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才能走“进”

2016-11-26 17:51石春磊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百草园鲁迅故乡

石春磊

一、问题的提出

当我踏出师范大学的大门,走上讲台,第一次接触鲁迅的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非常激动,因为在所有作家中,我最崇拜的就是鲁迅。这篇文章无论在写作手法、语言运用,还是主题思想等方面,都有很多东西可以去挖掘。但当我看了教案,我傻眼了,只有两个课时的时间来讲这篇文章,所以这导致的结果就是草草地开始,匆匆地结束,学生听得一知半解,而我讲得异常痛苦。

去年,我去文澜中学听课,听的恰好是鲁迅的《社戏》,那位老师真是有魄力,带领她的学生“细细地去分析”“慢慢地去品味”,让她的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鲁迅确实是一位大师,并发自内心地去喜欢他,去欣赏他,从而走“进”他。这样的课,我想对于学生来说是终生受益的。这一堂课,我听得很有收获。

郁达夫曾说:“如问中国自有新文学运动以来,谁最伟大?谁最能代表这个时代?我将毫不踌躇地回答:鲁迅。”鲁迅作品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对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细细地去品味鲁迅先生的作品,显得尤为重要。

二、还原真实,拉“近”与鲁迅的距离

提到鲁迅,我们老师总要告诉学生,“他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学常识,考试经常涉及到,但有时,这样的介绍反而让学生疏远鲁迅,觉得他是高高在上的,不利于后面文本的研读。

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去了解一个真实的鲁迅。所以我常在介绍相关的文学常识的时候,讲一些关于他的小故事。

【案例1】“这不就是我们的爸爸吗?”

鲁迅其实是个拥有明朗笑容的人。“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这样短短的介绍,却颠覆了学生印象中那个永远板着脸、冷峻异常的形象。笑容容易让人亲近。

鲁迅是一个经常帮助、关心进步青年成长的人。萧红从东北孤身前来,鲁迅像对待女儿那样,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给予她关爱。正是由于鲁迅先生的帮助,萧红才进入上海文坛,从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影响的青年女作家。

鲁迅还是一个平凡的父亲。我常把在鲁迅书信中关于儿子海婴的部分内容,声情并茂地朗读给学生听:“我们的孩子也很淘气,也是要吃饭的时候就来了,达到目的以后就出去玩,还发牢骚说‘没有弟弟,太寂寞,是个颇伟大的不平家。”“海婴这家伙非常调皮,两三日前竟发表了颇为反动的宣言说:‘这种爸爸,什么爸爸!真难办。”

往往听到这里,学生就会露出笑容,心里肯定在想:这不就是我们的爸爸吗?

这些故事的介绍容易让学生感知一个真实的鲁迅,他不是神秘的,更不是高高在上的,他也和我们一样有各种各样的情感。还原真实的鲁迅,并不会使鲁迅的地位下降,反而能拉“近”与鲁迅的距离,从而能更好地走“进”鲁迅。

三、细嚼慢赏,走“进”鲁迅的世界

钱理群教授曾说:“世界上每个国家总是以本民族的经典作家教育后代,比如莎士比亚、普希金、托尔斯泰、雨果、惠特曼等,都是英国人、俄国人、法国人、美国人家喻户晓,从小耳熟能详的。我们也应该通过中小学教育和其他手段,让屈原、杜甫、李白、曹雪芹、鲁迅……这样的民族文化精神遗产代代相传,成为年轻一代精神成长的‘底子,这对于他们的一生发展乃至整个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这大概就是中学生要读点鲁迅的主要意义所在吧。”

鲁迅的文章比较深奥,鲁迅自己也说:“我的文章,未有阅历的人实在不见得看得懂。”但初中课文所选的几篇文章,七年级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雪》《社戏》,八年级的《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风筝》,九年级的《孔乙己》《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故乡》,都是比较切合中学生的欣赏水平的。

孔庆东说:“鲁迅是中学语文教育的灵丹妙药……我的观点也是受钱理群先生的启发,我们一致认为鲁迅是现代语文第一高手,把鲁迅读好了,大部分语文问题都会得到帮助。中学的时候如果把鲁迅全集读一遍,不用上中文系就已经成为中文高材生了。”我觉得,初中阶段鲁迅的文章就应该细嚼慢赏,不必拘泥于课时规定。

在一年的探索中,我主要从下面几个角度切入鲁迅的作品,带领学生走“进”鲁迅。

(一)站得高点,“易见”全脉

讲鲁迅作品的第一堂课,我总是会引导学生尽量站得高点,看看鲁迅先生是如何谋篇布局的。

【案例2】鲜活的“长妈妈”形象

在学习《阿长与〈山海经〉》时,第一课时我主要设计两个问题:

1.课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几件事情?重点写的是哪件?为什么这样安排?

