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议对
(澳门大学 中文系,中国 澳门)
【暨南新书架】
中国今词学的开辟与创造
——彭玉平《王国维词学与学缘研究》书后
施议对
(澳门大学 中文系,中国 澳门)
[摘 要]1908年,王国维发表《人间词话》,倡导境界说,开辟了一个新世代。中国今词、今词学的历史从此开始,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亦从此开始。一百年来,王国维研究一直是学界所熟悉的话题。彭玉平以十年之功,撰为《王国维词学与学缘研究》一书,对于王国维其人、其学,以及一百年来对于王国维其人、其学所作探寻,追根究底,作总清算。既为过去一百年词学的开辟与创造寻找出一个个踏实的脚印,又为未来一百年词学的开辟与创造树立起一座座明确的路标,堪称新世纪的王国维。
[关键词]词学;学缘;最善之本;新旧界限;理论体系
本文所说今词、今词学,就是现在所通行的当代词、当代词学,或者现代词、现代词学。这是由王国维所开辟并以之为标志的一个新的诗歌品种及新的文学学科。这一新的品种和学科,其对立面是古代词、古代词学。自王国维而至于今,一百年来,这种新与旧的划分与确立,并不十分明晰。百年之间,学界对于王国维的研究未曾间歇。王国维既成为一个大家所熟悉的话题,又是一个很难说出新意的话题。进入21世纪,新的一百年开始,对于王国维这一话题,是接着说,还是换个角度另外说呢?这对于所有关注这一话题的学者,无疑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看看能不能就这一老话题说出点新的意思来。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创新。
作为中国21世纪第一代词学传人彭玉平,以十年之功,对于王国维其人、其学,以及一百年来对于王国维其人、其学所作探寻,追根究底,作总清算,撰为《王国维词学与学缘研究》一书,令人眼前一亮。此书以词学与学缘两条线索,将王国维以及对于王国维的研究清楚呈现。颇堪把玩。
文本的确定,立论的基础。20世纪下半叶,蜕变期词学之所以处在误区当中,就在于脱离文本。许多学术文章,只是唱高调、发高论,而没有实际内容。这种高头讲章,无根无蒂,不能解决一个半个具体的学术问题,只是为着教授、副教授的职衔,甚不足取。
彭玉平的王国维研究,着重从文本入手,包括《静庵藏书目》《词录》以及《人间词》和“人间词话”各种文本,都曾细加辨析、细加刊定。尤其是“人间词话”,则更加下足功夫,为作疏证,力图呈现一部最善之本。照理说,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就一百多则,本身并不怎么繁琐,但几经周折,在短短一百年当中,竟变得繁琐起来。为洞察王国维“最初一念之本真”,了解“初始状态”,彭玉平首先追寻“人间词话”的手稿踪迹。①彭玉平:《王国维词学与学缘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2页。他将2005年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的《王国维〈人间词〉〈人间词话〉手稿》所载《人间词话》一百二十五则作为文本考察的依据和出发点。不仅察看仿真复制的影印件,还特地前往北京国家图书馆访读手稿原件。所谓文本细读,真正读到王国维的案头。应将亲眼所见,告诉读者。王国维的这份手稿,书写于“养正书塾札记簿”上,此簿以毛边纸装订而成。长24厘米,宽16厘米。封面右上书“光绪壬寅岁”。左上大书“奇文”二字。“奇文”右下小字“人间词话”。“人间词话”右行下书“王静安”三字。“王静安”字旁有大书“国华”二字。封面所书大小不同,字体亦异。据彭玉平推测,此乃出自二人手笔。其中,“人间词话”“王静安”七字当为王国维所书,而“光绪壬寅岁”“奇文”“国华”九字则为王国维之弟王国华所书。彭玉平并推测,此本或为王国维之弟国华用以摘录“奇文”之本,但并未抄录任何文字。王国维大概拟撰述词话时,手边无其他纸簿,故随手取以撰写《人间词话》。②彭玉平:《王国维词学与学缘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225—226页。经过以上一番描述,读者不知不觉,仿佛跟随着作者来到王国维的书桌旁。彭玉平设身处境,将他亲眼所见这一文本确定为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手稿本,这是读书阅人的第一步。其次,依据《人间词话》刊布情形,彭玉平将1908年及1909年王国维于上海《国粹学报》所刊《人间词话》六十四则确定为初刊本;并将1915年初王国维发表于沈阳《盛京时报》的《人间词话》三十一则确定为重编本,这是第二步。读书阅人,既有了书,包括手稿本、初刊本和重编本,与王国维其人也逐渐靠近。
