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建军
摘 要:诸多因素造成小学生童诗创作的缺位,是孩子童年错过的馈赠。教师要引领孩子阅读经典的童诗,捕捉生活“诗意”,练就敏锐的“诗眼”,大胆借鉴模仿,悟得童诗写作的基本规律和技巧,构建动态的写作状态,搭建多维的展示平台,鼓励进行童诗创作。在童诗写作中找到自我,确立自我,自在言说。让童诗成为孩子与世界和自我进行对话的最自由方式,让诗意和浪漫成为童年和未来人生的底色。
关键词:童诗创作;对话;自由方式;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0C-0033-02
儿童天生就是诗人,由于年龄小,意识发展程度低,他们用独特的视角看世界,懵懂间对生命与哲学的追思与探究,其片面性和不成熟性恰好成就了他们表达的诗意。对孩子进行诗化教育,鼓励孩子在诗的年华里尽情诵读、欣赏乃至创作诗歌,找到与世界和自我对话的最自由方式,让诗意和浪漫成为童年的底色,是“童年时代对儿童最伟大的馈赠”。
一、阅读经典,唤醒沉睡的诗心
儿童的生活库中,沉睡着与童诗相近的意境。童诗创作源于阅读经验积淀的思维组块与生活场景同构交融,在深深的情趣中体验、重组,甚至构建新意象,形成新的生长点。我们精选赏读古今中外的经典童诗,倾情沉潜到金子美铃的童诗世界里,经由那一首首语言晶莹剔透,想象炫丽奇特的诗作启航。
首先,关注诗意童趣。解读金子美玲诗作抓住了诗意与童趣这两点,诗的意味就能品足。《阿婆的故事》是一个很忧伤的故事。诗中的女孩,因为一句无心之语,带来了深深的遗憾。阿婆再不能讲故事了,女孩每次想到阿婆,心里都会很疼很疼……诗中的女孩说这些话的时候,也许是阿婆觉得小女孩已经长大,再也不能领会那故事的意思了;也许是因为阿婆已经不在了,她已经变成山上的野蔷薇花。女孩写这些诗的时候,阿婆与小女孩都已经不见了,她们该长大的长大了,该老去的老去了。但那些故事还不肯长大,它们像荒山上的野蔷薇花,依然静静地盛开在阿婆的眼睛里,盛开在长大了的女孩的诗句里。
抓住其间的诗意和童真,就能读懂“忧伤”背后的深远沉重,实现了诗歌和“我”的穿越:长大以后,你也会思念今天的这些:“阿婆”唠唠叨叨的故事,一天天读着背着的诗句,一幅幅只有自己才能看懂的图画……那时候,你也会用诗句,写今天的故事,从而成就了诗,使诗成为会“呼吸”的文字和故事。
其次,重视整体形象。年纪小的孩子,对某事某物总是只能模模糊糊评判,而无法具体分析体认。所谓整体即宜从诗歌的整体入手,强调孩子在整体阅读中体会诗歌大意,从整体观照中领悟诗歌内涵与情感,最后通过整体诵读传达对诗歌的理解。《沙的王国》的核心词语就是“造”,自由创造,抓住了这一点,全诗承载的旨趣就不会落空。
诗歌的形象性讲究含蓄跳跃,在心理的时空中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其中的意象不为孩子直接感知,要提供形象化的手段,引领孩子深刻体会,在创作中使作品有不错的质量。
