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市委书记陈笑波:聚焦问题 靶向发力统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编者按
为贯彻落实《中共海南省委关于以创新为引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本刊专门开辟了“市县委书记谈供给侧改革”栏目,介绍推广各市县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为打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场硬仗,推动海南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营造良好氛围。本期刊发文昌、东方和临高的三位市县委书记的思考成果,供大家参考。
中央提出的以“三去一降一补”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提高供给质量,使供给能力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在贯彻落实中央、省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部署中,文昌市聚焦经济发展存在的一产大而不强,二产弱且不大,三产粗而不精,房地产“一业独大”的突出问题,坚持以中央“十个更加注重”为标尺,以省委六届十次全会提出的“知己知彼、靶向发力”为遵循,突出增强经济持续增长新动能这个重点,从“去库存、办加工、拓市场、活农村、优环境”五点关键处着力,进而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应。
据测算,2015年底文昌市商品住宅库存消化期为77个月,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是全省实施“两个暂停”的市县之一。在严格落实“两个暂停”政策下,文昌通过鼓励企业优化房地产市场结构、加强商品房促销活动等措施,房地产去库存速度明显提高,2016年上半年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同比增长225%,销售金额同比增长233%,去化周期降到约25个月。
文昌的固定资产投资中约有三分之二是房地产投资。为克服“去库存”成为“去投资”的问题,文昌在引进优质投资上持续发力,进一步做大做强投资底盘,发挥好稳增长的“压舱石”作用。一是积极推动房地产业转型升级。文昌采取以“消化存量、优化增量”的工作原则,积极引导房地产业向高端住宅、经营性商业地产转型升级。二是提高优质投资。中央提出“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出发点是要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益,提高项目投资有效性。今年,文昌获得国家1亿元专项建设基金的奖励,分别用于支持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文昌学校和清澜水厂引水工程两个项目建设,发挥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带动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资顺应新旧动能转换趋势,把投资方向及时调整到改善民生和补齐“短板”上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发展产业项目,2015年至今,文昌重点引进了妈祖文化旅游园、铜鼓岭鲁能圣保罗体育城和文昌国家北斗产业化应用示范基地等文化教育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共20个,计划投资总额359亿元。三是强化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总抓手的作用。树立“盘活存量、扩大增量”的理念,实施市领导联系项目责任制,对重点项目建设难题进行把脉会诊、对症下药。今年上半年,文昌的省市重点项目建设投资进度分别为57.3%和73.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了11.5%,全省排名第五,GDP同比增长7.5%,经济发展好于预期。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昌人民凭借“海南椰子半文昌”的资源优势,发展形成了享誉海内外的以椰子系列产品为主的农产品加工
业,目前以春光、勤富为代表的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6家,可以说农副食品加工业已成为文昌工业发展的主力军。但是从三次产业结构上看,文昌二产仅占24%,还是产业上的明显短板。究其原因,文昌大多数加工企业虽然产品多样、工业先进,但是小而分散,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都不突出,特别是扩产能受到了用地问题的严重制约。因此文昌提出了分别在龙楼、东路、东郊三个镇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的“一园三地”加工园区的工业发展思路,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帮助企业做大做强。目前,东路镇约亭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基地已完成一期项目705亩的征地,正在建设基础设施,已有17家企业申请入园;龙楼食品加工基地基本建成,春光等一批企业已进驻,年内实现投产;东郊椰子加工基地的立项、规划报建工作正在进行,要在年内完成前期工作。“一园三地”建设带动加工业较快发展,2016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9.12%,拉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7.4个百分点。
