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卫铭 杨元峰 夏正航
(苏州市职业大学计算机工程学院,江苏 苏州215104)
移动课堂
——传统教学在移动互联平台上的延伸
钟卫铭 杨元峰 夏正航
(苏州市职业大学计算机工程学院,江苏 苏州215104)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教育”的提出,需要将传统教学与泛在学习模块相结合,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的特性,促进传统教学的改革。本文对传统教学、泛在学习的各自特性进行研究,分析有利于融合的内容,并提出移动课堂的概念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
互联网+教育;泛在学习;移动互联
近几年关于泛在学习的研究不断推进,在各院校也逐步引入MOOC平台,加强泛在学习的推广,为学习提供了更加便利的途径,但不可否认,传统教学目前还仍然是不可替代的有效培养人才方式。基于移动互联产生的泛在学习与传统教学之间本身是相互促进的,泛在学习主要提供碎片化学习、通识教育、人文教育类快速便捷的学习环境,无需第三方管理,有选择性地自主学习所需内容,而传统教学则更加注重于通过组织设计较完整的专业体系培养专业化的人才,主要针对引导、促进、建构学习者的知识体系形成,需要有效组织课堂、设计学习场景、调节学习者心理等。将泛在学习有机融合到传统教学中,将为传统教学提供更多教学手段,同时也为泛在学习的深入开展提供有效的资源,也是当前“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趋势。
“互联网+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资源从封闭到开放、教育机构从单一到多元、学习从被动到自主、教学从灌输到互动。[1]要实现这一理念就需要将传统教学中所设计的相关资源开放出来,学习者可以通过移动互联方式完成学习,从而让学习者有机会更从容地获取所需资源,以完成自主学习的过程,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利用传统教学对人才的考核理念融合进来,让学习者除了可以学习,也有途径了解学习的情况,授教者也可以了解到学习者的进展;通过移动互联的特性,加强学习者与授教者之沟通与联系,帮忙授教者了解学习者心理,有效引导、促进和建构学习者的知识体系。为实现这一模式提出移动数字化课堂的概念,将所需的各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方便学习者和授教者的使用,主要着手从四个方面解决:课堂学习、课堂测试、交流互动和资源共享。
这方面的内容在泛在学习与传统教学之间是有明显的区别,作为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扩展,不应该失去本身的优势,即在实现时需要体现出对专业培养的系统性。
首先,需要将原有成熟的知识体系结构导入,作为支撑系统基本环节。传统教学对专业培养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通过专业建设形成了专业标准、课程标准、专业知识结构体系,对课程的学习有严格要求先导与后续课程的衔接,对学习者有良好的指导作用,使之能够循序渐进地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对部分学习者需要完成跳跃式学习的,可以在通过相关测试后打开权限,而不应该开放所有权限,从而影响到知识的建构过程。特别是要针对原有课程的性质不同,采取不同的形成策略,如基础课程、核心课程、拓展课程、公选课程等。
其次,课堂学习过程需要形成详细的记录,方便授教者可以从容掌握学习的进度。学习进度的掌控主要需要知识学习者在专业学习走向、某门课程的学习进度。专业学习有多个专业方向的选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知识路线图的了解,完成相应的先导课程后,授教者可以根据专业方向的区别进行有重点的讲解,如同一门可能分为A类、B类课程,根据走向不同进入不同的类别学习。另外,课程学习过程中,分单元或任务完成相应的知识积累,学习者的学习进度有助于授教者了解学习者的兴趣程度、可接受的强度等等。同时,学习进度的保存也是课堂学习模式在架构中必要存储的数据,方便学习定位,优化用户交互。
根据上述分析,系统架构时,可以在系统服务端将学习的资源按照不同属性进行分类,课程在客户端界面进行显示,学生可添加感兴趣的课程。登陆系统后,都可以直接选择课程开始学习。在服务端将课程相关信息录入到相关的数据库中,最后显示在客户端的列表中。该功能的实现是通过和服务器的通信来存取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
