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关于美国的几个重大问题的认识与判断

2016-11-25 21:01:54楚树龙章晓英
现代国际关系 2016年7期
关键词:世界

楚树龙 章晓英

对关于美国的几个重大问题的认识与判断

楚树龙 章晓英

一个时期以来,美国是否在走向衰落、美国国内近些年来是否出现“极化”现象、美国乃至整个西方的民主制度是否不再有效率以至于难以运转和工作等,成为认识和判断美国最为重大的问题。而美国是否对中国奉行“遏制”战略,也是中国国内高度关注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争议的问题。本文对这些认识和判断美国的几个重大问题进行分析,认为美国并未走向衰落,美国政治极化并未对其制度造成严重冲击,美国也并未奉行对华遏制战略。

美国 大国衰落 政治极化 中美关系

[作者介绍] 楚树龙,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国际战略与发展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国际关系、美国政治和外交、中美关系及中国外交战略和政策;章晓英,火箭军指挥学院讲师,主要研究军事战略、核战略和危机管控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70多年间,美国一直是世界上实力最强、影响最大的国家。冷战结束20多年来,美国是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在全世界推行“领导”、“主导”、甚至是“称霸”的战略,对世界几乎所有国家和全球事务都构成重大影响。美国这一突出的地位和作用,使世界各国必须重视对美国的了解与判断,并在此基础上作出适当的战略应对。

一、 美国是否在走向衰落

美国、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不时出现“美国衰败论”,就冷战结束以来的情况看,一次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和中期,一次则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在美国国内,“美国衰败论”不是学者和政府观念的主流,但也一直有些美国人认为美国在走下坡路,在衰败。*赵华、杨夏鸣:“从《外交》刊文看美国学者对美国霸权衰退的讨论”,《国际研究参考》,2015年第6期,第48~57页; [英国]马丁· 雅克:“西方的冰山考试消融瓦解”,《环球时报》,2015年10月14日,第14页。

在中国,则一直有不少研究国际问题的学者、政府官员、媒体舆论认为美国在走向衰败,甚至认为是“无可挽回的衰败”。其他一些人认为美国至少是“相对衰败”,即与美国过去相比、尤其与美国鼎盛时期相比是衰败了。*乔良:“西方能量正枯竭,希望在中国”,《环球时报》,2016年3月11日,第14版。

一些中国人提出“美国衰败论”的依据是美国经济总量占世界比重这一指标。二战结束后的40年代末、50年代初,美国经济总量占全世界的比重为47%,接近一半;上个世纪90年代末占世界的33%,而最近几年下降到25%左右。*“Share of World GDP”, Time, January 25, 2016, p.29;刘胜湘、邬超:“从霸权稳定论看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东北亚论坛》,2015年第5期,第74页。这一比较和方法有一定的道理和逻辑。但同时要看到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二战结束初期是个特定的特殊的历史时期。欧洲、日本、中国、苏联的欧洲地区等世界各地遭受到世界大战的严重破坏,很多地方甚至是一片废墟,生产当然有严重的下降;而美国由于其面临两洋的地理位置,是本土唯一没有受到战争破坏的世界大国,反而还由于战争、援助其他国家的需求带动了本国的生产。因此在这样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下,美国经济总量占比异乎寻常之高不足为奇。这是人类少有的特殊时期的特殊情况,不是世界的常态,不能把少数特定历史时期出现的特定的情形去与世界常态相比。

美国经济总量由上世纪90年代末的33%下降到最近几年的25%确实是一种常态下发生的重大变化,十几年、20年内有8%至10%的下降是个重要和重大的变化。但原因不是美国的经济总量减少了。事实上近20年美国经济年均一直有2%至3%的增长,在发达国家中仍是最快的。但同时其他国家的增长幅度超过美国,占世界经济比重在上升,如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大国和整个发展中世界,这样美国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就有较为显著的减少。这是一个重大、重要的变化。

如仅从美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来看,美国是“相对衰落”了。但问题是经济总量占比只是经济和国家综合实力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并不是唯一和全部的重要指标。在国际关系理论和各国、国际组织公认的国家力量主要要素中,除经济总量外,还包括经济质量、科学技术、军事实力、政治意识形态影响、文化软实力影响等其他主要方面。而在这些方面,美国的实力没有任何明显的下降和“衰落”。