以上两个步骤,从手稿本、初刊本到重编本,名称的确定,为王国维研究一一树立标记。接着,研读文本。彭玉平的功夫亦用得其所。不仅仅是对于各则词话字面上的理解,还通过字面涂改痕迹以及条目的合并与增减,察看文本的变化。尤其是对于手稿本,彭玉平的理解与察看则更为精细。在《王国维词学与学缘研究》中,曾专辟一章,对于手稿基本情况、手稿撰述时间、手稿流传与保存以及手稿本的标序和圈识等一系列问题逐一加以考订,以弄清其本来面目。
经过确定与研读,奠定坚实文献基础,彭玉平随即着手最善之本的构建。这是王国维《人间词话》文本经典化之一的重大工序。用彭玉平的话讲,就是最善之本的呈献。十年之间,处于新世纪词学的开拓期,彭玉平探本溯源、综合百家,既撰为《人间词话疏证》一书,又在这基础上,据以探寻其源与流的发展、演变,撰为《王国维词学与学缘研究》一书。两项重大工程,两部最善之本,为新世纪词学之由开拓期步入创造期奠定基石。
就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刊布及流传看,一百年间所出现的文本无数,但传世之作可能只有两部。一部是1960年出版的通行本,一部是2011年出版的疏证本。通行本由徐调孚、周振甫注,王幼安校订;疏证本,为彭玉平独家编纂。通行本辑录词话一百四十二则,包括人间词话、人间词话删稿、人间词话附录三个部分。人间词话部分,辑录王国维刊发于《国粹学报》之词话六十四则。删稿及附录,为编纂者据王国维相关著述所添加。这是以初刊本为底本的一个文本,出版后被认定为通行本。彭玉平的疏证,以手稿本为底本。计上中下三卷,辑录词话一百二十五则。上卷起第一则,迄第三十则;中卷起第三十一,迄第八十一则;下卷起第八十二则,迄第一百二十五则。其顺序及文字一依手稿原貌,简称疏证本。两相比较,通行本和疏证本,或者在于呈现结果,或者在于揭示过程,各有所本,各有效用。通行本的刊行,为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经典化树立典型。半个世纪以来,凡所述作,大多不出其规范。这应是过去一百年所出现无数文本中的一个最善之本。疏证本的刊行,为王国维境界说的酝酿、阐发及补证划分时期,以探讨王国维词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③彭玉平:《王国维词学与学缘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83—84页。这是另一种经典化的表述。
大致而言,通行本和疏证本,于今词、今词学的发展史上,各自均占居重要位置。两部著作,两个文本,前者通行半个世纪,至今仍然通行;后者于新世纪出现,为新世纪王国维研究的第一部最善之本,承先启后,相信一切才刚刚开始。
彭玉平有关王国维研究的两项重大工程,两部最善之本,一部承接一部,相辅相成,逐次将阅读与研习的层面提升。如果说他对于王国维《人间词话》所作疏证,是一种奠定地基的工程,那么,他对于王国维词学与学缘的研究,就是在疏证这一地基之上所构建的巨大建筑群体。这是对于王国维词学思想发展史、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史以及王国维词学理论体系的重大构建。十年磨一剑,两项工程,眼下皆已完成。面对这一巨大的建筑群体,究竟能够获得怎样的启示呢?就彭玉平这一巨大建筑群体两大主题建筑词学与学缘的构成看,其中一种启示,就是对于史观、史识的把握与验证。史观与史识,体现在对于一种事物源和流的追寻与判断。例如,诗词同源,这是一种史观的表述;而诗词分流,究竟怎么个判断,就看有没有史的见识。同样,对于王国维的境界和境界说,也有个源与流的追寻与判断问题。在这一点上,我以为,彭玉平的把握与验证,甚是值得留意。
彭玉平《王国维词学与学缘研究》第一编“文学观念论”立有专门章节,论述王国维的文艺思想。彭玉平首先提出:“王国维究竟是出于怎样的原因开始撰写《人间词话》?其文艺思想的形成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而后,自己作答。谓“毫无疑问,应该与他多年填词、论词经历以及沉潜中西哲学、美学等的经历有关”。为着证实这一推测,彭玉平从王国维自1903年至1907年五年间有关论述中西哲学、美学、教育学等方面的著述中寻找事证,一一加以落实。例如,关于《人间词话》的撰写,彭玉平曾有这么一段描述:
