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运宇 李明
摘要:论述我国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发展现状,总结分析其发展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5方面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发展建议,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及新技术的创新、推广决策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技术;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法律法规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07-0073-03
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数量减少超过8%,且劳动力转移速度还在加快。近年来,年轻人从事体力劳动的愿望越来越低,要保证我国在人多地少、加速城镇化背景下的粮食安全、农业提升,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化高新技术势在必行。推进农业新技术的研发与运用,占领技术制高点,彻底改变我国农业机械化技术较为落后的现状,为助力我国农业机械化及新技术的创新、推广决策提供借鉴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国内外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应用现状
1.1 国际方面
目前,美国、德国、以色列等国的农业机械化技术处于世界前列。美国向全自动化阶段迈进,大功率、高速技术及卫星全球定位系统监控作业等高新技术成为发展趋势。在欧洲国家,装备GPS系统的精准化机械越来越普及。日本农机技术先进,室外室内作业均为机械化、轻便化、舒适化。韩国等国家在引进和别国援助下,机械化水平进步较快,在设计、制造、使用等方面引进、消化、创新新技术和新工艺。
1.2 国内方面
1) 计算机辅助技术在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中得到快速推广应用。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技术才真正应用于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工业,但发展非常迅速。计算机辅助技术在我国航空航天电子技术汽车设计制造业中的应用,促进了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创新。目前,广泛使用的计算机辅助技术为4C技术,即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制造CAM、工艺过程设计CAPP和工程CAE。
2) 具有良好传感器的机电液技术应用于农机。目前,农用传感器技术广泛用于土地特性监测及环境、作物生长环节数据收集。如:在收获机装载温度和湿度传感器,检测谷物温度和烘干度;在大型耕整机、联合收割机、油菜生产机等加装相应传感器。随着液压元件标准化的发展,机电液一体化系统正发挥着强大的性能优势。
3) 自动化、网络化技术的运用,使无人驾驶机器成为现实。农业机械处于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发展和创新阶段,在变量播种机、喷药机、施肥机、联合收割机中实现智能化和自动化。网络技术在农机中的应用主要3个方面:机械本身局部网络控制;机械之间网络控制;农机与控制中心远程控制。
图像识别技术在我国快速发展,农业无人驾驶技术成为研究热点,不仅无人驾驶机械技术有了快速发展,无人机技术也取得了突破。无人驾驶、无燃油动力机具,太阳能,风能等能源动力的使用也将成为必然。
2 农机新技术研发、应用与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农机业新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动力机械、直升机施肥、无人机喷药、收获机、耕整机等方面,涌现出一批技术先进的企业,如福田雷沃国际重工、奇瑞重工、中国一拖等;农机工业总产值突破3 000亿元,成世界农机制造大国。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制约着农机新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
2.1 政策性导向强,企业发展受阻
农业发展受到自然条件、政策导向、物价、劳动力素质等因素影响,加之自然条件艰苦,如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就会导致发展缓慢,进而使农机推广停滞。从2004年以来,国家非常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农业补贴、农业购机补贴等政策的实施,提高农业人员的购机积极性。
2.2 资金投入水平低,农机新技术推广难度大
目前,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接近100%,但西南地区综合机械化水平不足20%,发展不平衡。同时,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高端农机产品、核心技术依赖进口程度比较高,新技术推广、创新存在难度。
2.3 标准化、系列化技术指导文件不全,引导力度有限
我国正着手制定质量标准化,但零部件设计、规格标准不完善,农业企业各自为政,导致零部件没有替换性,增加了各企业的设计成本和用户维修更换成本。国家没有系列化技术要求的统一标准,标准化、系列化程度不高,引导力也有限。
2.4 劳动力转移愿望强,农民购置大功率、先进机械愿望不高