经济不仅是数量多少,还包括结构,即经济质量。经济质量主要由科学技术所决定。在科技方面,美国领先世界的局面没有重大变化。包括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及之后延续至今的世界经济的低迷,美国经济同样出现危机,美国“次贷危机”甚至还早于整个世界的金融危机,危机之后美国经济也没有完全恢复。这一点,国际组织、美国联储、美国主流的经济学家和美国社会都承认,只是奥巴马总统和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出于政治需要把美国经济说得天花乱坠。*Peter Baker, “Pushing back against Gloom,” International New York Times, January 14, 2016, pp. A1 & 6; Susan Page, “Obama Goes out Fighting,” USA Today, January 14, 2016, pp.A1 & A5; Review and Outlook, “Make America Grow Again,”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May 2, 2016, p.A10.如果真的像奥巴马、克林顿说的美国经济好到那样的程度,美国这次大选中也就不会出现“特朗普现象”和“桑德斯现象”,克林顿的选举就会容易、确定得多。

但美国经济这些年来问题再大,美国科技仍在发展,仍走在世界前列,处于领先水平。没有出现美国在哪一重要科技领域出现严重“衰落”的现象。智能手机还是美国先做,世界其他国际和地区跟着去做,平板电脑也是如此。

美国科技的实力和领先地位源于美国人求新、求变、崇尚创新的观念、文化和体制及先进发达的教育。在世界各国、包括各大国中,美国是最崇尚创新、最求新求变、不因循守旧、不论资排辈的国家和社会,这就使美国不断出新思想、新主张、新技术、新产品。同时,美国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实力超强。在全球所有大学排名中,前100名或前几十名的大学美国一直占一半左右。这些方面近年来也没什么改变。

国家力量另一主要硬实力是军事力量,在这方面美国的实力地位几十年来都没有出现重大的变化。上个世纪90年代,当时的美国国防部长佩里说过一句让所有非美国人都感到讨厌甚至气愤的话:“美国的军事力量不但强于世界任何其他国家的军事力量,甚至强于世界其他国家所有军事实力加的总和”。*Steven Mufson, “Perry Emphasizes Pacific Stability,” The Washington Post, October 19, 1994, p.A34; James Kitfield, “Paper Tiger,” National Journal, 3/15/97, p.510.但讨厌和气愤之余,恐怕又不得不承认佩里“牛气”的话也基本是事实。美国军费开支一直是世界第一,甚至占了世界全部军费开支的一半左右,花钱多当然就可能办更多的事。世界军事力量的主要标志之一是航空母舰数量,美国现役的有10艘,世界其他国家全加在一起数量也没有10艘,而且质量与美国有很大的距离。俄罗斯也是世界的主要军事力量,但先进武器装备的数量和质量仍同美国有一定的差距。简单的道理和事实是:一个每年军费开支700亿美元的国家不可能与一个军事开支近7000亿美元的国家长期保持在一个水平。*“国际安全研究开源大数据 世界各国军费统计(2009-2014)”,《国际安全研究》,2016年第2期,第153~160页。

小布什发动伊拉克战争后,特别是美军虐待战俘、私设秘密监狱、关塔那摩基地等侵犯人权的问题,使美国长期标榜的“民主斗士”、“民主旗帜”、“自由世界领袖”、“人权卫士”的称号大打折扣,世界更多人批评美国践踏其他国家人权、所谓“美式民主”是搞虚伪的“双重标准”。但美国在世界舞台上,仍是很多国家和民众认可的民主、自由的样板,美国似乎仍然站在世界道义的至高点上,美国仍是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人们向往的地方。美国在世界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和国际政治方面的影响有些损害,但没有根本改变。

文化软实力方面,美国很多东西并不健康,但影响仍没有明显变化。美国快餐、牛仔装、好莱坞大片、音乐等仍然风靡世界;脸书、谷歌等社交网站和网络遍布世界;美国的大学仍然源源不断吸引来自世界各地很多优秀的青年人。在这些方面,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与美国相比,与美国处在同一水平上,甚至都没有出现与美国的水平拉近的发展趋势。包括崛起和上升中的中国和印度也都是如此。

因此,从世界公认的国家力量的主要方面来看,美国只是在经济总量占比一个方面有所下降,其他方面都没有明显的减弱。把公认的国家力量五六个主要方面中的一个方面一定程度的变化,说成是整个总体实力的变化,这样的方法和结论是不科学、不全面、不准确,也是不符合事实的。这样以偏概全的方法会影响对美国、对其他国家的正确认识与判断。

