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珏 马建光
“全球治理与中国对外战略”
——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2016年年会综述
蔡 珏 马建光*
2016年11月5~6日,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和国防科技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联合举办“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2016届年会”暨“全球治理与中国对外战略”研讨会,与会的160多名专家、学者围绕“战略疆域与国家安全”、“‘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对外战略”、“地缘政治与区域国别研究”、“世界新秩序构建与中国外交”等专题进行深入研讨,提出了不少值得思考的观点和意见。
(一)战略疆域与国家安全。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新的国家安全需求,战略空间拓展到网络、太空、气候与涉外交往等领域,并对智库建设提出新的挑战。国防科技大学智库首席专家刘戟锋教授认为,技术创新难以承载国家利益的拓展,塑造良好的安全环境需要积极应对新战略疆域的安全挑战。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黄昭宇研究员认为,战略疆域的拓展预示安全范畴的扩大,使国家利益得以延伸,需要界定新的安全标准与安全边界,以防安全泛化并应对相关挑战。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陈志敏教授认为,应当重新思考国家安全的路径问题,在满足安全需求、强调防御能力的建设同时,也应避免安全过度。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所长杨恕教授提出涉外安全的范畴,认为国际关系的学理争辩不应成为国家发展的障碍。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阮建平教授系统分析了“成本强加战略”的历史沿革、特点及局限性,提出中国应对策略的思考。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温勇教授梳理了邓小平对当代中国智库发展的推动作用,认为院校智库建设应实现“小体制,大网络”格局。国防科学技术大学高科技培训学院李自力研究员阐述了国防科技大学智库建设的五大理念:问题导向、理论先行、科技先驱、战略引领、人才为本。吉林大学刘雪莲教授认为,对于安全问题应注重内外互动,安全战略应关注层次性,安全研究应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国防科技大学徐能武教授提出维护中国太空安全的动态制衡战略,主张运用强制性权力手段进行非对称性和平反制,运用结构性权力手段多边联合遏制霸权企图,运用制度性权力手段维护太空安全,运用生产性权力手段推动太空安全持续化进化。天津外国语大学李强副教授认为,中美气候合作是落实巴黎协定、凝结全球协作的压舱石,应成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部分。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倪红燕副教授结合学校智库建设的实际经验,提出了海军院校智库建设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广州大学沈本秋副教授认为,大数据技术能够优化对外决策过程,但自身有局限性。国防科技大学刘杨钺副教授认为新战略空间的特点和复杂性挑战了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适用性,尝试性地构建了国际体系、社会过程与新战略空间安全互动的理论框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彭霄讲师梳理了网络空间的特点及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国防科技大学杜雁芸讲师分析了美国网络霸权的实现路径,认为美国网络霸权的扩张摆脱不了其内在矛盾的制约。华中师范大学汪滨讲师分析了朝鲜半岛问题、南海问题、琉球归属问题以及台海问题的互动作用及对中国安全的影响。
(二)“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对外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对中国对外战略的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保护海外利益问题日益凸显。复旦大学倪世雄教授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处理周边外交的重要方向。“一带一路”建设“要不要”的问题已经解决,现在需要解决“难不难”和“能不能”的问题。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赵可金副教授认为,现在“一带一路”从呼吁阶段走向实施阶段,学界关注的重点也应从应然研究转向实然和实证研究,解决好“一带一路”的理论失落问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王志民教授认为,“丝路新秩序”为全球治理制定了新的范本,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朝公平合理方向发展。外交学院杨闯教授认为,应当正确认识“一带一路”的负面评价,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两个大局并处。中国人民大学蒲俜教授认为,“一带一路”存在分置化的趋势,需要解决与现有国际机制对接的问题;只有共同发展、共同安全、共同富裕,才有可能实现东方式的文艺复兴。中南大学罗会钧教授分析了中俄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合作的共同利益、合作动力以及风险前景。苏州大学钮菊生教授介绍了在新疆伊犁州的田野调查,指出新疆发展“一带一路”的优势、问题及其建议。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岳西宽教授介绍了在喀什的田野调查,强调了“一带一路”智库的落地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李兴教授认为,“一带一路”战略应该内外有别,寻求中国与沿线国家利益的共同性、相近性、相关性,慎重分析热点、难点和重点。长春师范大学张斌教授提出了“一带一路”风险防范的建议。首都体育学院班秀萍教授认为,体育外交是“一带一路”建设中民心相通、人文交流的重要部分。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穆占劳副教授认为,“一带一路”应该分开定义;现行战线过长,应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东北师范大学王媛副教授认为,美国提出的“湄公河倡议”在风险防范方面可为“一带一路”提供借鉴。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吴承富讲师分析了当前巴基斯坦国内面临的党派、军队等政治问题,及其对“一带一路”可能产生的影响。
