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中部干旱型县域循环经济评价

2016-11-25 19:38王晔立何启明王小鹏王宁
安徽农学通报 2016年19期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法循环经济

王晔立+何启明+王小鹏+王宁

摘 要:基于农业循环经济4R原则,从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资源能源消耗指标、资源综合利用指标、污染控制指标、生态管理指标5个方面,建立甘肃中部干旱型县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14年县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2014年甘肃中部干旱型县域循环经济发展能力总趋势良好,循环经济发展能力的空间差异明显,各县区循环经济发展障碍因素不同。

关键词:循环经济;主成分分析法;甘肃中部干旱型县域

中图分类号 F0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9-0020-02

1 研究区概况

甘肃中部干旱区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带,地貌类型表现为高山、梁奔、川源、河谷滩地交错分布。主要指甘肃中部和陇东北部,包括安定、通渭、陇西、临洮、会宁、靖远、景泰、古浪、永登、皋兰、榆中、永靖、东乡、秦安、庄浪、静宁和陇东的华池、环县等18个县,面积6.96万km2,人口719.12万。由于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3大地形过渡带,区内多山,地形起伏大,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干旱少水、生态脆弱成为本区最显著的地理环境特点[1]。

2 甘肃中部干旱型县域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方法与内容

2.1 评价指标确定 在参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主要指标以及《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设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为了避免指标间强相关性现象,剔除指标体系中的相关性异常或与现行统计制度不相符合无法采集的指标,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要求,遵循循环经济发展的“3R”原则,从指标的层次分类、指标数据的可获取性、便于开展实证研究的角度,筛选出5类18个指标构成评价指标体系[2]。

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人均消费总额(X1)、第三产业占GDP比重(X2)、人均生产总值(X3)、单位土地面积工业增加值(X4);

资源能源消耗指标:GDP能耗(X5)、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X6)、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X7);

资源综合利用指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X8)、单位土地面积三废综合利用产值(X9)、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X10);

污染控制指标:工业烟尘达标排放率(X11)、单位工业总产值废水排放量(X12)、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X13)、单位工业增加值固废产生量(X14)、生活污水处理率(X1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X16);

生态管理指标:环保支出占地方一般财政支出比重(X1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X18)。

2.2 主要成分分析方法 本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前5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已经达到94.2%,取前4个主成分代替原来的18个因子累计贡献率达95.3%,前5个主成分作为综合因子损失只有4.7%。用SPSS19.0求出各个主成分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积方差贡献率(表1)。

2.3 主成分载荷矩阵 在对因子旋转过程中选用了方差最大法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从表2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F1的各个分量的绝对系数比较大的有人均消费总额(X1)、第三产业占GDP比重(X2)、人均生产总值(X3)、单位土地面积工业增加值(X4)上均具有较大的载荷,可以反映循环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定义为“经济与社会”因子。

第二公因子在GDP能耗(X5)、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X6)、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X7)上有较大的载荷, 反映了发展城市循环经济中的单位产值所消耗的能源,定义为能耗因子;

第三公因子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X8)、单位土地面积三废综合利用产值(X9)、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X10)上有较大的载荷,定义为减量化因子;

第四公因子在工业烟尘达标排放率(X11)、单位工业总产值废水排放量(X12)、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X13)、单位工业增加值固废产生量(X14)、生活污水处理率(X1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X16)有较大的载荷,定义为资源化因子;

第五公因子在环保支出占地方一般财政支出比重(X1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X18)上有较大的载荷,可以反映人们生活水平方面的情况,定义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因子。

2.4 主成分得分 以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计算主成分总得分,即对各主成分得分进行加权求和,其数学模型如下:

F=11.546F1+8.039F2+5.262F3+2.748F4+0.056F5

按主成分总得分结果得出甘肃中部干旱型县域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值(表3)。

3 甘肃中部干旱型县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3.1 县域循环经济发展能力总趋势良好 从各时期的综合指数平均增长幅度看,增长幅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各个时期各类指标对循环经济发展贡献大小的顺序是一致的,资源能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污染控制投入发展最快,其次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生态管理能力建设不容忽视,亟待加强。

3.2 县域循环经济发展能力的空间差异明显 按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能力由高到低大体上可以分为3个层次:秦安县、靖远县,位于第一层次,综合得分≥1;静宁县、庄浪县、榆中县、陇西县、定西县位于第二层次;0.9≤综合得分≤1;环县、永登县、会宁县、临洮县、通渭县位于第三层次0.8≤综合得分≤0.9;华池县、东乡县、永靖县、皋兰县、古浪县、景泰县位于第四层次,0.2≤综合得分≤0.8。

3.3 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障碍因素 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与扶贫开发的结合度越高,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三者矛盾较大,各县区循环经济发展障碍因素不同,循环经济水平较高县区障碍因素为贫困与生态环境的交互胁迫,而循环经济水平较低县区的障碍因素主要表现为资源循环利用、废弃物减排水平不足,其循环经济发展的软硬件设施不完善,财政投入不足,相关科技与人才欠缺。

参考文献

[1]何启明,杨时聪,连玉平.甘肃中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不可持续因素分析[J].甘肃高师学报,2006,11(4):120-123.

[2]项赟,温勇,杜建伟.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与区域差异分析[J].生态经济,2015,31(3):70-75.

(责编:徐焕斗)

猜你喜欢
主成分分析法循环经济
中国装备制造业阶段竞争力研究
陕西省各地区人力资本水平综合评价与分析
浅析关于循环经济下的旅游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