二、 美国是否出现“极化”现象、美式民主是否不再工作

“极化”现象是最近一些年人们在讨论美国政治所经常使用的一个词汇,意指美国政治出现了左右两极极端趋势。具体而言,“极化”指美国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两个主要现象:一是民主、共和两大政党内部极端势力得势,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两党的政治和政策倾向;二是国会两党、国会共和党人与民主党总统在政治与政策关系中的斗争、不妥协倾向,阻碍美国行政部门和国会的施政,使美国政治和政府体制难以有效运转。美国政治中确实有“极化”现象,过去有过,近些年来更为严重。但严重到什么程度?从对近年来美国政治、国会和行政部门的施政实践来看,用“极化”去理解和判断美国政治和政治制度运行有夸大之嫌,并不完全与事实相符。

首先,共和党内有“极化”倾向,但民主党内部近20多年来并不存在“极化”现象。相反,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以来,美国民主党的思想、政策倾向一直是以“中间主义”为主,即克林顿等称之为的“新民主党人”。新在哪里?就是新在不再过度强调民主党过去所强调的左的思想和政策主张。奥巴马也是位较为温和的民主党人。如果民主党内部也存在居于主要地位的“极化”现象,那么20多年中党内初选怎么能一直是产生较为温和的总统候选人?

克林顿等“新民主党人”的理论和政策基础是20世纪90年代在欧美流行一时的“第三条道路”思想。即在传统的保守和自由、右与左之间尽可能采取中间路线。整个90年代是欧美政坛“第三条道路”盛行的时代。当时的欧美执政者如英国首相布莱尔、法国总理洛斯潘、德国总理施罗德、美国总统克林顿等,都在执政中奉行“中间主义”,在坚持西方左翼政党长期的思想和政策主张的同时,对其进行较大程度的修正,接受右翼政党的一些长期政策主张。如在“大政府”与“小政府”的争议中没有放弃左翼政党的传统的“大政府”思想和政策,但也赞成削减和控制政府开支,赞成预算平衡。*[英]安东尼·吉登斯著,孙相东译: 《第三条道路及其批评》,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2年。美国政府还在克林顿后期实现财政平衡和结余,这是共和党多年来一直强烈主张但从没有做到的政策诉求。在坚持国家对公民的福利责任时,同时接受对福利的限制,主张福利改革,减少社会福利。克林顿倡导、美国会批准的1996年福利改革是几十年来美国最大的福利改革,“终止我们所熟知的福利”,任何人享受联邦福利的最长时间不得连续超过五年。*Dina Eiboghady, “A Health Care Cost Shift, “ New York Times, January 16, 2005.

奥巴马在医疗改革方面有左翼的思想,“奥巴马医改”也是他近八年来内政上最大的甚至是唯一重大的动作和成绩。但除有限的医改,奥巴马并没有在其他国内政策方面有较大的左倾主张和政策行动。

美国共和党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里根执政以来,党内思想和政策主张一直以保守主义为中心,这也就是为什么在30多年来里根、老布什、小布什三位共和党总统中,有两位被认为是保守者的原因。如整个政党不以保守主义为主要倾向,也就难以出现多数保守派党内总统候选人的情况。共和党内近几十年来的“极右”倾向还反映在30多年来,国会中共和党领导人、大牌议员、委员会主席多数是来自各方面相对落后、但较为保守的南方各州,这是美国政治和社会生活几十年来非常有趣的现象。

近年来,共和党内的极右势力还常觉得共和党保守、极右不够,要求该党更进一步倒向右翼。茶党的出现就是这一主张的体现,害得那些不够右翼的国会共和党领袖往往受到攻击,甚至不得不辞职。但以茶党为代表的共和党极右势力的党内“极化”倾向也难以成为共和党的主流路线,茶党推举和支持的候选人难以赢得党内总统初选既是证明。