(三)地缘政治与区域国别研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带动中国增加对周边国家的介入,使中国面临的地缘政治环境更加复杂,区域国别研究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这一研究涉及美国大选、朝核问题、中俄关系、日本新安保法、澳大利亚外交、东北亚安全体制、东亚地缘政治格局、亚太区域合作、全球气候治理、中等强国公共外交和中国国际关系思想等诸多议题。吉林大学黄凤志教授认为,因为朝核问题的不断弱化,东北亚安全困境不断深化,朝鲜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不大,但拥有核武器的危险在于核扩散;要治理核危机,以暴制暴行不通,单靠制裁更是难以解决问题,应该创新六方会谈机制,在和平的条件下解决朝核问题。中国传媒大学杨勉教授认为,东北亚地区的主要矛盾是朝韩矛盾、朝美矛盾,主题发生了变化但实质没有变化;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与中国维持东北亚和平的愿望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朝鲜不可能契合,美国也不会放弃。黑龙江大学王金辉老师呼吁关注来自日本的威胁,特别是日本新安保法对中日关系的深刻影响包括政治互信降低、加强日美同盟对中国的遏制,这些增加了爆发冲突的可能性,并助长日本努力成为正常国家的野心。中央党校左凤荣教授则聚焦区域合作平台的发展,主张应把握中俄战略对接,普京提出“大欧亚计划”是想掌握跨欧亚政治经济事务的主动权,该计划已经纳入两国外交磋商中;中美处在军事、政治对抗中,因此应让中俄密切联系在一起,中俄的“政热经冷”要有合理的限度,不能让政治上的热度失去经济上的支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熊李力教授认为,大国需要一个区域合作的平台,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外交环境比俄罗斯稍好,而俄缺乏可以依托的区域合作平台以及社会化的外交路径,这也是其面临更多危机的部分根源。杨恕教授则认为,中俄关系已到最好阶段,难以再有升级;中俄在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目标差异很大,在某些领域存在明显的竞争,因此中俄合作的前景不宜被过分夸大。哈尔滨师范大学徐德荣教授聚焦社会热点问题,从美国社会深层矛盾激化、美国媒体政治陷入困境、特朗普本人竞选策略等方面深度研究了特朗普现象、美国政治发展趋势以及对华影响。湘潭大学许善品老师认为,澳大利亚的外交影响正在下降,其重点定位于亚太国家间关系值得重视;澳现在更加倾向于“独立外交”,即独立于美国之外,对此进行研究有利于中国搞好“海上丝绸之路”的外部环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胡文涛教授以加拿大为例,提出技术的发展为多媒体多样性参与外交创造了条件,中国应该更加注意通过媒体塑造国家理念。黑龙江大学杨勇教授认为,中国是天然大国,但不会成为超级大国,中国不存在这样的地缘优势,而东亚地区是中国安身立命的家园,要重点加以关注。
(四)世界新秩序构建与中国外交。中国在融入全球化以来,从局外人到参与者、从反对者到维护者,对外战略一直在走创新理论、创新制度之路,旨在打开周边外交局面。中国外交以合作共赢为核心,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为实现中国梦,努力树立国际新型信息安全观、利益观、核心价值标准。全球治理作为国际关系的新主角,理应有中国的参与。作为新兴大国的中国,有能力也有义务参与治理,应对国际安全困境,制定世界新秩序。中国人民大学陈岳教授认为,“秩序”主要涵盖的内容是,在力量对比基础上形成的国际结构、权利分配体系及其之上的一系列规则;现有的国际秩序是在西方国家主导下建立起来的,这个秩序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必然会发展变化,虽然现在未出现根本性变化,但新的秩序迟早将会到来。他提出,建立新秩序应该要考虑到这个秩序建立以后是否会得到大多数国家的认同,以及它的合法性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世界新秩序的构建是否要有共同的价值观念机制,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武汉大学戴德铮教授指出,中国提出建立国际社会新秩序的问题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在邓小平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主张建立国际新秩序,至今只做过适当调整,推动了世界秩序朝公正合理方向发展。华中师范大学胡宗山教授提出,要优化国际新秩序,但现有的国际秩序是西方国家主导下建立的,在这个秩序当中,中国可以说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且现行秩序中大多数规则都对中国有利。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刘胜湘教授质疑,中国在面对一个动荡的社会时,是否已经做好构建新秩序的准备;我们目前提出构建新秩序,是否做好准备?在构建秩序之前,有没有分析出对于中国哪些规则有利、哪些不利?有利的规则是否需要保留,不利的是否都要打破?如果有利的规则较多,是否有必要提出构建新秩序?我们准备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新秩序也还尚不明确。中国政法大学蔡拓教授认为,还要考虑到新旧秩序的规则是否合理,现行秩序的规则现在可以评判,但新秩序的规则还需要探讨;任何一个秩序的规则是否合理,都需要对这个秩序的功能执行情况、功效情况做出一系列的科学判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梁凯音教授探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世界新秩序的构建是否要有共同的价值观念机制问题;提出中国目前还没接受大多数国家提出的普遍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或国际秩序,别的国家不一定信服和接受。中国人民大学李宝俊教授认为,人类共同体的建设需要有相同的价值体制,中国在建立新秩序过程中应该有更大的责任担当;构建世界新秩序不应是对现有秩序的颠覆,而是在集成现有秩序的基础上对旧秩序的不合理之处进行改革与完善。他还介绍了当前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合作的状况,重点介绍了该合作的主要机制平台、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中山大学张宇权老师讨论了全球化“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外交问题,提出关于菲律宾政府对华政策调整的新认识,认为菲律宾的政策调整背景是当前菲律宾国内面临种种矛盾,其目的是为了能够迅速发展经济,这一调整对未来南海局势和亚太格局都将会有重大影响,总体上对中国有利。华东师范大学叶淑兰副教授提出,在全球化“一带一路”背景下,原有的主权边界意识应向心理疆界认识转变,并介绍了心理疆域的建设。燕山大学沈德昌副教授针对当前中国面临的复杂安全局势以及“伙伴外交”的局限性,提出中国应积极筹划构建议题联盟,其中以国家利益为导向,围绕不同的议题以多重国家身份与不同类型的国家进行磋商,寻求利益交汇,在这个基础上开展各种各样的务实合作。
国防科技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马建光教授总结认为,此次年会既是一场前沿学术理论碰撞、交流的思想盛宴,也是与会专家进行专业切磋的学术殿堂,既是对党和国家关注的重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开展深入研究的大平台,也是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国际政治学的新起点,对推进全国国际政治和相关学科的教学、研究工作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责任编辑:新南)
* 蔡珏,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马建光,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