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尧
《玩具总动员》《海底总动员》《无敌破坏王》……这些触动观众内心同时又引人发笑的经典影片,皆出自美国皮克斯动画工作室。2006年,皮克斯被迪士尼并购后,沉寂16年之久的迪士尼动画光芒再现。这也归功于皮克斯管理层对迪士尼动画部门进行的组织文化重塑。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创始人、总裁艾德·卡特姆撰写了《创新公司皮克斯的启示》,将公司诞生以来四十年的总结与思考毫无保留地分享出来,披露了皮克斯20年来不断创新、走向巅峰的秘诀——做创意的守护者,以机制和文化因素保障公司一直处在创新的前沿。
坦诚的创新文化
作为一家创新公司,新生的创意就如同婴儿。卡特姆在《创新公司皮克斯的启示》一书中说:“创意刚刚诞生之时,往往与光鲜扯不上关系……这些‘婴儿’并不是亮丽动人的成片的缩小版,而是实实在在的丑小鸭:既别扭又不成形,既弱不禁风又有残缺。”而那些靠吞噬原料和资源得以生存的大规模团队则犹如“野兽”,它代表着效益,是“任何企业的生命”。然而,对于一家力求创新的企业来说,“婴儿”才是长期发展下去的希望。皮克斯的发展历程,其实就是在“婴儿”和“野兽”之间取得平衡的过程。既要“喂饱野兽”,又要“保护婴儿”,皮克斯是如何做到的?
卡特姆在书中指出,坦诚的文化在皮克斯保护创新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皮克斯的坦诚文化主要体现在会议制度上。大多数企业的内部会议要看领导脸色行事,先由领导“定调子”,然后下属们发言表态并尽量注意分寸。在这种会议当中,员工们无法畅所欲言,激发创意也就无从谈起。那么,皮克斯的会议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第一,以点评代替指令。皮克斯创造了“智囊团”会议机制,成员定期碰头,对正在制作的电影给出评价。传统影视公司的评审会,要求对制作成形的影片做出同意、修改或否决的决定。而皮克斯的智囊团会议不做强制指令,只给出专业性的建议和评价,导演也没有义务在会后落实“会议精神”。
而迪士尼的做法与皮克斯的信条背道而驰。其每部影片都会由三位管理层成员加以点评,这三位点评人均没有制作电影的经验,他们的点评内容常常自相矛盾。在每条点评旁边都有一个方框,项目团队要按照点评内容进行整改并在方框内打钩。卡特姆接管迪士尼动画部门后,果断地取消了这种点评制度。
第二,创意不怕出丑,半成品也可亮相。在大多数影视公司中,导演不愿意把半成品或不成熟的构思暴露于人前,参加点评会的人也因为担心在领导面前冒傻话而尽量三缄其口。但在皮克斯,卡特姆鼓励团队成员把只具雏形的作品或构思公之于众,并且人人都有权利去评头论足。他反复强调,伟大的作品开始时都是丑陋的婴儿。要想获得伟大,必须忍受长时间的平庸。意识到这一点,大家也就不再担心自己的评论或构思会丢人现眼了。
第三,营造直率坦诚的氛围。通常来说,人们在发表可能会引起争议的观点时都会有些顾虑。而在皮克斯公司,领导一直鼓励大家直抒己见。在会议上,创作团队只对创意本身作出评价,对事不对人。大家抱着“产生伟大作品”的同一目标,用开诚布公的态度和鞭辟入里的分析打动人。在这种“同理心”的作用下,即使自己的作品遭到批评也不会心怀怨恨,只把别人的否定看作是一种帮助而不是竞争。
然而,扭转企业文化非朝夕之功。卡特姆认识到,为了在创作团队当中建立信赖感,必须把话语权交给大家,让大家共同挖掘和解决问题。有趣的是,为了确保智囊团成员能够畅所欲言,卡特姆坚决不让大股东斯蒂夫·乔布斯参加会议,因为他担心乔布斯目空一切的个性会让智囊团会议噤若寒蝉。
勇于试错,包容失败
有了畅所欲言的会议制度就可以保证每部作品都成功吗?事实并非如此。其实皮克斯一直以来都在经历各种失败——《汽车总动员2》和《怪兽大学》通过更换导演才解决了问题;一部花了三年时间构思制作的影片,因积重难返最终不得不停工。但公司高层并不把这些投入当作错误,他们认为,要打造一家创意无限的企业,必须进行一些有风险的尝试。而这些尝试并不是无谓的浪费。正是这种敢于试错、包容失败的理念,帮助皮克斯建立起独一无二的文化。
与此相反,迪士尼的管理者“将规避失败看得比任何事情都重要”。这种理念让员工觉得,一旦犯下错误,必须承担后果。于是他们把避免错误奉为工作的首要目标。这种传统在迪士尼持续已久。在这样一种畏首畏尾,视失败为耻辱的企业文化中,员工都极力规避风险,循规蹈矩地重复着早已经过验证的方法,如此一来,工作就变成了毫无创意的模仿和沿袭,又如何向新的领域伸出探索的触角?