就词学背景而言,在1908年之前,王国维已有数年的读词、填词、论词经历。王国维代笔的《人间词甲稿序》曾云:“比年以来,君颇以词自娱。余虽不能词,然喜读词。每夜漏始下,一灯荧然,玩古人之作,未尝不与君共。君成一阕,易一字,未尝不以讯余。既而睽离,苟有所作,未尝不邮以示余也。”读词、填词实际上成为一段时间王国维深感愉快的生活内容。“以词自娱”,可以见出词与王国维天性天赋的契合之深。《人间词乙稿序》在论述了有关意境的理论及梳理了词史发展后也说:“余与静安,均夙持此论。”这些虽然都是借用同学友人樊志厚的口吻,但至少可以说明王国维在1907年之时,词学观念其实已经初具格局了。
以读词、填词、论词经历,印证词学观念的形成,虽非亲口所言,却有出处,能为见证。但是,彭玉平并不停留于此。除了从手稿的编排及涂抹寻找其蛛丝马迹,还从其他著作考察其内在理路。①彭玉平:《王国维词学与学缘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45—47页。
记住,这里所说的1903年、1907年以及1908年三个年份,究竟说明什么问题呢?彭玉平指出:“1903—1907年这五年是考量王国维学术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其中美学、文学、词学观念尤其值得关注。”②彭玉平:《王国维词学与学缘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47页。另外,他还指出:“王国维具体撰述《人间词话》的时间并无明确的记载,但1908年堪称是王国维一生中的‘词学之年’。”③彭玉平:《王国维词学与学缘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443页。可见,三个年份是重要的时间标志。说明:自1903年至1907年,这是王国维词学观念酝酿、准备阶段;而1908年,则为王国维词学观念形成的年份。三个年份的提示,意义重大,尤其是1908年的提示,更富历史意义。1908年这一年,就王国维自身而言,这是他的“词学之年”,而就中国词史、词学发展史而言,这一年,王国维《人间词话》首次公开刊布。这是古与今,也就是旧与新的一个重要分界线,也是中国今词、今词学产生的标志。
新旧界限的划分,看起来好像很平常,不过分期分类而已。实际上,这是对于中国词史、词学发展史的一种砍伐与开辟。这种砍伐与开辟,陆机《文赋》称之为“操斧伐柯”。王国维的这一砍伐与开辟,关键在于1908年的确立。1908年,板斧一挥,才有旧与新、古与今的区别与划分。作为20世纪的大学问家王国维,他标榜“词以境界为最上”,既是一种分类,又是分期,已为旧与新、古与今的区别与划分树立典型;生当21世纪的后来者,彭玉平认同王国维的这一砍伐与开辟,并且通过严格的把握与验证,将1908年确立为固定坐标,令其典型更加光彩夺目。
最近,在一个电视节目中,彭玉平说,王国维这部《人间词话》,相当于词坛的一部革命宣言。作为大清皇室的一名遗老,他革的是什么命呢?在电视节目中,指针砭时弊以及责任感和使命感。①据浙江卫视纪录片《南宋》第三集(诗词流域2015年12月21日晚上十点),在线蓝莓视频,http:∥v.zjstv.com/c/201512/22528.html。如联系当时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及词学背景,应可获知,这是革旧图新的宣言。当其时,在王国维自身,在整个词坛,都充满着旧与新的矛盾与冲突。王国维的革命宣言,就是为革晚清词坛复古守旧的命,图世纪词坛内容意境的新。所谓革旧图新,以回天意,这是20世纪第二代词学传人共同的历史使命。作为世纪词学第二代传人的领军人物王国维,善于观其会通,窥其奥窔(借用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序》语),对于源与流、新与旧之微旨有着深刻的认识,其登高一呼,号召天下,尽管未见及时效应,却为世纪词学树立一面旗帜。对于王国维的识见,彭玉平表示颇极赞赏。②彭玉平:《王国维词学与学缘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36页。所以,在考察自1903年至1907年王国维五年学术活动之后,彭玉平曾说:“那个在晚年以一袭长衫马褂、带着瓜皮小帽的形象而定格在学术史上的王国维,在其青春的时光,倒真有一番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激情人生的。”③彭玉平:《王国维词学与学缘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88页。这是体现在王国维身上的一种对立统一体,也是王国维其人、其学的友情写真。静庵公有知,当会心一笑。
