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汤」官

2016-11-25 22:34王伟
爱你 2016年21期
关键词:潼关豆腐汤江宁

◎ 王伟

「三汤」官

◎ 王伟

康熙朝有位清官辞世时家中仅遗八两银子,连买棺材的钱都不够,靠他人资助了二十两才能成殡。百姓称这位清官为“三汤”官。“三汤”为豆腐汤、黄连汤和人参汤。豆腐汤清,黄连汤苦,人参汤既清又苦,这是对这位清官个人生活清苦、为官清廉如水的高度概括。

汤斌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十位清官之一。他为官清廉,生活清苦,每餐有一味豆腐足矣,因此人们称之为“豆腐汤”。

顺治十三年二月,顺治帝裁定汤斌等十八名“品行清端,才猷瞻裕”者官升一级,汤斌则补授陕西潼关道副使。赴任时,汤斌用官俸买了三头骡子,主仆二人各骑一头,另一头驮着两套旧被褥和一只书箱,像个赶考的穷书生。进关时,汤斌言明身份,潼关守卫见他主仆二人落魄的样子,摇头说:“哪怕是把你放到锅里煮,恐怕也煮不出点官味来。”

就是这个“煮不出官味来”的四品道员,在其“求通民情,愿闻己过”善政的招引下,流民纷纷来归。昔日的荒田成为粮仓,潼关各州县的土豪恶霸纷纷收敛自己为非作歹的行径,百姓始能安居乐业。仅三年时间,汤斌治理的潼关成了“天下第一堡垒户”,“汤青天”的称号不胫而走。

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升汤斌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出任江宁巡抚。丰腴的江宁赋税比其他地方高出许多,百姓苦不堪言。汤斌担任江宁巡抚的前一年,淮安、扬州二府遭受水灾,时余国柱为江宁巡抚,他上疏说:“水退之后,田还可以耕种,明年应当照例征收赋税。”汤斌接任后派人重新查勘,发现水并没有退,即使有水退的地方也无法耕种,他上疏奏请废掉余国柱的意见,又请求免征苏州、松江等七府康熙十三年至十七年没完成征收的银和米。

水灾导致成千上万的灾民涌进苏州城,城内秩序混乱。刚好这时康熙南巡将要到苏州,两江总督见灾民沿街搭设房屋影响交通,便下令拆除民居以拓宽御道,汤斌当即予以劝阻。康熙车驾进入苏州城,发现街道狭窄,人群拥挤,叫来汤斌问话,汤斌说:“天子是最体贴民间疾苦的,所以才要南巡。如果仅为了一时通行而扩充街道,令民众没有住处,这可不是皇上的本意啊!我领会皇上的爱民之心、体民之情,所以没拆民居。”这一番话让康熙帝听了甚是喜洋洋。

汤斌出任江宁巡抚的第二年,扬州大旱,数十万百姓流离失所。汤斌下令各县打开官仓赈灾,仍不能解危,于是他打算从国库拨出存银五万两到外地采购大米。一些官员劝阻汤斌:“要动用国库应该给皇上上书。如果私自动用,皇上怪罪下来,你承担不了。”汤斌说:“等皇上批准,灾民早就饿死了。皇上要是怪罪下来,后果全由我一人承担。”可惜这五万两银子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汤斌让买米的官员沿途散布消息,说扬州一带米价暴涨。各地的粮商见有利可图,纷纷把大米运到扬州。米一多,价格降了下来,饥荒很快得到了缓解。

清代散文学家方苞称汤斌为“清官册上的第一名”,台湾史学家高阳称他为“天下清官第一”,汤斌当此称谓无谬。(摘自《大清的角落: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碎片》电子工业出版社)

猜你喜欢
潼关豆腐汤江宁
刘江宁作品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融入职业知识的实践探索
两个字点活潼关的一副对联
山河“表里”——潼关,岂止是一个地理的“关”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江宁分院 王光勇
鱼头豆腐汤
白菜豆腐汤的爱情
潼关:优化营商环境
喝碗羊肉汤
抗战大剧《兵出潼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