一定程度的“极化”现象对美国政治和政府运行究竟有多大影响?这涉及对美国进行判断的另一重大和基本问题,即美国制度的效率是否越来越低,甚至是否低到美国式民主制度等于低效的制度,民主制度难以继续有效运行,甚至难以履行自己的责任和工作。 美国人自己有不少这样的批评、担心和指责。近几十年来美国最有影响的政治学者之一弗朗西斯·福山就是其中之一。他近年来发表的名著《政治秩序和政治衰败》,其中的重大理论创新就是认为,由于民主较为低效,是否民主不应再继续是衡量一个政府和政治制度的第一标准,而应以政府、国家能力作为第一标准,其次才是民主和法制。*Francis Fukuyama, Political Order and Political Decay,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14.此观点从个一个美国、西方的大学者、大理论家口中说出,真是世界一个奇迹。这一理论创新确实是革命性的。因为几百年来,西方政治理论絮絮叨叨说得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在任何国家,民主是最重要的,没有民主几乎就不会有其他好的一切。

较为熟悉美国、具有多年在美国生活经历的人都同意美国的效率与过去比是有些下降。但美国有些方面的低效是否等于民主就是低效、民主制度难以继续运转,对于这个问题还需要认真探讨。高效也好,低效也罢,都是比较而言,与自己的过去比,与别人比。与过去比,不少美国人认为有些方面美国的效率下降了,有些方面提升了,并不存在美国在所有主要方面效率都在下降的事实。与其他国家比,更不存在美国政府、美国制度效率必然低的事实和结论。因为所谓政府效率主要是指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本身的工作效率,二是政府所服务的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效率。在关于政府效率这两个主要方面,不存在美国的效率低于世界其他主要国家的现象和事实。

就政府工作效率而言,不少与美国政府办过事、打过交道或试图了解美国的人都能说出一些美国政府低效、甚至可笑的事实。但总的讲,任何与美国、中国、俄罗斯、日本、印度、欧洲各国政府有些工作联系、打过交道的人,读过这些国家自己人和在那些国家较为长期生活过的人所写的经历来看,都得不出美国政府总体效率低于中国、俄罗斯、欧洲主要国家的结论。日本政府在很多方面效率看起来高于美国政府,但有些方面又不如美国,如在申办签证方面。

美国由于一定程度的“极化”现象、党派斗争等,确实影响到其政府和制度运转的效率。但美国政府和制度还没有出现不能工作、不能较为正常运转的情况。政府预算和拨款尽管有各种斗争和扯皮,但多数年景正常通过,不能正常通过时往往通过临时拨款法案保证政府工作正常进行,真正走到极端预算、拨款不能通过、迫使政府关门的时候极少,而且持续的时间也都很短;国会、特别是总统倡导的一些法案受到阻碍,但每年与经济社会关系重大的法案通过不少,包括与外国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等;人事任免中,包括大法官方面有受到政治阻挠不能按时通过的情况,但绝大多数是较为及时通过的。至于美国在海外的外交和军事行动,更显示出果断、高效的特征。这一切,都不能说明美国政府、制度及民主不能工作、低效的事实。

政府效率更重要的方面还不是政府本身,而是服务于国家和社会方面,毕竟政府存在的价值和责任主要是服务于国家社会。因此,检验、判断一个政府的效率如何,最主要的方面是它所服务的国家和社会的效率如何。

中国30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使不少中国人对自己的信心大为增强,有些人甚至以为在效率方面中国最高,远远高于美国。这在一些方面是事实。因为中国有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国领导人、政府在很多决策时效率很高,不像美国那样要经过国会费时费力的不断争议和讨论。但问题是这些高效产生的决定执行落实得怎样。此外,中国在建设方面效率很高。中国在修公路、建高铁、地铁、机场、码头等设施方面,一项重大工程几年内就可以完工,而不少中国人嘲笑美国一些工程十几年来、甚至几十年内还在进行中。这在很多具体方面都可举出实例。

但总体来看,美国社会的效率是否比中国和其他主要国家低?事实上恐怕并非如此。与欧洲比,西欧的面积与美国差不多,人口5亿多,而美国人口3.2亿,欧盟每年的产出只比美国多几千万美元。与中国比,按官方的数字,中国国土面积比美国还大30万平方公里,人口则是美国的4倍还多,但现在一年下来中国经济的总量(国内生产总值)仅是美国的60%多些。*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人民日报》2016年3月1日,第10版;“Global Snapshot,” China Daily, April 28, 2016, p.G2.