第三,吟诵融入日常生活,成为仪式。仪式是通过极富意味的、有象征意义的程序和形式,拥有一种伟大的时刻,获得庄严感。仪式作用于心灵,唤起孩子内心的神性,使生命能经常与诗性交汇在一起。黑板右角每周金子美玲的两首童谣,早读课师生人手一本,美读吟诵,赏析品悟;课前一分钟背诵;放学路队诵读;一周两首,一个月8首,一学期160首,一学年320首(辅之以其他名家的童诗),……晨诵、午品、暮写,就这样“诗的芬芳渗透在言行中,直到晚间,仍然感觉暗香盈怀”,诗味濡化在舌尖,诗感流泻于话语,诗意涌入心底,孩子成为精神富有的人,与经典童诗结伴而行,一起体察世界,一起走向诗意的生活。
二、留心生活,修炼敏锐的诗眼
一个有心人,一个有诗意的人,能在生活细节里捕捉到灵感,拥有独特的观察视角和思维,修炼出一双内视的眼,在心灵的世界里回望与咀嚼。教师要创设情境,把握契机,引领孩子在生活场景中遇见撞击心灵的词句,有强烈的情绪体验。生病好久才回班上课的孩子神秘地说:“老师,今天我又回来上课了,感觉家里的窗户都亮堂多了!”我欣然鼓励:“为什么会有如此别样的感觉?这就是不错的诗哦!”恼人小雨也作解人语:小雨细细地∕从天上落下来∕渐渐地∕渐渐地……∕把窗上的灰尘∕洗得干干净净∕是为了让生病的我∕能看到窗外的美景。
班里的孩子人人备有这样的“锦囊”“诗袋”,捕捉很多转瞬即逝的灵感、新鲜事物的感触、别致的句子,师生之间品评,存储了难以计量的诗行,等待着喷薄奔涌……
三、仿照摹写,揣摩诗歌的技巧
除了通过读诗指导孩子悟得诗歌写作的技巧,更重要的是从简单的仿写入手。初写童诗,可以给孩子一些方法的指导和模式参考,既有效达到学写的目的,又不束缚孩子的个性。
(一)化文为诗
苏教版有不少童趣盎然、清新优美的文本,是指导孩子化文为诗的范本。有了范本的依托,孩子就一只脚迈进了诗歌的殿堂,得以一窥堂奥,朦胧间触摸到了诗歌的“真味”。学习杨万里和苏轼的西湖诗之后,我让孩子们以《六月的西湖》为题自由改写:“杨万里和苏轼∕迷醉了∕红扑扑的荷花∕也醉了∕陪着诗人∕看西湖的落日”,实现了对诗的高度整合:有诗人穿越时空的精神遇合,有荷花的灵动形象,更有西湖醉人风景的定格。而“一个小姑娘∕立在∕荷塘里∕绯红的脸蛋∕撑起一把绿色的大伞∕遮太阳”,创造了荷花俏皮可爱的新意象 ,镌刻上精神内核,是与世界和自我的深度对话。孩子们完满地吸收了原作的文化营养,“重要的是自己的声音”,这才是诗意之妙秘所在。
(二)童谣仿写
这是童诗仿写的主要途径。金子美玲诗的特质罕有匹敌,她的童谣是孩子阅读创作童诗的“法典”与“秘笈”。深深迷上了《向着明亮那方》的孩子们,对于自己喜欢的诗人,甚至在构思、语言和观察生活的视角等方面,都不自觉地模仿她的诗风。在品赏《沙的王国》后,我抓住核心词语“造”,就是自由创造,就是“想怎么造就怎么造”,引导孩子放飞想象,贴近孩子心思:
你还是哪些国度的国王?在那些国度里……
你可以用你的歌喉,你的舞步,你的画笔,你的故事,你的梦想——对,仅仅是坐在小凳上,托着下巴,傻愣愣地“造”出一个最美的王国!