以上说新旧界限的划分,着重体现王国维的史观、史识及其对中国词史、词学史,乃至整体学术发展史的一种开辟之功。以下说理论体系的创造问题。所谓开辟与创造,两个方面,合而观之,方才真正了解王国维。但是,体现出体系的理论,究竟是个什么物事,却颇难断定。因而,对其所谓创造,相信也就更加难于把握。彭玉平《王国维词学与学缘研究》第二编以“词学本原论”立项,着重于境界以及境界说的理解与运用,探寻王国维的理论体系及其创造过程,颇能得其要领。
在《王国维词学与学缘研究》第二编第五章“境界论”的其中一节“境界说与《人间词话》之语境”,彭玉平对王国维的理论创造,首先有个整体描述。其曰:
《人间词话》的理论价值主要表现在其“境界”说,同时以“境界”为核心,王国维构建了一个境界说的范畴体系: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造境与写境、隔与不隔、大境与小境、常人之境界与诗人之境界等等。王国维以境界说及其范畴体系梳理词史,裁断词人词作优劣,所以全书的体系性颇强。④彭玉平:《王国维词学与学缘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305页。
这段话为展示结果,指出王国维的理论创造是“境界”说的创立;直截了当地,回答了王国维的词学理论究竟是个什么物事这一问题。至于其理论体系,即以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造境与写境、隔与不隔、大境与小境、常人之境界与诗人之境界等一个范畴体系加以概括。说明理论及其体系,接着,说明理论的运用,诸如梳理词史,裁断词人词作优劣,等等。这是彭玉平对于王国维理论创造的总体把握。
经过以上一番描述,结果呈现,获知何谓王国维的理论及理论体系。但此时,回过头来,彭玉平仍然将自己的思路集中到王国维理论创造的过程中来。其曰:
“境界”是王国维文学理论的核心观念,但这一理论是迟至1908年才最终成型。一种理论的形成往往有一个初萌、发展的过程,忽略了这个过程,要探究其理论的内涵,便不免会有所流失。①彭玉平:《王国维词学与学缘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301页。
把握理论创造的过程,有助于探究作为王国维理论核心观念“境界”的内涵。忽略过程,可能流失内涵。故此,彭玉平经由三个步骤,一步一步探究其内涵。
第一步,从王国维早期著译中有关“境界”一词的使用及其内涵的变化,明其自身的理论渊源和语境嬗变。
彭玉平说,王国维早年著述或译文,曾多次使用过“境界”一词,但并无严格的内涵限定。他对于“境界”一词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一个从地理学的概念到普通的知识范畴,从“审美之境界”到“诗之境界”的变化过程。具体点说就是,先将境界理解为地理学的境之界,再将境界理解为知识上的领域,或者范围,又或再将境界理解为人生的阶段、等级及状态。如此往复推演,直至1907年,王国维对“境界”一词的使用便十分“接近”次年所提出的境界说。这里所说“接近”,就是“潜入”的意思。即谓此时,王国维对于“境界”在诗学范围的使用,已有所认知。彭玉平指出,这一点可从次年《人间词话》在诗学范围对“境界”说的彰显,得以印证。这就是说,随着1908年的临近,王国维对境界说的艺术感觉显然越来越强烈了。②彭玉平:《王国维词学与学缘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301—305页。
第二步,从王国维散存词话有关论述境界说条目的观点整合及其对传统诗学的吸取,把握境界说的内涵及理路。
彭玉平说:“一种理论,理论家本身的语境才是最重要的,其他外缘的考察至多只是具备辅助的意义而已。”③彭玉平:《王国维词学与学缘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306页。本身的语境,就王国维而言,似当包括两个方面的条目创造。一为《人间词话》中有关论述境界说的条目创造,另一为对于传统诗学采取否定,或者否定中有肯定的姿态所进行的条目创造。两个方面,一个是词学的语境,一个是诗学的语境。由此二境,可望探知其本原。例如: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这是初刊本的第一则,王国维对于境界的标榜。彭玉平既据以提炼出三点要义,又将其置于四组十则论词条目的语境中加以综合考察,从而对其内涵作一概括性的说明。谓:
