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琳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它不仅要求我们的教育内容要符合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而且也要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又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途径和措施。网络时代,如何有效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信息资源优势,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认真思考、探索的。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只有充满兴趣的语文课堂教学,才有滋有味,充满活力。
在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出师表》《孟子》两章、唐诗、宋词、元曲等,对这些诗词文赋,要进行咀嚼鉴赏,品味其中的美,美的氛围和背景是不可少的。
如教《江城子·密州出猎》时,我就利用网络的超时空性,下载适合的声音和图像,利用多媒体链接,做了个关于苏轼生平和思想的课件。通过音乐和画面让学生像看电视一样从感观上的听、看来感受苏轼的生平,了解苏轼的思想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再通过画面想象: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的词人,他的创作风格会是如何呢?引导学生自动、自主地学习之后,经过讨论,然后对照作品,通过理性分析,更深刻地领会到这首词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豪迈的。这样由感性到理性,词的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词的内涵和美,这是一种惬意的、赏心悦目的教学境界,在这种境界中,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怎么会不提高呢?学习语文的兴趣怎么会不大增呢?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由于学生生活的范围狭小,又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难发现有许多学生怕写作文,即使写了也是三言两语,且错字病句连篇。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后就不同了,在教学中,我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在有声大课堂里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在学习了《我的母亲》一文后,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献给母亲的歌”,让学生写《母爱》《妈妈,您听我说》等作文。课前布置学生通过网络搜集资料,如与母亲有关的俗语、格言、诗中的母爱。课堂上,我安排在《懂你》的乐曲声中,让学生看从网上下载的电影《九香》,那朴实而真挚感人的画面及凄婉动人的音乐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感官,学生的写作欲望被激发出来,纷纷拿起笔,将心中对妈妈的爱尽情地写出来。这样按学生习作的心理特点,适时选用多媒体的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将间接经验内化为直接经验和表象,丰富了写作素材,使“巧妇”常为“有米之炊”。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展语文学习的方式
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学习环境,可以把学生个体自我反馈信息、学生群体间的交流信息,与师生间的反馈、交流及时联系起来,形成多层次、多方面的立体信息交流网络。通过交流、探究,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和情感、认识的交流,把学习引向深入。
例如,学习《傅雷家书两则》之前,我要求学生在网络上查阅有关作者傅雷的资料,查找欣赏一些贝多芬、莫扎特等西方音乐大师的作品,把语文学习同音乐欣赏结合起来,整体促进学生艺术情趣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丰富了感性认识,积累了感性经验,学习课文时,充分感受到傅雷对音乐艺术的热爱与领悟,领会了文中一些语句的深刻含义,深化了对人生境界的体悟。当学生沉浸在网上再现的情景中,如临其境,流连忘返时,我乘势引导学生读说结合,让学生以“笑对失败”为话题进行口语交际。同学们畅所欲言,尽情倾吐心中的看法之后,又引导他们说写结合,把自己生活中经历的挫折和失败及内心感受整理成文章写入自己的文档。并鼓励学生结合名著导读,在课外阅读《傅雷家书》、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与《贝多芬传》等。将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语文教材中,大大拓展了语文学习的内容,使语文教材更加完善,更多元化,更富于时代性,更富有实效性。
我在教学中利用网络资源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利用网络的互动性和自由空间拓展学生的视野,以实现教学过程中的最优化组合。为使知识点尽快得以强化,在教学中不断变换教学方式、变换学习方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还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探索和不断改变教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平台提供的丰富信息进行创造性活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