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士华
中部六省区域协同创新要素比较研究
关士华1,2
协同创新网络是一种特殊的网络组织形式,是企业、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中介机构等行为主体基于共同的创新目标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网络组织形式。行为主体之间的协同要素须达到良好的协同才可使网络绩效得以提升。实证数据显示,安徽政府对科技经费的支持力度最大;教育方面,河南和湖南资金投入最多,但由于人数众多,人均量较落后;河南和湖北企业创新中人力和资金投入较多;湖北的技术市场交易额明显大于其他省份,且增长速度最快。最后,文章提出提高河南省协同创新能力的对策。
协同创新;创新要素;中部六省;高校科研院所
协同创新网络,从根本上讲是一种特殊的网络组织形式,是企业、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中介机构等行为主体基于共同的创新目标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网络组织形式。区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本区域的经济发展会受本地区的社会文化以及经济结构等方面的制约,技术以及知识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而以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为核心的协同创新网络,就是促使技术转移和知识共享的综合体。本区域内任何一个参与经济活动的主体都是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区域创新的细胞单元,都在协同创新网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针对中部六省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对其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中的协同创新要素进行对比研究,在当前倡导双创建设创新型国家背景下就显得非常重要。
关于协同创新网络的最早研究可以追溯到对“创新网络”一词的研究。Imai以及Baba在1989年提出了新的概念如:系统创新、跨边界网络。Freeman在1991年延续了Imai和Baba的概念,认为创新网络是一种结构,是基于系统性创新的[1]。很长一段时间里创新网络理论一直都是研究的热点,并在概念观点、构成以及所具有的功能等方面形成了许多新的理论和观点,在这些理论和观点当中关于对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系统性研究很少,许多学者仅仅在创新网络研究中加入了协同的理念。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所指的创新网络架构是由企业、行业研究机构、大学、风险投资机构、专业中介服务组织等组成,OECD是通过整合产业链、价值链、知识链的关联性,采用“共同需求,合作共赢”链条连接而成的产业战略联盟或各种行业合作组织。其市场竞争优势非常明显,具有集聚经济以及太多知识溢出特征的技术经济网络,非常强调与普通产业聚集群的不同点;另外,创新网络是一种新型的“以创新为目标”的网络[2]。胡恩华和刘洪(2007)[3]则认为,协同创新网络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实现协同发展以及合体演化。民间资本的快速加入对创新集群的跨区域协作的长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相互之间的信任度、承诺和互利是非常重要的因素[4,5]。Liu(2011)[6]指出:创新主体交互的过程中,知识、信息和技术的扩散、吸收和利用促进了协同创新的实现。
张巍和党兴华(2012)[7]从组织学习能力与网络嵌入能力这两个技术创新能力子系统的关系出发,分析了技术创新网络中企业组织学习能力与网络嵌入能力的交互耦合关系,构建其耦合关系模型。邓渝,邵云飞(2015)[8]整合多层次创新网络治理机制,构建了基于创新网络治理结构、治理机制与知识收益“结构-机制-功能”的跨层次理论架构。白鸥,魏江(2016)[9]识别了基于制度的关系治理和基于情感的关系治理两种不同的创新网络治理机制。
协同创新网络的行为主体由企业、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中介机构等构成,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协同要素包括技术、知识、信息、人才和资金等,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协同要素达到良好的协同效果使网络绩效得以提升[10-13]。
图1 协同创新演化网络
如图1所示,创新网络主要包括企业、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中介机构等行为主体。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增加,技术创新的日渐深化,单兵创新的主体已经很难超越特定的“网络”来独自完成整个的创新过程,综合环境的变化从客观上要求创新主体要不断提高合理规避创新风险、培养新的创新能力、充分利用现有稀缺创新资源以及提高创新效率,步入协同创新的道路。自身发展和社会资源优化配置驱使各个主体进行竞争与合作。从创新网络的本质上看,创新网络就是各个行为主体在交互作用以及协同创新过程中形成的关系总和。在演化的过程中,网络整体和局部特性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区域创新网络演化机制,并有助于制定提高网络协同效应的政策。各创新主体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结盟来实现知识共享以及合作创新,可以持续地开展技术创新并形成相应的连锁反应机制,不但可以加快创新扩散的速度,而且可以在创新系统内实现本地区产业创新和新一轮的发展。
协同创新的主体是相互依赖又相互竞争的经济实体,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竞合关系,各个行为主体之间由于资源和能力的异质性,可从各个主体自身发展的角度和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出发进行竞争和合作。如图2所示,主体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对方的异质性资源,也可以提高本行为主体资源的利用效率;此外,竞合节约了行为主体在资源方面的投入,减少了行为主体的沉没成本,提高了行为主体战略的灵活性,通过互补各种协同要素(人才、资金、信息、知识和技术等)达到“1+1>2”的协同创新效应。