2.从这些事情中,能看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学生很快就能把事件归纳出来:“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厌恶的种种规矩,关于“长毛”的故事,给我买《山海经》。重点描写的是给我买《山海经》一事。因为这件事最能透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敬意和怀念,所以重点描写。

从事件当中概括作者对长妈妈的情感时,我们可以发现,前面的事件大多是作者对长妈妈的“憎恶”“讨厌”,这应该怎样理解呢?学生很容易就明白这种写法是欲扬先抑,是在为写买《山海经》一事作铺垫,更好地突出了重点。在作者眼里,长妈妈多事,不拘小节,麻烦多礼,但同时又心地善良、仁慈,乐于助人。人物形象非常饱满,作者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地再现了长妈妈的形象,使我们了解了长妈妈这个鲜活的人物。

通过这样的“站高”,既能提高学生对信息概括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在第一节课中对文本的脉络了然于胸,明白鲁迅先生是如何谋篇布局的,如何去处理材料的,从而增强了他们深入学习的信心。

(二)走进文句,“深入”挖掘

鲁迅是驾驭语言的天才,他的语言高度凝练、含蓄、形象和鲜明,经得起推敲、分析、咀嚼。

【案例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百草园风景的描写:“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肥胖”“轻捷”等形容词和“吟”“伏”“窜”等动词的运用,把鸣蝉、黄蜂和叫天子这三种小动物描写得栩栩如生。为了表现百草园的春天,作者抓住“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葚等亮色描写,从而充分显示出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案例4】《孔乙己》中对人物的描写:“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穿长衫”说明他是个读书人,和“短衣帮”相区别,但“站着喝酒”说明他根本就没有资格像那些身穿长衫的阔绰者一样,坐下来慢慢喝酒,点出了他的尴尬身份。寥寥几笔,就把这个固守和痴迷于读书人身份,在社会底层苦苦挣扎,沦为别人笑料的形象塑造得生动形象,读完让人可叹又可气!

对语言的探讨,我主要通过学生自我赏析和老师补充提问的方式进行,在赏析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智慧,去“挖掘”鲁迅使用该词的用意,进一步走“近”鲁迅。

(三)延伸拓展,“整合”阅读

讲初中的鲁迅作品,不能单独教学,应该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连续性地来解读,这样有利于从作品走“进”作者,理解先生那“呐喊”“彷徨”的心情。

【案例5】“思乡情结”

我会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和《故乡》放在一起探究,从中理解鲁迅的“故乡情结”,把握鲁迅的精神世界。

“思乡”是一个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经常涉略的话题。游子在外漂泊,只要一想起“故乡”,就会使人潸然泪下。鲁迅也不例外,他长期漂泊在异乡,又屡有不如意之事,故乡,正是他抵御苦闷、孤独的精神慰藉。

在鲁迅先生的内心深处,故乡是美的,充满温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介绍百草园的景色:“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一个普通的菜园,在少年鲁迅的眼里是美的,充满无限乐趣的。

在《社戏》中,作者也勾勒了一幅故乡美丽和谐的生活画面:在一个离海不远的偏僻宁静的小村庄里,全村人都同姓,他们有的种田,有的打渔,安居乐业,彼此之间互助友爱,热情好客;特别是夜晚和小伙伴的看戏经历,更是让作者心驰神往。

《故乡》中,作者也勾勒了一幅瑰丽的故乡画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三篇文章都对故乡进行了描绘,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幼年鲁迅的记忆里,故乡是美好的,犹如世外桃源,那里的景色是梦幻迷人的,那里的人是友爱互助、淳朴善良的,那里还有童年的伙伴。这一切深藏在记忆的深处,而当苦闷徘徊时,想起这些,无疑会给人以动力。这一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其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对人性的摧残,从而导致人情的丧失。

这样的“拓展”,无疑有益于学生对鲁迅深层次的理解,对他们以后的学习无疑是受益匪浅的。

四、总结反思

通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我发现这样一步一步走下来,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惧怕”鲁迅,每次遇到鲁迅的文章,绝大部分同学都愿意一点一点地挖掘,到精彩之处,往往会会心一笑,我知道他们是真的体会到了其中的乐趣,甚至还有些同学课外也看起了鲁迅的文章。

附学生的周记体会:

官芷微:如果有人问我:“鲁迅先生的文章怎么样?”在一年之前,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繁琐、深奥、难懂。”但现在,我发现我错了。经过石老师仔细上过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后,从上课时一段话的概括,到一句话的赏析,再到一个字的讨论,我深深体会到了鲁迅文章的语言的精炼、奇妙。就像郁达夫所评价的那样:“鲁迅的文章简练地像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重要之点,抓住之后,不消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主题点破……”

祁锦圣:鲁迅,曾以为他是那么的高高在上,曾以为他是一个梦一样的人物,那么的遥不可及。但是,经过石老师的讲解,我仿佛踏上了通往梦境的天梯,一步,一步,慢慢地靠近他。他也像我们一样渴望去海边拾贝,他也像我们一样喜欢收集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东西,他也曾像一个亲切的长辈,无奈地谈论海婴的顽皮……

金至柔:以前总觉得鲁迅的文章看不懂,但经过课堂上老师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细致分析和对要点的层层深入的挖掘,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出现在了我眼前:无知善良、关心爱护孩子的长妈妈,在百草园中探险的“我”,一群孩子撑船去看社戏的热闹场面……原来,鲁迅冷峻的外表下面深藏着一颗细腻真挚的心。

陈娅欣:我学鲁迅文章的一年多中,让我对鲁迅的书产生了莫大的兴趣,我再次打开《朝花夕拾》。那篇《狗·猫·鼠》让我读出了不同的蕴味。我从中看出了鲁迅对弱小者的同情和暴虐者的憎恶……

参考资料:

孔庆东《孔庆东评点鲁迅小说》,辽宁人民出版社。

猜你喜欢
百草园鲁迅故乡
故乡的牵挂
学校里的“百草园”
走在故乡
鲁迅,好可爱一爹
月之故乡
《故乡》同步练习
鲁迅《自嘲》句
以景写情——探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情感
试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几组对比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