约而言之,所谓境界,是指词人在拥有真率朴素、超越利害之心的基础上,通过寄兴的方式,用自然明晰的语言,表达出外物的真切神韵和作者的深沉感慨,从而体现出广阔的感发空间和深长的艺术韵味。格调是其精神底蕴,名句是其表现形式。自然、真切、深沉、韵味则堪称是境界说的“四要素”。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境界说其实是以“无我之境”为终极目标的。④彭玉平:《王国维词学与学缘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307—312页。
这是就词学语境对境界一词的内涵所进行的探寻。既有点的深入,又有面的展现。相信较为契合原旨。
又如:初刊本的第九则。说沧浪的兴趣和阮亭的神韵并以之与自己所拈出境界二字相比较;而后,点明自己所说境界的高明之处。对此,彭玉平指出,王国维曾以“否定”的姿态于词话中提及上述二说。因为在王国维看来,沧浪和阮亭二说所探讨的所谓兴趣和神韵都不过是诗歌艺术形诸表面技艺的东西,而境界则因为有格调作为底蕴,又重视观物而得其神韵、抒情而感慨深沉,从而形成作品中比较广阔的感发空间和艺术韵味。所以,王国维才将境界视作“本”,而将兴趣、神韵视为“面目”。但是,王国维对于二说的“否定”,实际并非排斥,因为他是在对严羽的“兴趣”说、王士禛的“神韵”说经过认真研究之后提出“境界”说的。①彭玉平:《王国维词学与学缘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312—313页。彭玉平于“否定”中看到肯定,于相异处发现其相互间的联系。故而得出结论:王国维对于传统诗学,于“否定”中乃有所吸取。
这是对于诗学语境的体验。说明:境界一词的内涵,除了词学,还包含诗学。这是第二步,说明“严羽兴趣说、王士祯神韵说,就其审美的基本内涵而言,王国维是积极吸取并努力融汇到自己的境界之中的”。这也就是说,王国维虽创立新说,却颇有以新说涵括传统诗说的意图。②彭玉平:《王国维词学与学缘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315页。
第三步,通过对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造境与写境、隔与不隔、大境与小境、常人之境界与诗人之境界的考察,把握王国维理论创造的范畴系统。
彭玉平曾用王国维于《欧罗巴通史序》中的一句话,说明王国维对学科体系的自觉追求。这句话称:“凡学问之事,其可称科学以上者,必不可无系统。系统者何?立一系以分类而已。”彭玉平以为,王国维的这一追求,在《人间词话》中,即表现为境界说的范畴体系及批评实践。③彭玉平:《王国维词学与学缘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306页。
依据以上这一思路,彭玉平于《王国维词学与学缘研究》第二编的第六、第七、第八三章,对于由境界所贯通的范畴体系作精密的考察。彭玉平以为,王国维以境界立说,其理论内涵可以三境之说加以贯通。因从三境开始,对于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情感取向与情感类型以及隔与不隔之说的结构形态逐一加以阐释,并且将其贯穿一起,令其构成一个具严密逻辑联系的理论系统。
对于王国维的理论创造及其体系,彭玉平通过以上所说三个步骤,体验、认证,每一步皆经过周密考察,有理有据,有迹可循。而三步连在一起,则显得脉络清晰,条例分明。一步一楼阁,一步一亭台。一步一步,跟随着作者进入王国维艺术的大观园。
20世纪词学,一百年间,生、住、异、灭,经历了开拓期、创造期及蜕变期,到1995年,新旧世纪之交,五代传人的历史使命已经结束。1995年之后,进入新的开拓期。新世纪新的一代传人,已登上词坛。