什么是效率?效率就是投入和产出之比。中国用美国几乎同样的国土面积、四倍多的人口,但每年的产出仅比美国一半多一些。这怎能如一些中国人洋洋得意说得中国的效率高、美国的效率低?这些还仅是数量,如看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差距就更大。事实证明,在国家和社会效率方面,美国的效率不但远高于中国,而且在发达国家中,效率也是较高的。

三、 美国是否在“遏制”中国

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内、军队内、学术界、媒体和大批公众认为美国仍在遏制中国。《环球时报》就此问题进行过调查,结果有近一半的中国人认为美国一直在遏制中国。*参见范凌志、冠杰:“八成民众相信中美能互利共赢”,《环球时报》,2015年9月23日,第3版;

笔者等一些研究美国问题的学者长期以来对此不同意、不赞成,不认为自1971年中美关系改善以来、包括当前的美国对华战略是“遏制”中国。因为“遏制”一词在定义上和实践上都有特定的涵义,不应随意乱用。

使用任何概念和词汇,都应首先了解、理解它的本意。词义是权威的字典界定的。美国出版的《韦氏大字典》(Webster’s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给“contain”(遏制)下的定义是”to keep within limits”, ”to have within, hold,” “to restrain oneself”。*Webster’s Seve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 Springfield, MA: G.&C. Merrian Company, 1967, p.180.《现代汉语词典》是“制止;控制”。*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汉英双语现代汉语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第508页。台湾对这一词汇的翻译比大陆具体,即翻成“围堵”,围起来、堵住,不让你发展,直至最后垮台或失败。

在实践中,冷战期间美国对苏联,1971年之前对中国采用的就是“遏制战略”。美国官方在文献、言辞、公开声明讲话中是如此表态,在实践中也是如此。“遏制”中国包括不承认新中国,对华贸易禁运,孤立、封锁中国,不同中国建交和来往,不允许与中国贸易、投资和人员往来,同中国进行冷战、甚至热战。这些是“遏制”。

如果我们说1971年中美关系改善、1979年中美建立外交关系以来及至当前,美国对华战略仍是“遏制战略”,那等于说1971年、1979年以来和当前美国对华战略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对华战略是一个战略,没有改变。这符合事实吗?

任何概念、观点、看法、理论,都要受实践的检验,符合事实的就是对的,不符合事实就是错的,而不在于谁说或多少人说。

事实上,自1971年毛泽东、周恩来和尼克松、基辛格决定改善中美关系以来,特别是1978年底中国改革开放,1979年中美建交以来,美国为中国出口提供了最大的海外市场,去年中国超过加拿大而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美国是最近30多年来中国吸引外资的主要来源之一;美国的高校培养了大批中国的留学生;按中国官方的说法目前中美两国政府间有100个对话机制,两国领导人每年都有数次的会谈,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规模是双边外交中少有的;中美现在平均每天有1.5万民众来往于两国之间……如果这些仍是“遏制”,那么请持这类观点的人回答什么不是“遏制”?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明确“遏制”中国时的情况是否是现在这样?

基辛格博士的观点符合事实。他多年来一直说,自从他作为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于1971年夏天访华以来,40多年来美国共和、民主两党八任政府的对华战略是一致的,那就是“接触”中国。*基辛格博士2014年5月在纽约、2001年7月在上海与笔者谈话时表达的观点。当然,“接触”并不是对中国的恩赐,对中国来说也不都是善意,其中包括“演化”中国。同时,美国40多年来在“接触”中国时,也同时在防范、制约、限制、平衡、“再平衡”中国,这也是明显的事实。

还应该看到,美国在总体对华战略“接触”、“平衡”中国的同时,近些年来确实有加大防范、限制、制约、平衡、“再平衡”中国的一面。或者说,美国总体对华战略不是“遏制”中国,但在局部领域有“遏制”中国的现象、行动和趋势。

目前主要是在南海。近两年来,美国在南海正采取冷战期间和1971年前对苏联和中国的“遏制”战略,认为中国在南海进行“扩张”,美国必须制止和“围堵”。美国一方面直接派军舰、飞机进入中国岛礁附近的空域海域,如冷战期间对中国和苏联那样;另一方面要求、组织日本、澳大利亚等盟国一起在南海“遏制”中国,同时支持菲律宾、越南等东南亚地区国家与中国搞各种形式的对立、对抗。这一切与当年冷战时期美国对苏联、中国“遏制”时没有根本的区别。美国在南海采取“局部遏制”中国的战略建立在美国对中国的错误判断和霸权逻辑的基础之上。美国认为中国近年来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在南海岛礁填海造地和建立设施等,都充分表明中国在采取“扩张”甚至“称霸”战略,美国及其盟国等必须制止、“遏制”中国这一危险倾向。

