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雯
关于加强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思考
张 雯
在国家加快全面医改步伐、加速推进各项政策逐步实施的环境下,卫生事业单位资产的作用不再仅仅是维持单位正常运转,更重要的是为单位创造经济效益,为公共服务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持。因此,加强卫生事业单位资产的管理迫在眉睫。本文对卫生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的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改进提出了几点建议。
卫生事业单位 固定资产管理 绩效评价
资产是卫生事业单位发展的基石,在全面深化医改﹑加速推进医改政策实施的环境下,卫生事业单位的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是否能与深化医改的政策相一致,关系着卫生事业单位发展前景的好坏。而资产在调整单位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公共服务效率等方面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卫生事业单位资产的管理迫在眉睫。固定资产在卫生事业单位资产中占很大比例,因此,固定资产的管理成为卫生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重要部分。
根据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医院会计制度》的规定,固定资产是指单位持有的预计使用年限在1年以上(不含1年)﹑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一般固定资产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有形资产;或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使用年限在1年以上(不含1年)的大批同类物资。
固定资产管理在卫生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固定资产在卫生事业单位资产总额中所占比例极大,固定资产管理的好坏关系到卫生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效果。加强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完善固定资产的使用﹑维护等后续环节的管理,为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发挥固定资产经济效益﹑提高卫生事业单位的健康服务水平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加强和规范卫生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对保障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有着重要意义,也是推进医疗改革﹑提高卫生公共服务的必然要求。加强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促进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才能更好地保障卫生事业单位的良好运转,提高人民健康服务水平。
(一)卫生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管理缺乏重视
全面医改实施以前,长期受传统经济的影响,卫生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着“重购置﹑轻管理”的管理模式。随着主管部门对卫生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约束不断加强,传统的管理模式有所改善,但长期以来形成的卫生事业单位对资产管理尤其是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薄弱的现象仍然存在。单位领导层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不够,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固定资产管理体系不健全,科室使用人员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责任心不强,这些都导致了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闲置﹑浪费﹑流失等现象经常发生。
(二)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在卫生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严重制约了单位的发展。一是有的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规章和制度过于老旧,没有及时根据国家及各级主管部门的政策要求进行修订与更新,有的单位甚至没有完整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仅靠工作人员的经验进行管理。二是有的单位虽然制定了较完整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但是没有贯彻落实,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各个环节中没有达到预期的指导与约束作用。从而导致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账实不符﹑账账不符。
(三)卫生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管理缺少绩效评价
随着对卫生事业单位经营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绩效评价成为单位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有的卫生事业单位没有充分利用绩效评价在单位管理各个环节中发挥的作用,过于重视绩效工资的考核与评价,而忽略了绩效管理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四)卫生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管理缺乏监督
随着卫生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单位内部的机构与岗位设置也逐步细化合理。但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的职责分工没有进行明确,没有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致使科室使用人员缺乏职能部门的监督,职能部门缺乏内审部门的监督。
(五)卫生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薄弱
当前,卫生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正在不断升级与完善,但卫生事业单位的投入大部分放在了业务领域的信息化开发,大部分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没有实现信息化管理,即使有些大型的机构实现了固定资产的程序化,也只是简单的实现了固定资产的账务核算与清查盘点等功能,而没有实现固定资产的维修﹑维护﹑绩效管理等后续管理方面的功能。
(一)加强对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
卫生事业单位要充分认识到固定资产在单位的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才能提高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随着医改的全面推进,打破了卫生事业单位传统的管理模式,单位的整体运行模式也面临着重大的调整,如何开源节流,成为管理者们首当其冲要考虑的问题,这其中,固定资产管理的好坏与否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另外,只有单位的管理者重视了固定资产的管理,才能积极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的管理机构,合理设置岗位,进行人员配置,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体系与绩效评价体系,组织建立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监督机制。达到固定资产管理的目标与单位事业发展的目标相统一的目的。
(二)建立健全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卫生事业单位应首先设置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职能部门,根据国家及各级主管部门的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单位实际的运行情况制定完整全面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应涵盖固定资产的科学论证﹑预算编制﹑采购计划﹑资产验收﹑资产保管﹑资产维护﹑资产处置﹑资产清查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同时,单位要针对制度体系进行专题培训,使资产管理及使用人员提高资产管理意识,加强资产管理的责任心,确保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值得一提的是,建立配套的考核与绩效评价制度,确保制度得到贯彻落实是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关键所在。考核制度要与职工的薪酬挂钩,奖罚分明,增强资产使用人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发挥大家的智慧管好用好固定资产,才能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同时,也使固定资产为单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另外,制度应明确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的管理权限,以及资产使用者的职责分工,有利于分清责任,各尽其职。
(三)完善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有投入就要有产出,绩效评价同样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激励作用,根据固定资产管理的重点环节有针对性地设置合理的绩效目标,绩效目标量化明确﹑可操作性强。同时,要加强固定资产使用者的专项培训,或者在科室中设立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使之熟知固定资产的法律法规和单位制定的规章制度体系,建立相关的记录表单,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登记,便于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及时了解资产的使用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绩效评价同样要与职工的薪酬待遇挂钩,只有这样,资产使用者和归口科室才能集思广益,在降低固定资产损耗的同时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从而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
(四)加强对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审计监督
卫生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的各个环节都应加强审计监督,可细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事前监督重点在于固定资产购置前的可行性论证及预算编制是否符合规定,同时对固定资产的采购方式进行监督;事中监督重点在于固定资产使用﹑维护﹑处置﹑清查过程中的监督,避免固定资产的浪费与流失;事后监督重点在于固定资产的绩效评价,并为固定资产的更新或重置提供充足的依据。卫生事业单位的内审部门应将固定资产审计列入年度工作计划,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定期监督检查,并将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考核,有奖有罚,以达到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的目的。
(五)加快建设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
卫生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既有高值的大型设备﹑也有低值的小型设备,固定资产分散程度大,资产内部调拨频繁,管理难度大。随着固定资产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仅凭有限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完成各个环节的管理工作越来越难,容易造成顾此失彼,管理中容易出现漏洞。因此,信息化系统建设在固定资产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能充分利用信息化系统,实现固定资产的动态管理,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并将固定资产管理控制制度嵌于信息系统当中,规范固定资产从论证﹑预算﹑采购到验收使用﹑维护以及调拨﹑处置等各个环节的工作,而不仅仅是局限于账务处理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将固定资产的绩效评价纳入其中,通过卫生事业单位业务数据与资产数据的关联分析,包括纵向分析与横向分析,其分析结果将对卫生事业单位领导者对单位发展战略的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尤其是在资源有效配置与资产合理使用方面提供重要的依据。
(作者单位为青岛市中心血站)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2] 刘蓓蓓.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经济师,2009(1).
[3] 沈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意义与方法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