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铎旧藏明抄本〈芝山集〉作者考论》补正

2016-11-26 01:25周小山
中国韵文学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考据

周小山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语言文化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4)

《郑振铎旧藏明抄本〈芝山集〉作者考论》补正

周小山*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江苏南京210044)

摘要于莉莉《郑振铎旧藏明抄本〈芝山集〉作者考论》一文在对《芝山集》作者的考察过程中,对内证重视不足,在作者及其籍贯与入闽时间等问题上存在需要补充和修正之处。就相关问题逐一加以辨析,进而申述内证在考据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芝山集;柴一德;考据;内证

佚名明抄本《芝山集》,郑振铎先生1943年4月29日购于上海,当日日记云:“明钞本《芝山集》一本,价百元,集中皆叙与曹能始、徐兴公等交往事,绝佳。”[1](P150)此集虽小,却堪称海内孤本,被《西谛书目》著录、《四库禁毁书丛刊》影印时,均未考作者,终为憾事。于莉莉女士大作《郑振铎旧藏明抄本〈芝山集〉作者考论》(下文简称“《考论》”)“考得该集的作者为湖北潜江人柴一德”[2](P42),使长期隐没的作者大白于天下,令人振奋。仔细寻绎《考论》一文的考察过程,我们发现,于女士对明末闽中诗歌文献,尤其是徐火勃、曹学佺的著作颇为熟稔,通过大量的外证进行考索,从而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十分可喜。但同时对《芝山集》本身提供的信息,即内证,重视不足,又十分可惜。兹从三个方面试作补充、修正。

一作者推断补证

《考论》首先通过《芝山集》的作品与同时唱和之作对比来推考作者。共列出五组材料,其中三组均有进一步推敲的余地。

第二组列举《芝山集》之《高景倩直社松云馆,庭有古梅,能始指“梅”字为韵》诗与曹学佺《集高景倩松云馆(客为柴吉民、陈元者、叶机仲)》诗,通过地点、用韵确定二诗为同时唱和之作,进一步指出“曹学佺诗题附注说客有柴吉民等人,则《芝山集》作者当在此数人中”[2](P43),尚属推测之词,结论十分含糊。作者只关注曹诗中的附注,却忽视《芝山集》诗本身提供的信息。此处所录《芝山集》诗有“虚左谬恭三楚客,满堂盛集八闽才”二句,“三楚客”是谦称自己,盖指包括作者在内的三位客居者,“八闽才”为尊称他人,表达对在场的闽地友人的恭维之意,“三楚客”与曹诗诗题附注之语合若符契,自非偶然,则《芝山集》作者必在此三人之中。另据《芝山集》之《长至后一日,倪柯古古雪斋同陈元者、叶机仲、陈叔度限十四韵,即席成》诗[3](P457),可知《芝山集》作者非陈、叶二人,从而锁定为柴吉民。

第五组列举《芝山集》之《至日龚克广直社郑汝交郡丞之十亩园》诗与陈一元《至日龚克广社集南园,

楚柴吉民、吴陈元者、松阳叶机仲入社》诗(《考论》脱“吴”字),只称“此二诗为同时唱和之作”[2](P45),别无他言,也是忽略了所引《芝山集》诗本身的信息。这首诗词气谦卑,“主盟来长者,治具属高贤”表达了对主盟者曹学佺、直社者龚克广的敬意(自注“能始分韵,予得天字”),“雅会叨分席”句暗示了作者的新人身份,“朋自远”“楚客篇”等语提示了作者的侨寓处境。而陈一元诗列举新入社者,详及籍贯,当为备举而无遗,因此再一次将《芝山集》作者纳入了柴、陈、叶三人的范围内,并依据上文的思路,排除陈、叶二人,确定为柴吉民。

第四组列举《芝山集》之《同刘渔仲直社,邵肇复观察同能始指“荷”字为韵,予得四首赠肇复》诗与邵捷春《鱼仲、吉民过酌小园》诗,以“二诗作地都是邵捷春(肇复)园,同时游园之人都有刘渔仲”,推断“二诗或为同时唱和之作”[2](P44)。这一推断还需要进一步斟酌,因为这次社集为同韵唱和,同时所作均用“荷”字韵(详见《考论》第四节“《芝山集》佚诗及集外行卷考”),而邵捷春诗不用“荷”字韵,推测二诗“或为同时唱和之作”证据不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得出的“《芝山集》作者吉民极可能是楚地人”的结论也就失去了依据。

二籍贯考证辨误

《考论》在确定“《芝山集》的作者就是柴一德”[2](P46)后,引抄本《荆山徐氏族谱·三友墓诗集词文》“柴一德沔阳人”之诗后有如下两段文字:

柴一德字吉民,又字吉卿,湖北潜江(今沔阳)人。……其父柴恪,字子舒,号慎庵。……兄子真。舅氏郭笃卿,亦潜江人,陕西巩昌太守。……

《芝山集》有《次商韵》:“秋光从此看圆缺,君在漳泉我到潜。”商,即商梅。……柴一德将归乡,故云“我到潜”。潜山,古属沔阳,与柴一德的里籍合。[2](P46)

于女士的思路是以《荆山徐氏族谱》“柴一德沔阳人”的说法为依据,认为古“潜江”与今“沔阳”为同一地,从而得出柴一德为潜江人的结论,补充其父、兄、舅氏资料,并以《次商韵》诗加以佐证。看似顺理成章,却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湖北潜江(今沔阳)人”有双重错误:一是今无沔阳县(市)。沔阳州,民国初年改为县,1951年析置洪湖县(今洪湖市),1986年撤销沔阳县,同时建立仙桃市[4](P2);二是沔阳、潜江非一地。沔阳州与潜江县相邻,嘉靖十年后,同属承天府二州五县之列[5](P1076-1077),二者亦无隶属分合关系。