图2 创新网络主体之间的关系及其协同要素
(一)政府
不同等级的政府在协同创新网络中所起到的最大作用就是宏观调控、制定政策、资金支持、法律保护、关系协调等,不同等级的政府当然是那些支持创新网络的政策决策者以及相关机构。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技创新型企业的研究与发展的基本政策,并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相关创新支持政策来支持创新企业、保护中介市场以及促进高校创新发展;不同等级的政府应加大对科技创新型企业和高校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特别是资金上的支持,来以此加快技术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不同等级的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为科技创新型的企业搭建人才引进平台,在政策及机制方面给出优厚条件,并以此引进高层次研发型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留住人才。
本研究采用地方财政教育支出和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支出两个指标反映政府在协同创新网络中发挥的作用。本文中的数据均来自于各省统计局官网和国家统计局网站。图3显示2007年到2014年中部六省地方财政教育支出和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支出,(a)图显示地方财政教育支出较多的两个省份是河南和湖南;但是(b)图人均地方财政教育支出却显示山西和和江西两省较多;(c)图显示安徽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支出最多,湖北的涨幅最多。
(二)高校科研院所
高校科研院的教育资源比较丰富,年轻的优秀应届毕业生既可以为科技创新型企业增添新的活力,也可以缓解企业人才不足的问题。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可以为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人员培训,让科技创新型企业在创新发展方面更得心应手,更难能可贵的是可以通过技术转让等形式和科技创新型企业组成协同创新的且具有网络化的关系。从另一个层次上讲,科研机构及院所在科学技术产业化转移方面具有更丰富且成熟的经验,它们与企业合作,特别是在协同创新方面更能发挥其专业化的水平。
本研究采用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数和教育经费两个指标反映教育的情况。图4显示中部六省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数量和教育经费,及人均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数量和人均教育经费。(a)图显示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数较多的两个省份是河南和湖北;但是(c)图人均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数却显示湖北和和江西两省较多;(b)图显示河南和湖南教育经费最多;(d)图显示山西人均教育经费最多。
(三)企业
在企业运行创新过程中,科技创新型企业要想拥有优势竞争地位,不能单枪匹马,要与相关企业(与本企业相关产业链上的企业以及同行竞争企业)形成协同互动,具有网络化关系。科技创新型企业以及同行企业之间存在着知识溢出效应,所以,科技创新型企业的许多创新活动可以站在同行企业现有的创新成果之上,可以以较低的创新成本和创新风险来获得自己的创新成果,形成新的产品。与此同时,各企业之间又可以形成联盟,并采取优势互补策略,逐步形成规模效应。
本研究采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两个指标反映企业在协同创新网络中发挥的作用。图5显示2008年到2014年中部六省工业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a)图显示工业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较多的两个省份是河南和湖北;(b)图同样显示河南和湖北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较多,这说明两省企业创新中人力和资金投入较多。
图4 教育指标
(四)中介
大多数的技术服务型中介是从科技研发到实际应用,从产品生产到消费者购买必不可缺的服务和联系的纽带,是社会上各种中介组织中一种相对比较特殊的类型,它们凭借所拥有的人才方面的、知识方面的、信息方面的、社会关系方面的和其他方面的资源,重点向行业机构提供具有专业化水平的决策咨询、技术创新、技术扩散、技术交易、科技评估以及成果转化等方面服务的社会组织。中介机构是技术创新整个环节中不可或缺的辅助者,是协同创新网络中的“耦合剂”。它是连接科技创新型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桥梁,对于搞活科技市场非常有利,并可促进科技创新型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
本研究采用技术市场交易额反映中介的效用,调查结果显示湖北的技术市场交易额明显大于其他省份,且增长也最快,说明该省技术市场相对其他5个省份比较完善和成熟。
图5 企业指标
协同创新网络的行为主体包括企业、政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中介机构,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协同要素包括技术、知识、信息、人才和资金等,行为主体之间的协同要素达到良好的协同效果使网络绩效得以提升。实证数据显示,中部六省中安徽政府对科技经费支持力度最大;教育投资方面河南和湖南资金最多,但由于人多,人均量却比较落后;河南和湖北企业创新中人力和资金投入较多;湖北的技术市场交易额明显大于其他省份,且增长最快。