近年来,旅游市场持续火爆,成为活跃市场、激活消费的重要生力军。但文昌的旅游产品单一、配套不足,旅游产品供给跟不上消费升级的需求,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也跟不上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形势。文昌围绕建设“航天文昌、魅力侨乡”特色旅游目的地,借助迎接“长征七号”火箭首发的东风,结合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工作,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加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充分挖掘旅游消费潜力,增加特色旅游消费资源的有效供给。一是提升区域共享发展能力。积极融入“海澄文”一体化综合经济圈,依托木兰湾片区、“两桥一路”等重大基础设施辐射带动和沿海岸优质资源,放大“同城效应”,促进优势资源与公共服务设施资源与海口、澄迈等周边市县共享发展。二是以保障火箭首发为契机,提升文昌城市承载能力和接待服务水平。文昌建设了18个保障火箭首发的基础设施配套项目,涵盖应急指挥、公共交通、游客集散、火箭发射观景点等,全面提升服务保障能力。大力完善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基础设施,全市年游客接待能力提升到646万人次。三是丰富特色旅游产品的供给。“点、线、面”全面推进全域旅游建设,打造全景、全业、全时、全民的县域大景区。以航天发射中心为中心,策划了2条团队旅游线路和6条自驾车旅游线路,推进2个4A级、6个3A级旅游景区和2个五椰、5个四椰级乡村旅游点建设,构建文昌全域旅游网络体系。结合航天元素,推出多款独具特色的文昌旅游商品,包括航天纪念商品、特色农产品以及手工艺品等。据统计,火箭首发当天,进入文昌的车辆约5万辆,观看人数达20万人。上半年全市旅游接待过夜人数95.3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69亿元,均同比增长16%左右。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其他产业的关联度很高,牵一发而动全身。文昌是个农业大市,但生产方式、品种结构还不够优化,精品化水平有待提高。因此文昌着力加强改进农业供给侧的结构,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努力打造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供给体系。一是大力发展品牌农业。今年来,投入500万元,用于品牌农业建设,已形成了文昌鸡、罗非鱼、海水种苗等具有文昌特色、叫得响的农业产品,如文昌每年供应出口罗非鱼加工原料20多万吨,占全省的四分之三。二是积极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引导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水平。全市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3家,形成了较强的辐射带动能力。传味文昌鸡公司在6个镇带动600多户农民养鸡,农户年增收500多万元。春光食品公司带动400多户农户种植椰子,农户年增收600多万元。三是打造海水种苗产业的“硅谷”。加强对会文冯家湾片区热带海水种苗产业发展的引导和管控,目前该区域的水产种苗繁育场达300家,年育苗量250亿尾,年产值约5.6亿元、利润约1.5亿元,已经形成了集苗种、养殖、饲料、运输、销售一条龙产业链的产业聚集区。四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如利用会文镇的佛珠加
工,打造了会文佛珠互联网小镇,全镇佛珠产业月交易额超过1亿元。五是积极探索设施农业发展用地和治理撂荒地的有效途径。开展农村撂荒地集中治理,去年以来共盘活、利用撂荒地近4万亩,不仅较好解决了一些农业企业扩产和设施农业发展用地问题,而且引进了牧草、香薯等新农业品种,优化了土地利用和农业种植结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谁能抢先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谁就能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集聚更多的生产要素,释放更好生产力动能,谁就能把握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去年底,文昌开展以优化政务、投资、生态、市容、市政、交通、旅游、人文、法治等“九大环境”为重点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建设活动,直击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短板、顽症、痛处,计划用三年时间,达到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全国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模范、省级文明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的总体要求,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良好的环境。“九大环境”建设实施近一年来,促进了建设之变、环境之变、作风之变。政府职能进一步厘清,建立起权责清单管理体系,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审批事项和环节减少,审批时间缩短,供给端的“入口”变大了,通道变宽了,社会投资环境吸引力加大。在8月份举办的厦门投洽会上,文昌共签约8个项目,协议投资额115亿元。文昌市容市貌大为改观,被评为“全省卫生城市”。“九大环境”建设倒逼干部作风转变,历届市委、市政府久搬不下的文昌中学“校中村”得到妥善搬迁安置,10年久拆不下的新市人民医院门口旧厂房顺利安置拆除,等等。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强化党员干部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开展专项整治“庸懒散奢贪”“不作为、乱作为”活动,解决影响发展环境的突出作风问题,近日举办了首期电视问政节目《心桥》,以直播的形式直击市容、市政和生态环境建设中群众反映突出的九大问题背后的部门之间推诿扯皮、干部不作为、时限性差等问题。广大干部“主动作为、狠抓落实”意识明显增强,经济生态、政治生态同步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良性推进,有效推动了各项政策在文昌的落实,各项工作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