为了扭转迪士尼动画部门这种恐惧和怯懦的文化氛围,皮克斯的管理者循序渐进地灌输这样一种理念:鼓励大家交流创意,不要一味执著地寻求问题的“正解”,而是实实在在地动手解决问题。
为了树立敢于尝试失败、接受失败的企业文化,皮克斯从高层做起,他们分享自己的失误,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逐渐在迪士尼培养起一种不以失败为耻的氛围。
有长远目标,无具体规划
动画电影的制作过程非常漫长,通常需要三到五年时间。剧本经常被改得面目全非,耗费了大量的制作经费。有一段时间,皮克斯管理层设想在制作初期就把剧本敲定,如此一来就能省下大量的制作经费,缩短影片制作周期。然而,皮克斯进行改革试水后发现,在制作初期敲定剧本根本没有达到节省时间和费用的目标。
对此,卡特姆总结道,获得一部伟大的作品才是皮克斯的目标,但敲定剧本的作法却使他们错误地把节省时间和费用作为目标。其实,节省时间和费用只是一种工作方法。随着制片经验的积累,卡特姆越来越确定,想要在一开始就把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的想法实在是异想天开。
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和业绩考核目标的出现,卡特姆发现,创意团队倾向于将精力放在比较保险的、沿袭赚钱老套路的项目上,这样至少能保证企业资源不会闲置和空转。但这种理念势必遏制了产生灵感所必需的思想碰撞,只能催生陈旧乏味的作品。于是,卡特姆把创意团队对业绩的需求比作野兽,把产生创意的需求比作婴儿。并坚称,婴儿不能被野兽吃掉,“但婴儿迟早有一天要面对野兽”。公司的核心运作就是要保持这两者的平衡。
带着这一理念,卡特姆开始对迪士尼进行改组。在改组初期,迪士尼动画部门的人力资源负责人递交了一份为期两年的规划方案,逐一列举了今后对各种人员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法及时间计划。尽管这份计划花了她两个月时间,但卡特姆认为,为公司预设目的地,或者为实现目的而预设一条完美的路径,这并不是重整迪士尼动画部门所亟需的。迪士尼从今以后的工作方法是——一边前进,一边调整。
当然,卡特姆所说的不做具体规划,并不等同于放弃公司的战略目标。一个伟大的目标是成功的首要条件。卡特姆曾经确立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制作一部完全由电脑完成的动画影片。此后,他用20年时间追求并实现了这一目标,并创造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创意文化。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创新和创意已不再是皮克斯这样的影视文化公司的专利。没有一个行业能脱离创新、创意而长久地生存下去。因此,呼唤创新的管理者们不妨试想一下,自己是否为创新准备好了土壤。正如卡特姆在书中所言,对于新生创意这个“婴儿”,评头论足总是信手拈来,而认可、呵护却需要极大的勇气。这个世界并不缺少创意,而是看你是否具有伯乐的眼光和作为创意守护者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