协同创新是中部崛起的原动力,中部六省应加大协同创新要素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协同创新战略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鉴于以上实证分析结果,提出提高河南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的对策:
第一,继续保持较高的人力和资金的投入,努力引进高水平的研发创新团队,高素质研发人员直接影响到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政府、高校和企业均应建立合理的研发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提高高素质人才在研发活动人员中的比例,同时加强研发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强组织的自主研发能力,促使河南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
第二,加快推进河南省科研院所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河南在教育发展中投入的人力和资金不少,但是由于人口基数较大,人均水平均比较低。根据上述原因,利用国家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郑州航空港综合试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优惠政策,根据河南省的实际情况,针对一些重点学科、重点领域、重点产业与行业,解放思想、放开手脚广揽海外归国领军人才、国内外一流大学、国内外一流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科研和管理人才。加快推动河南省由人口大省向人才大省转变,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综合试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第三,由政府出面牵头,加强公共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特别是加强重点实验室、多单位协同创新中心、高科技中介机构以及科技产权交易市场等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力度,力争在国家级的企业科技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研发平台建设上有新的突破,在急需专业上有零的突破。与此同时,还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打造河南省网络化、开放式、易操作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实现全省科技资源共享,以便为河南省自主创新提供高效的、良好的服务。
[1]C.Freeman.Networks of innovators:A synthesis of research issues[J].Research Policy,1991,20(5):499-514.
[2]OECD.Innovative clusters:Drivers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R].Paris, OECD Proceedings,2001.
[3]胡恩华,刘 洪.基于协同创新的集群创新企业与群外环境关系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7,25(3):23-26.
[4]Drejer I, Jorgensen B H.The dynamic creation of knowledge:Analysing public-private collaborations [J].Technovatian,2005,25(2):83-94.
[5]Cowan R,Jonard N,Zimmermann J B.Bilateral collaboration and the emergence of innovation networks [J].Management Science,2007,53(7):1051-1067.
[6]LIU C H.The effects of innovation alliance on network structure and density of cluster [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11,38(1):299-305.
[7]张 巍,党兴华.组织学习能力与嵌入能力耦合关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20):157-162.
[8]邓 渝,邵云飞.多层次创新网络协同治理研究:结构、机制与知识收益[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20):18-22.
[9]白 鸥,魏 江.技术型与专业型服务业创新网络治理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16,37(1):11-19.
[10]解学梅,曾赛星.创新集群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研究述评[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1):9-17.
[11]邬爱其.企业创新网络构建与演进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6,24(1):141-149.
[12]陈金丹,黄 晓.集群协同创新网络研究回顾与未来展望——群内协同与群际协同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7):155-160.
[13]解学梅,左蕾蕾.企业协同创新网络特征与创新绩效:基于知识吸收能力的中介效应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3,(3):47-56.
(2016-ZC-023)、(2016-gh-165))
(责任编校:罗 红,张 静)
10.19327/j.cnki.zuaxb.1007-1199.2016.05.003
1.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2.航空经济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