这是一个女生瑰丽奇绝的梦之国之旅:坐着云朵马车∕去梦之国∕五彩缤纷的彩虹小路∕通向梦之国∕还有一个∕红帽子小人儿∕手上还拿着一本小书∕他就是梦之国的居民∕打个招呼吧∕云朵马车继续前行∕飞向梦之国∕ “云朵”马车行驶在“彩虹”之路,“红帽子小人儿”拿着“小书”,一个多么幸福美好的世界,何尝不是孩子心底自由的憧憬和吟唱!这个 “自由创造”的揭示,是诗的精魂,一以贯之。
四、自主创作,抵达童诗的王国
(一)自然表达
优秀的童诗就是在清浅轻灵的抒写中表现出孩子的活泼与纯真,像呼吸那样自然。它化抽象为具体,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情绪和不具形的物质变为可触可感的东西,凭借具体灵动的意象引领我们走进孩子的世界,走进孩子的心灵。请听一位有点自闭倾向的男孩与世界和自我的对话:雷公和电母∕这对夫妻∕今天∕又吵架啦∕雷公∕暴跳咆哮∕电母∕摔锅砸碗∕咦∕怎么有水滴∕哦∕原来是它们的宝贝女儿∕云姑娘吓哭了
“诗和生命的节律一样在呼吸里自然形成”,诗里的文字“溶入某种气息或声音”,道出了一个隐秘的精神世界——家庭的纷争,孩子的心弦在阴郁的角落里自由奏鸣,毫无拘碍,诗成了他与世界和自我对话的自由方式。
(二)秉承“真诚”
童诗写作普遍认为难,是因为诗歌的独特想象与独特表达和学生直白的思维、表达存在较大的距离。让孩子脱离直线式思维、直白式表达成为童诗创作上的难点。秉承“真诚”的诗歌精神与写作技巧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好路径。诗的领域广漠无涯,诗的命意千姿百态,但离不开“真诚”。所谓真诚,就是尊重孩子的原生态认识与感受。孩子有成人没有的强烈好奇心,他们往往对习以为常的现象感到新鲜,问题往往是深刻的哲学问题。如平常不过的天空在孩子的眼里是那么芬芳美丽:“天空是一座大花园∕白天种出一朵太阳花∕晚上开出满天星”,让我们看到孩子纯美的视界盛开在自然率性的文字里。
(三)贵在“独特”
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有自己方式的表达,甚至是“超拔”的思想,这些就是诗的生命,也成就了诗意。诗的技巧化用也成就了诗的“独特”。童诗写作中要渗透技巧的运用和自觉内化,针对作品力求“一诗一得”:比喻句改为拟人的切入;惯常的句式表达,打乱顺序,造成思维跳跃,逻辑错位;空泛的呐喊口号赋予形象的依托;单调的铺陈罗列,假以通感链接;平实直白的叙述,缀加一句大逆转……使全诗通透着鲜活与奇异,增加诗的质感与意蕴,使诗意横空出世。
(四)多就少改
写作教学传统提倡的“多就少改”是尊重孩子的言说权利,尊重孩子言语的原野性,有利于形成风格。童诗写作其实就是写自己某时某地的一种感觉,有着自身的“逻辑世界”。再者,初学创作的孩子很容易对老师的多处修改无所适从。
当然,不急于修改孩子的诗作,并不是放弃指导,而是将修改的权利更多交给学生。如《世界就是这样美好》:暖暖的/笑眯眯的太阳∕不声不响地看着他∕ 它绝不会说出∕那个小男孩偷偷∕埋了一颗小弹珠的事∕慈祥的 红彤彤的太阳,∕只是不声不响地看着他
诗的意境是情绪化、跳跃性的。有的孩子提出“埋弹珠”的“场景”应该写出来,小作者陈述了自己的观点:怎么“埋弹珠”写出来太满了。对于将“笑眯眯”和“红彤彤”置换后能突出“太阳”的情感变化和“故事内在的发展”,增强表达效果的修改提议,深为大家信服。这样的碰撞点拨,训练扎实,既提高了大家的鉴赏能力,也积累了创作经验。
童诗是孩子心底自然流淌出来的,是孩子灵魂的歌唱。紧贴孩子的心意,用孩子的眼光阅读欣赏,用孩子的童真回应,童诗就能为孩子所喜欢。童诗写作就像呼吸一样自然,童诗写作就成了孩子与世界和自我对话的自由方式。
诗情、诗意、诗心潜藏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深处,开展童诗创作教学,让孩子从小接触诗歌,创作诗歌,在稚嫩的心田播下诗的种子,让孩子从小懂得用一种审美的目光看待现实生活,和平俗保持距离,拥有高蹈轻扬的情怀,让他们爱诗、读诗、写诗,用诗歌温润生命,获得与世界和自我对话的自由方式,让童年和未来的人生拥有诗意和浪漫的底色。
参考文献:
[1]刘寿华.让诗意和浪漫钻入儿童心里[J].语文教学通讯,2010,(4).
[2]邵巧治.像呼吸一样自然——儿童诗教学探索[J].语文教学通讯,2010,(1).
[3]吴思敬.诗歌基本原理[M].北京:工人出版社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