过去的一百年,词学的五代传人,各自占据一定的历史地位。1908年,王国维发表《人间词话》,倡导境界说,开辟了一个新世代。中国今词、今词学的历史从此开始,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亦从此开始。王国维之前,20世纪第一代传人,清季五大词人,代表着旧词、旧词学亦即古词、古词学的终结;王国维为20世纪词学的第二代传人,属于过渡的一代。乃由旧到新的过渡,亦由古到今的过渡。电视节目称,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薄薄的一本小册子,勾勾画画,涂涂抹抹,却标志着中国词学走上了新的高峰。④据浙江卫视纪录片《南宋》第三集(诗词流域2015年12月21日晚上十点),在线蓝莓视频,http:∥v.zjstv.com/c/201512/22528.html。说得准确一点,应当是为创造期四大词人夏承焘、唐圭璋、龙榆生、詹安泰的出现做好准备,为词学创造期之创造一代辉煌奠定基石。王国维对于世纪词学的的开辟与创造,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王国维之后,一百年来,有关《人间词话》和境界说的讨论,一个时期比一个时期更趋热烈,参与讨论的人士亦不限于词界。相关论文及专著,数以百千计。但辗转至今,似乎并未见讨论出怎么个结果来。有关种种,似可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加以概括。而今,彭玉平以《王国维词学与学缘研究》一书说二事,词学与学缘,既为过去一百年词学的开辟与创造寻找出一个个踏实的脚印来,又为未来一百年词学的开辟与创造树立起一座座明确的路标,颇有一以当百、一以当千的气派。就中国今词、今词学的发展、演变看,彭玉平的解读,不仅仅是王国维功臣,亦为新世纪词学发展的标志,同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0世纪词学,各个时期、各个阶段,五代传人各有其开拓之功。相比之下,创造期的词学最堪称道,由创造期进入蜕变期,则有许多失误。我曾称之为误区中的词学。而误区中的词学之所以误者,其中一项就是对于王国维境界说理解的失误。上世纪30年代,胡适、胡云翼将王国维的境界说推演为风格论,进入蜕变期,于批判继承阶段,以风格论词,进一步被简单化,变成以豪放、婉约“二分法”论词。之后,经历“文化大革命”,进入再评价阶段,换汤不换药,仍然以风格论词。直至反思探索阶段,风格论不再风行天下,词界始回归王国维,再造境界说。不过,我对于这个时候的词学,仍然并不看好;并曾为文,表示寄希望于新世纪的新一代。这就是1955年以后出生的新一代词学传人。彭玉平属于这一代。新世纪的词学,自1995年起,处于新的开拓期,究竟什么时候才进入自己的创造期呢?对于这一问题,可以肯定地回答:新世纪词学发展至彭玉平,方才由新的开拓期进入新的创造期。
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后记曾说:
黑格尔和马克思都说过,巨大的历史事变和人物,经常两度出现。令后人惊叹不已的是,历史竟可以有如此之多的相似处。有的相似处只是外在形式,有的则是因为同一或类似的本质规律在起作用的原故。①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72页。
这段话说历史,如用来说明王国维与彭玉平的因缘,亦实在恰当不过。一百年前,王国维有《静庵藏书目》,记录其藏书、读书的情景;一百年后,彭玉平带着读者到清华园参观王国维的书房,看王国维当年看过的书,追寻当年王国维所结交的朋友。如果时光倒流,回到一百年前,那此时尽管仍处于旧词学的时段,仍然是以朱祖谋为首的清季五大词人的时代,但王国维的出现,朱祖谋所代表的时代迅速给画上句号,随之而来的是世纪词学的新时代,这就是王国维的时代。
一百年后的今天,词界两个朱祖谋,一个在线、在云端,一个不在线、不在云端,目前已依稀可见。而词界的王国维,同样已出现眼前。
彭玉平的《王国维词学与学缘研究》,一个建筑群体,两大主题建筑,两大言传系统,洋洋九十万言。十分沉重。但其成竹在胸,侃侃而谈,却颇能令读者体会到读书的怡悦。我的这篇小文,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希望能引起进一步探讨的兴趣。乙未冬至后六日于濠上之赤豹书屋
[责任编辑 闫月珍 责任校对 池雷鸣]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0-5072(2016)04-0122-07
[收稿日期]2015-03-08
[作者简介]施议对(1940—),男,台湾彰化人,澳门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词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