美国的看法、认识完全是罔顾基本事实。中国是在美国的盟国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在西太平洋海空设立防空识别区几十年以后,在这些国家以防空识别区的名义干扰中国正常的活动之后,才开始设立防空识别区的。黄岩岛是菲律宾派最大的海军军舰试图骚扰中国在该岛避风的中国渔船,中国公务船才采取行动保护自己的渔民的。981钻井平台是设立在中国的西沙群岛附近约30海里、距离越南领海约130海里的地方的商业活动,对越南不构成任何侵犯和威胁。南海岛礁建设是中国在自己拥有主权、自己控制几十年的领土上进行建设,完全“合情、合理、合法”,不是在别国领土上、甚至不是在别国控制的岛礁上采取行动,不是侵略、扩张,完全是正当的防卫性行动。中国没有在叙利亚、中东等地采取什么行动,而是在国际上熟知的、中国自己几百年、几十年来一直主张的领土上采取和加强民用和军用设施的行动,是完全在自己的主权范围内的活动,没有任何扩张之意。对中国这些传统、长期的正当主权主张,直到几年前的几十年内,美国等国际社会多数成员并没有表示质疑。

其实美国真正的担忧也不是这些中国与邻国领土、领海争议本身,美国真正担忧、夸大的问题是随着中国的崛起、包括中国军事力量的崛起,特别是在中国领土、领海、领空及附近地区的力量的发展,会最终威胁美国二战后70多年来在世界、在西太平洋、包括在中国领海、领空地区称霸的自由,横行霸道、横行无阻的自由,认为这是对美国在世界和亚洲霸权、主导、领导地位致命的挑战和威胁,因此美国必须加以阻止和“遏制”。

美国继续坚持这样强权、霸权的意识和逻辑,但美国迟早必须认识到,人类进入21世纪了,二战结束70多年了,美国70多年的“主导”、“领导”、甚至称霸亚洲和世界的时代不会永远存在。中国反对任何国家的“主导”、“领导”和“霸权”,但中国无意去挑战、改变美国的“主导”、“领导”和“霸权”,中国自己有太多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如发展经济,实现现代化。问题是没有中国直接的挑战,美国“主导”、“领导”、“称霸”世界也难以持久,因为它不符合世界发展潮流和国际社会普遍的意志。奥巴马发誓“美国要再领导世界100年”,*“Remarks of President Barack Obama Graduation Ceremony West Point”, http://www.whitehouse.gov...remarks-presiden-barack-obama-graduation-ceremony-west-point-new-york/.(上网时间:2016年5月11日)那就看美国今后100年内能否做到如此,看世界潮流和国际社会是否普遍接受和赞成了。

美国在南海采取“局部遏制”中国的战略,根源于美国二战后70多年“主导”、“领导”、“称霸”亚洲和世界的战略;而美国把中国的发展和崛起当做对美国在亚洲“主导”、“领导”和“霸权”地位的挑战和威胁,必须加以应对和“遏制”。由此可见,美国在南海地区或今后在亚太其他地区采取“局部遏制”中国的战略取向不可避免。这需要中国认真准备和应对。当然,在美国没有转向全面“遏制”中国的战略,中美对“局部冲突”、“局部对抗”的最好方法是限制、管控这些冲突和对抗,等待适当的时机让两国一起解决这些冲突和对抗问题。这是中美两国和亚洲及世界的根本利益所在。美国要是真正如其所声称的那样在国际政治上也相信民主、法制、多元、相互依赖、全球化,就不应死抱着“领导”、“主导”、“写规则”等思维不放,也就没必要成天担心哪些国家会“挑战”、“威胁”它在亚洲和世界的“领导”、“主导”和“霸权”。○

(责任编辑:王文峰)

猜你喜欢
世界
多么美好的世界
中华家教(2017年2期)2017-03-01 16:32:40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足球周刊(2016年14期)2016-11-02 11:44:42
彩世界
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 11:39:47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彩世界
足球周刊(2016年11期)2016-10-09 12:39:52
彩世界
足球周刊(2016年10期)2016-10-08 11:59:17
给你一个甜蜜的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世界因创意而改变
Coco薇(2015年1期)2015-08-13 0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