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有效提问激活高效课堂

2016-11-25 20:24周红英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温度计纸片酒精

周红英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学起于思,而源于疑”。问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教学的实际效果。如何设计有效问题,提高课堂效率是每个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思考较多的一项内容。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此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体验式情境。提高问题的有效性

传统的你问我答的教学方式,不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仍然主导着课堂,学生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很难有新的课堂生成,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果问题是由学生自己提出,就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产生一些困惑,提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推动学生认知活动的有序进行,也会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例如,在讲“蒸发”时,教师可以尝试这样的教学设计:给学生一瓶水、一瓶酒精、两根棉签。然后让学生分别用棉签蘸取水和酒精在手背上涂两条等长的痕迹,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并体验后提出一些问题。有些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酒精蒸发比水快?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什么涂酒精的这边比涂水这边凉?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总有一种想知道的欲望,而且提出的这些问题正是本节课要学的重点内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蒸发致冷。接下来学生提出猜想、实验设计与检验等,都在一种迫切想知道原因的情境刺激下完成知识的构建。这样,还给学生一个生动、主动的课堂环境,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创设问题式观察。提高问题的有效性

观察是科学的起源,很多学生动手实验和观察实验主要是因为好奇感兴趣,甚至觉得好玩。在教学中,有些教师演示实验善于“唱独角戏”,教师演、学生看,实验时热热闹闹一阵子,而过后“烟消云散”。实际上,实验是教学双方协调活动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挖掘实验素材,针对实验的每个环节,创设问题情境,多设疑、置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思考和回忆,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大气压强”时,教师演示覆杯实验,先往杯内注入半杯水,用硬纸片盖住杯口,倒立杯子,水迅速流出;再往杯内注满水,仍用同一张硬纸片盖住杯口,迅速倒立杯子,水并未流出;将杯子向各个方向旋转,水都没流出;这时在硬纸片上戳几个小孔,水又流出;教师演示到这里,学生自然而然产生了许多问题:为什么水满时纸片不会掉落?而半杯水或纸片上有小孔时纸片会掉落?是什么力量托住了硬纸片?为什么这个力量能托住整杯水却不能托住半杯水?托住的力方向如何?带着问题进入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主动性得到增强。当独立思考不能解决问题时,采用小组合作和交流的形式解决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三、创设辩论式情境,提高问题的有效性

辩论是一种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课堂辩论参与性强,人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使学生做到眼到、心到、口到。辩论其实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讲“液体蒸发”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做实验,将两支相同的干燥温度计都置于空气中观察,示数相同,将其中一支温度计插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然后取出,比较两支温度计的读数。观察现象:从酒精中取出的温度计示数减小了。提出问题:温度计示数为什么会减小呢?有的学生认为,酒精本身比较冷,酒精从温度计上吸收了热量。还有的学生认为,酒精蒸发从周围空气中吸热,温度计测的就是气温,周围空气温度下降了。针对第一种观点,有些学生反驳:怎么知道酒精温度比周围物体低呢?把温度计放入一只盛有酒精的烧杯中,发现示数比在空气中低。可能是烧杯中酒精蒸发吸热。如何让酒精不蒸发呢?把酒精装入密闭容器中,再测温度……针对第二种观点,也有学生反驳:温度计上这么一点酒精蒸发,不可能使室内空气温度下降那么多,可能只吸收附近空气的热量,测的只是附近空气的温度。附近空气温度一定比远处空气温度高?实验证实,附近和远处温度差不多。可能是酒精自身吸热。教师创设这样一个辩论式的课堂情境,学生的一些错误解释成为教学的新生长点,也成为学生再探究的宝贵资源,这样教学,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强化,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保护和激发,同时使学生在探究自己提出的问题时,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不同的情境,促使学生自主提出问题,使学生始终拥有尝试解决问题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猜你喜欢
温度计纸片酒精
75%医用酒精
听话的纸片
纸片也能托住水
跟踪导练(一)(2)
酒精除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