当前,我国劳动力转移愿望增强,特别是80后、90后等新生代劳动力大量转移至城市,导致滞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平均文化程度低,使用机械能力弱。农业成本随着农村劳动力减少而增加,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购置大功率、先进自动机械的愿望和需求降低。
2.5 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机作业、维修、租赁水平低
近年来,各乡镇逐渐成立了农机站,负责管理、推广、维修等工作,但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基本停留在管理层面。技术员维修技术落后,加之维修设备投资少,不能适应新时期农机新技术推广和应用要求。各地方农机租赁市场发展滞后,推广仍有难度。以上原因的存在,导致农机推广、管理、维修等体系不健全,制约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3 促进农机化新技术快速发展的对策
3.1 完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体系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鼓励新技术研发,提高农机科技人员的待遇和社会地位,促进农机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完善重点支持农机新技术的种类和项目。做到全系列技术国产化研发,将农机应用于农业生产全过程。
农机购机补贴、燃油补贴应覆盖农业生产、管养、采摘、收割收获、储存各个环节,鼓励自主研发新机具。突破薄弱技术(插秧、甘蔗机收、机采棉、节能环保农机新技术等)攻关,加快关键技术自主研发速度。
各职能部门做好规划、指导、服务工作,宣传、贯彻、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各省区制定的农业机械管理条例及中央一号文件等法律法规文件,确保农业机械化可持续发展。
3.2 加大培养农机人才力度
首先,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培养接受和应用新技术较快的新型农民,促进农户和农业企业采用新技术设备。农业类院校培养的不仅是技术型农民,更是技术创新的推广者和参与者。政府与高校形成合力,支持农机类相关技术专业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保障农技术专业人才就业,吸引更优秀人才充实到行业队伍。
其次,农机技术人才就业机会少,工资和待遇低,职位、薪酬上升空间小,因此人才转行或流失的机率很高。从设计、生产、管理、推广、维修等环节加以完善,提高相应的工作福利和待遇,让员工摒弃自卑心理。加快教育规划和建设,改善涉农行业人才的生活环境。
3.3 重视农机新技术推广
推广宣传是提高农机销量的措施之一。农机推广人员推广新机械技术时,应用实际数据或机械现场演示,明确成本保养费、成本回收期、节省劳动力等细节。
3.4 强化技术支撑体系
科技部、农业部应合力制定全国的标准化、系列化技术指导性文件,且要有前瞻性、全面性、目标性、引导性。制定农机生产目录,新技术目录,应用类型产品统计、推荐、推广名录时,借鉴小汽车行业做法,及时公布目录及其技术指标,引导和加快研发创新速度。促进农机高等院校、农机企业、农机科研推广机构和农机化服务组织紧密结合,建立以企业为开发主体、院校和科研机构为技术支撑、推广机构为骨干、农机服务组织为基础的新型产、学、研、推农机化科技创新体系。
加速农机企业兼并扩张,促进企业科技创新,采用大集团、大企业竞争模式淘汰落后的小作坊生产企业,促进科技水平提升、新技术创新和企业壮大,确保更多的资金及人力用于新技术和产品开发,使各个环节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生产,向全球设计和协同制造方向发展。
理顺政府部门与科研、企业的关系,增加支持投入和服务,减少相应企业税费,扩大融投资渠道和收益,切实提高人才、资金、环境、补贴对农机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力度,从而提升国际农机推广、新技术装备、新产品销售水平,提升企业市场占有份额和效益。
3.5 开发实用型新技术和新产品
我国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山区农机化发展比较缓慢,普遍存在农民购买力低、作业田块狭小、连片作业效益不高、种植作物种类多等问题,人力资源特别是技术人员缺乏。维修市场未建立起来,维护成本比较高,产出效益低,转场实施机械化困难,连片土地流转滞后,土地质量较低等因素,限制了农机化的推广以及新技术的应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机械化及其新技术,并使新技术能快速推广应用。
运用行政、经济、政策等多种手段,调动各级政府和农机户、合作社、农业企业的积极性,层层落实,扩大应用面和种类,促进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
4 结语
鼓励科研创新,提升待遇,增强人才吸引力,奖励新机械新技术应用。我国现代科技发展的良好势头,为农机新技术的应用与创新提供了科技保障。只有政府、企业、科研单位、推广部门和用户等各个环节形成合力,现代化农机新技术应用与创新才会日新月异。
参考文献
[1] 黎运宇,李明.我国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应用与展望[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4(3):296-301.
[2] 李明明.2012年农机行业10大新闻[J].农业机械,2013(1):50.
[3] 王旭虹,许泽群,刘鹏飞.农业机械:中国农业产业化的新引擎[N].中国经济时报,2014-04-01[004][2016-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