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犇
吴鞠通是中医学界避不开的代表性人物,就像曹雪芹不会从文学史中消失一样。当淮城人得知吴氏在京城医界声名鹊起时,很多淮城人入了学习中医的大潮。
尤其是孩童,多朝读儒经、暮诵医典,淮城代有名医出,均承继吴氏的理论和医术,该群体史称“山阳医派”。
吴三钱是吴鞠通的后人,他没去京城,甚至从未离开淮城一步,一生救死扶伤。医铺总要有堂号,先人的堂号叫问心堂,问心堂早已毁于兵燹,有人建议吴三钱恢复问心堂,吴三钱婉拒。他为人谦逊,为避免问诊有误砸了先人的牌子,遂另立医铺,名之养心堂。
一字之差,其志尽显,他是要尽己所能,养护好自己和病患的心,养护好先人传下来的医术与医道。
吴三钱擅长食疗,或单取食材当药,或将食材配上中药为方。止咳,多数人用冰糖雪梨,吴三钱有他方,他会让病人将一个鸡蛋打在瓷碗里,放入数粒冰糖,不搅拌,上锅蒸至固状,吃上两至三次,白天夜里,咳声全无。
当地妇人坐月子,他亦有一方,少量红糖水加当地美食“麻油茶馓”。能做茶馓的人家很多,他会建议家属买河下镇北首、城中镇淮楼下或南门府学旁这三家的馓子。该方被口耳相传,时至今日,淮城妇人坐月子还有使这方的。
夏季,淮水泛滥,城区内涝稀松平常,大水过后多有疫情。有一年,水势太大,很多民房被淹,疫情肆虐,东门、南门、西门、北门,皆有人撒手人寰。当年,京城瘟疫四起,在京城的淮安会馆,吴鞠通就曾把众多病患从死亡线上拽了回来。
直觉使然,吴三钱背起药箱,领着徒弟们,自西到南,再由东向北,绕城一圈,一路上救活很多危重病患,连续数夜没睡个完整觉。吴三钱的鞋、裤脚破了,腿脚也烂了,脚趾甲掉了几个。
他被徒弟们抬回养心堂,徒弟们替他继续走街串巷,救治病患。一日,有个病人,任凭徒弟们怎么使药,也不见其效,病者似已昏死,家人已经备好寿衣、棺材等丧葬用品。病者家早年对吴家多有恩惠,徒弟们刚入养心堂就听师傅郑重其事地说过,他们一来不敢怠慢,二来“不试不罢休”,果断将病者抬至养心堂。
吴三钱一瘸一拐地走到病者面前,强睁起极度困倦的双眼,继而闭目思之,拿起毛笔,蘸了蘸墨,颤抖地写好药方。徒弟按方抓药,药量精确到钱。堂有堂规,疫病期间,无论何人求医,分文不收。病者家属刚欲下跪,吴三钱用尽全身的气力示意他们赶紧回去。
三天后,病者可下地干活,与常人无二,他做了面称赞吴三钱医术的匾,领着全家送至养心堂。四邻围过来看热闹,有几人自发拿出鼓和唢呐,配合送匾的人给吴三钱致谢。
养心堂大门紧闭,仔细听,能听到后院有妇人、小儿哭泣。大伙儿忙敲门,一个徒弟嵌开门缝,探出脑袋,请大伙儿安静。原来吴三钱积劳成疾,已先走一步。送匾的人和众街坊大声哭号,欲将匾放在棺材旁,且集体为吴三钱守灵。
徒弟们都出来了,他们坚决拒收致谢匾,并谢过街坊,央求他们回家。送匾的一家人大为不解,场面陷入僵局,就在此时,有个小徒弟与那康复的病者耳语,眨眼的工夫,这家人扛匾离去。
他们照着小徒弟的指示,在自家户对内侧挪开一块青砖,砖下有封信,信中写道:“我知你此刻已痊愈,请莫谢我,因我开方有误,有一味药多写了三钱,虽结果无碍,但方子有错谬,此病并非我所医好的。致歉。”信笺上有血痕。正如小徒弟所述,信是吴三钱回光返照时所写。
此事传遍淮城,吴三钱这个称Ⅱ乎是这时诞生的。淮城中医皆以其为楷模,淮城人每有病痛,多会想起这个响亮的名字。
创作感言:
古淮城,寻常人家,孩童多诵医典.且成地域风习,长此以往,涌现出诸多名医。首推吴鞠通。作品通过对吴氏后人“吴三钱”的刻画,呈现久违的医术与仁心。这不仅是对淮城纯朴民风的讴歌,更是给医界的一剂“精神良药”。在医患矛盾丛生的眼下。吴三钱的宝贵品质尤其值得现代医者学习与弘扬。“医者,是乃仁术也。”倘吴三钱式的医者多了起来,医患矛盾自会淡出我们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