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万里 张元鸿
百余名动植物专家、地质水文专家走进习水,实现对自然保护区所在地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民族文化、生态文化的系统揭密、全景展示。
9月12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中国国家委员会、中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贵州省林业厅等机构和单位发起的“美丽中国·跨界科考”活动在习水县结束。
7天时间里,百余名动植物专家、地质水文专家走进习水,以“跨界科考+”模式,力图实现对自然保护区所在地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民族文化、生态文化的系统揭密、全景展示,以促进自然保护区所在地可持续发展。
据专家初步确定,科考期间在习水已有“红点齿蟾”幼体、稀有植物虾藓、贵州最大的峨眉含笑等动植物领域的重要发现。
寻踪濒危动物野生华南虎
建立完善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本底资源数据库,是这次科考活动的核心任务。其中,寻踪华南虎是重要项目。
按照国际惯例,数量在1000只以下的物种,会被列入濒危的范畴。而按照“灭绝”的定义,一个物种如果50年在野外绝迹,就会被视为野外灭绝。
截至目前,中国十大濒危动物野生华南虎已经30多年没出没,如果10几年内还不“现身”,就要被宣布野外灭绝。这意味着,10年之内我们需要为野生华南虎的生死存亡给出一个定性的“答案”。
“习水是贵州省内面积最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完好保存着地球同纬度最大的亚热带常绿阔叶原始森林。”贵州省林业厅副厅长黎平说,习水曾是野生华南虎出没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
1990年国际专家协同中国做的野生华南虎资源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当时幸存的华南虎数量已仅剩下10—30只左右,分布地也严重萎缩,仅残存于闽北、湘西北、赣南和黔东北等地。而贵州的野生华南虎,在当时只有在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消息传出。
如果存在野生华南虎,习水会不会是野生华南虎生活的最后一块土地?
在这次科考活动中,专家连续多日深入无人走过的茂密森林进行寻找。遗憾的是,仍没有获得“华南虎”的踪迹。不过却在习水县土城镇统一村巧遇打虎英雄“大管山”的后人向仲楷,一睹了华南虎虎骨。
统一村位于习水县国家级大自然保护区边缘,“大管山”的名字在当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相传,解放前,华南虎在这一带活跃频繁,经常到村子里偷吃村民的牲畜,甚至还咬死过人。
据向仲楷讲述,自己的太祖肩负起了保护村民的重担。向仲楷的家里,还保留一支通体黝黑、近两米长的虎叉,被磨得光滑无比的火药角和一块小小的“虎骨”。
通过打虎后人的介绍,专家再一次证实了习水自然保护区具备华南虎生存的环境,华南虎也曾确实在这地带出现过。通过此次对习水自然保护区环境的考察,可以为华南虎的拯救、回归,甚至未来华南虎的放养、保护,提供理想的地方。
意外发现多种稀有植物
9月9日,科考团队在习水县丹霞谷景区发现了稀有植物虾藓。虾藓由于其茎顶端的雌苞叶叶脉突出呈长芒状,并向两侧张开,形似虾须而得名。
虾藓在中国较为稀有,在中国仅发现于安徽黄山,吉林长白山,辽宁恒仁县、陕西秦岭、太白山,四川雅安、台湾南投等地。
据中科院深圳仙湖植物园博士张力介绍,虾藓属是虾藓科唯一的属,全球仅含3种1亚种,中国产1种1亚种,多见于高山石隙或倒悬于石壁上。虾藓属在全球较为稀有,仅分布于北美、东亚和北大西洋的某些小岛。
“本次科考能在习水的丹霞谷景区袁锦道祠附近石壁上见到大片的虾藓,实属惊喜,这也反映了保护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及独特的地质地貌特征,值得认真保护!”张力说。
此外,专家还意外发现目前贵州最大的一株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峨眉含笑”。经过测量,新发现的这株“峨眉含笑”树高15米,树冠幅15米,胸径41厘米,是目前贵州发现最大的一株,在国内都比较罕见。
“峨眉含笑”是木兰科含笑属的一种小乔木,主要生长在川滇两地的一些山谷,因为首次在峨眉山发现,因此命名为“峨眉含笑”。这种树开浅黄色的花,有幽兰的芳香,花期在3至5月,果熟在8至9月。
杨成华说:“在川滇两地发现的‘峨眉含笑都是喜肥沃、疏松、湿润且排水良好的阴坡、半阴坡等地,此次在习水发现实属罕见。”
专家点赞贵州生态保护
从进入习水县童仙溪上游开始,科考组发现溪流两岸是连片望不到边缘的常绿阔叶林,山内沟壑纵横,奇峰耸立,溪流潺潺。虽然沿线跟原始森林几乎没有区别,但是令人惊奇的是,沿溪而下有一条类似于茶马古道的石梯,长达10多公里的石阶上,已经满被青苔覆盖,几乎被齐腰深的植被淹没,如果不是有向导开路,很难发现这里隐藏着一条拾阶而下的石梯。
“这里以前是一条交通要道,特别是川盐入黔时期,庞大的盐帮队伍就是从这里往返川黔两地。”习水县林业局主任科员何政向记者介绍,解放前陆路交通不发达,贵州的盐业运输都是依靠长江,而沿着童仙溪继续向下,可以到达习水老县城官渡镇(现划属赤水市),那里距离长江仅几十公里。因此,童仙溪在那个时候是盐帮要道,石梯就是那个特殊年代的遗物。
自从习水自然保护区成立以后,童仙溪一带的植被恢复十分快,现在沿途不仅可以看到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桫椤,而且其他各类植物繁殖迅猛。据有关资料显示,习水自然保护区内各类植物有266科、765属、1674种。
作为与恐龙同时代存在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一直都是植物界的明星,此次科考人员也格外关注桫椤在习水的分布。
“早就听说桫椤在习水和赤水一带都有分布,今天来终于一睹真容。”张力说,桫椤有“蕨类植物之王”的赞誉,它是能长成大树的蕨类植物。桫椤的茎直立,中空,似笔筒,叶螺旋状排列于茎顶端,是已经发现唯一的木本蕨类植物,极其珍贵,堪称国宝,有“活化石”之称。
另外,桫椤是古老蕨类植物,在用途上可制作成工艺品和中药,还是一种很好的庭园观赏树木,但张力认为,桫椤的生态价值远远大于其经济价值,“因为它存在的年代久远,在经历了这么多年后,还能够在人们身边发现,说明习水的生态环境相当好。”
作为从省外受邀来参与此次科考的植物类专家,张力说习水给了他很多惊喜,他每天采集的样本数量,都一一进行了标记后,大包小包的带回驻地酒店,待科考结束后会带进实验室深入研究。“可以说习水自然保护区就是一个植物基因库,此次科考我们这些研究人员收获不小。”
作为长江和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贵州省境内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具有更加重要意义。黎平表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中国国家委员会专家组成员胡敬萍表示,在如今这种保护之中求发展的时代趋势下,生态良好、文化多样的贵州具有非常大的发展前景。(责任编辑/郎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