在完成课堂学习后,测试是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测试,帮助学习者了解自身学习程度,帮助授教者了解教学的效果。这一部分,在泛在学习中较为缺乏,而在传统教学中,相关课程都已经积累了大量的题库资源,并经过多次测试,完全可以支撑起测试部分所需内容。
要实现该模块,结合传统教学的内容,需要在测试环节导入必要的资源。测试资源一般分为平时练习、单元测试、课程考核等。平时练习一般是随堂,在知识积累的过程中,通过提供的必要练习,以帮助学习者巩固和提高认知水平,这类资源需要提供必要的分析过程解讲,由学习者自觉完成相关练习;单元测试一般是课程进行到某个里程碑时,通过测试了解先期学习的成果,以方便对后续学习打好基础,这类资源的提供主要是考察学习者的学习效果,需要根据测试结果的分析判断,明确地通知学习者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课程考核是在一门课程学习结束后用于考核学习者是否达到该课程学习的知识建构要求,是完成后续课程的先决条件。
根据以上分析,平时练习部分关联的是课程中相关知识点,除了题库导入外,还需要针对练习提供相关的文字或视频讲解;单元测试部分根据所设置的章节或里程碑,生成测试内容,并需要生成分析结果以文字或图形的方式显示;课程考核部分在学习者声明学习完毕并申请考核后生成相应的试题,考核结果需要留存用于后续课程开课时的参考数据,以文字或图形的方式显示通过或未通过该课程。
系统架构时,可以作如下考虑:教师在课前将题目和选项添加到系统中,按照课程、章节录入,然后发布到题库中,学生在课堂登录并答题;学生答题提交的时间会记录到系统中,学生在答题中可以将感兴趣或者是需要不断练习强化的题目收藏,针对有疑问的题目也可以在运行软件的过程当中提问等。
互动环节是移动互联体系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但在现有的泛在学习的系统中仍然利用不足。传统教学较为注重互动环节,通过互动了解学习者的心理、思维状态;通过互动完成答疑解惑;通过互动改进教学设计。利用移动互联技术中互动性强的特点,将原有的互动过程,通过线上系统完成,方便学习者之间交流、学习者与授教者之间沟通。互动模块应该为学生和老师提供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方便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沟通,减少课堂上学生问题的滞留。可以充分的将学习的想法、学习心得、学习经验通过互动平台明确的展现出来。
交流互动需要实现以下几个部分:
(1)互动方式的选择。目前在线课堂后采用的方式有三种,一种是设置评论的方式,允许学习者在相应课程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或给出评价;第二种是通过提供第三方联系的渠道,如QQ、微信等方式,使用即时聊天的形式完成互动;第三种是通过提供论坛,针对某门课程给出大家进行讨论的空间。在这三种方式中,论坛方式能够较为明确地展现并保留下交流内容及各种交流形式。
(2)互动内容的选择。互动行为一方面为加强学习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促进相互学习,另一方面要提供可咨询、答疑、解惑的互动平台,方便授教者了解学习动态,对改进教学设计有帮助作用。因此在设计互动内容时可选择针对某门课程的学习心得、问答互动、意见建议。
传统教学中针对每门课程的准备过程中会积累大量的参考文献资料,也包括制作的教材、演示、视频、素材等一系列课程资源,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网络也可以查找到相关的资源,如果可以将资源共享,那么学习者将会更快速地获取到所需的资料。
在设计资源共享模块考虑到可能的资源来源,需要提供给授教者和学习者上传的权限,也需要对资源进行更好的分类处理。由于界时资源的体量较大,为方便查找可采用关键搜索以及相关资源链接的方式提供给学习者使用。
移动数字化课堂只是在互联网+教育理念下的实践,期望通过资源分享、师生互动、在线考核测试的方式建立在移动平台上加强传统教学。在移动互联技术的推动下,传统教学与泛在学习将会不断进行融合促进,主要在资源的整合、教学互动、智能问答、知识体系数据挖掘等,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和大数据的操作完善移动课堂的内容。
[1]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02-20.
[2]韩后,王冬青,曹畅.1:1数字化环境下课堂教学互动行为的分析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朱丽娜]
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于Android的移动数字化课堂的设计与实现(201611054009Y)。
钟卫铭(1979.04—),硕士,讲师,主要研究移动应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