶贫、劳务输出扶贫、异地搬迁扶贫、教育扶贫、交通扶贫、生态保护扶贫、健康扶贫和社保兜底扶贫以及金融扶贫),建设5个平台(国家扶贫开发大数据平台、省级扶贫开发融资平台、县级扶贫开发资金项目整合管理平台、贫困村扶贫脱贫工作落实平台、社会扶贫对接平台),开展十大行动(教育扶贫行动、健康扶贫行动、金融扶贫行动、交通扶贫行动、水利扶贫行动、劳务协作对接行动、危房改造和人居环境改善扶贫行动、科技扶贫行动、中央企业百县万村帮扶行动、民营企业万企帮万村行动),推动国际合作等。从今年起,还将出台国家扶贫荣誉和奖励制度,营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舆论氛围,逐渐形成紧锣密鼓全力以赴、实干兴邦圆梦小康的扶贫“中国行动”。

(作者单位:吕培亮,湛江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吕超杰,郑煤集团杨河煤业采煤一队)

C912

A

10.13561/j.cnki.zggqgl.2016.12.016 ■ 编辑:云霞

猜你喜欢
中国模式小康小康社会
我家的小康
我家的小康
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文艺云上展演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汇聚打赢疫情阻击战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巾帼力量
小康之路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奋进“十三五” 实现“小康梦”——小康社会在江苏大地的现实写照系列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