其次,“潜山,古属沔阳”误。检《明史·地理志》《明一统志》知沔阳无潜山,潜山亦不在沔阳,作者所言不知何据,“与柴一德的里籍合”之论也就无从谈起了。无论是《荆山徐氏族谱》的记载还是对《次商韵》诗的解读,均无法得出柴一德为潜江人的结论,却曲为其说,缝合材料与结论,令人颇为费解。

柴一德的籍贯问题,首要考虑的是内证,即作者自言。《芝山集》有《家信至》诗,其中“陵寝获防劳节钺”句自注云:“兴献帝显陵在吾郢中,命督抚镇守。”[3](P461)此“兴献帝显陵”指明世宗朱厚熜生父陵墓,在湖广承天府钟祥县[5](P1076),与“吾郢中”之语合,知作者为楚人无疑。在此基础上斟酌作者“君在漳泉我到潜”之“潜”字,当指潜江县或潜水,而非潜山。然后参考其他外证,明区怀瑞有《答潜江柴吉民》诗[6](卷七),徐火勃《徐氏家藏书目》称柴一德为潜江人[7](P452),再检[康熙]《潜江县志》,柴一德及其父柴恪、其兄柴一真(《考论》误作“子真”)俱有传[8](P267),则柴一德为潜江人可成定谳。至于《荆山徐氏族谱》关于柴一德为沔阳人的说法,基本可以认定是错误的。《荆山徐氏族谱》一书虽然内容丰富,但可信度不足,如载徐火勃生卒年精确到日,却没有丝毫正确信息,即是显证[9](P135)。

三入闽时间考实

《考论》以徐火勃《喜郢中柴吉民枉顾兼贻〈涉泗草〉赋赠》诗“排在《秋暮林茂之过宿山斋夜话,次韵》之后,《寿杨商澹学宪初度(九月廿九)》之前”,推断“柴一德于崇祯六年暮秋九月入闽”[2](P47)。如此推断固无不可,但略费周折而难切实。对于这个问题《芝山集》中也有答案。《芝山集》《林茂[之]见过小饮,仍步月同兴公、叔度寻懋礼,作霜月歌》诗有“冬日苦短夜苦长”[3](P457)“我来已值三度月”[3](P458)二句,可推知柴一德是入冬前一两月,即八九月间入闽的。另《芝山集》之《次商韵》诗有“不觉闽中竟岁淹”句[3](P462),诗作崇祯七年七月归乡前,自言入闽已整年,大致合于上一年八九月间入闽的推断,甚至还要更早一些,毕竟入闽、与徐火勃等人开始交往是两个略有不同的概念。

上述三个问题的考察,反映出于女士对内证重视不足的问题:考察《芝山集》作者及其入闽时间所涉及的内证,《考论》一文均有引用,却对其视而不见,失之眉睫,不可不谓之可惜;关于作者籍贯,《芝山集》中证据确凿,故不必再通过推论称其“极可能是楚地人”了。《荆山徐氏族谱》之记载与《芝山集》中的作者自述,自然应该充分重视后者,而非以后者迁就前者、以内证迎合外证来弥缝己说。因此,在考证过程中,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内证,尤其要极力发掘诗歌中隐含的信息,将内证与外证结合起来,才可以使推考更加严谨、细密,结论更加准确、坚实。

《考论》另有文字句读错误三处,附于文末,仅供参考。

“诗暘鼓吹宜三雅”[2](P43),“暘”为“肠”之误释。

“薄雾隐隐,飞霰非霰非雪亦非霜”[2](P43),当有脱文,据意补足,断作“薄雾隐隐飞[霜]霰,非霰非雪亦非霜”。

“朝暮醉颜酡眼前”[2](P43)当于“酡”下断,作“不如陈叔度,朝暮醉颜酡。眼前四君称作者,无论醉醒咸风雅”。

参考文献:

[1] 郑振铎.郑振铎日记全编[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

[2]于莉莉.郑振铎旧藏明抄本《芝山集》作者考论[J].文献,2015(1).

[3]芝山集[A].四库禁毁书丛刊[Z].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4] 仙桃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仙桃市志:1986—2002[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

[5] 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6] 区怀瑞.玉阳稿[M].明崇祯刻本.

[7] 马泰来.新辑红雨楼题记·徐氏家藏书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8] 刘焕,朱载震.[康熙]潜江县志[Z]//中国地方志集成.南京:凤凰出版社,2001.

[9] 马泰来.明季藏书家徐火勃丛考[J].文献.2010(4).

责任编辑徐炼

*基金项目:本文为中国博士后基金第55批面上资助项目(编号:2014M551618)、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项目(编号:1302041C)、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才启动基金资助项目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周小山(1982- ),男,河北迁西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与文学文献。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491(2016)02-0107-03

猜你喜欢
考据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异文类型及其教学应用
浅谈文本考据与义理阐发之间的张力
李白《猛虎行》考据
诗词解读莫轻视考据
古丝路之遗存
清代文人王特选生平及著述考辨
童书业对山水画起源的分析
从《学龠》看钱穆先生之考据观
《爨宝子碑》泐文及校碑考正
《共产党宣言》有23种中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