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城市社区服务供给主体研究

2016-11-24 13:35王海燕
2016年35期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王海燕

摘 要:随着供给侧改革政策的提出,国家经济调控的重点由“需求侧”转向“供给侧”。供给侧改革为社区服务供给主体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和访谈法,探讨了供给侧改革对我国城市社区服务供给主体优化社区服务所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城市社区服务;供给主体

社区作为社会运营和发展的细胞,自然承担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任,供给侧改革对于社区服务供给方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挑战是如何解决日益增长的居民需求和社区服务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机遇是为社区服务供给主体转变供给方式、提升供给水平提供了机会和政策支持。

一、供给侧改革和社区服务供给主体的内涵

(一)供给侧改革。在供需错位的大背景下,国家提出了供给侧改革政策。供给侧改革又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是改革对象,结构性是改革方式,改革是核心。供给侧改革是立足于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以供给和生产端为改革切入口,调整经济结构为改革重点,通过淘汰僵尸企业、化解过剩产能,创新带动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方式,实现生产要素最优配置,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供给侧改革为社区服务供给主体改善服务提供了以下几点思路:第一:减少无效供给,将优先的社区资源转移到所需服务项目中去;第二,增加有效供给,建立完善的居民需求沟通渠道,获取精准的居民需求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第三,创新社区服务供给方式,提高社区服务整体供给水平。

(二)社区服务供给主体。娄成武学者在《社区管理学》一书中,对社区服务的概念作了以下解释,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的统一指导下,以社区组织为依托,以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全体成员为服务对象,通过居民互助性服务,解决社区的社会问题。社区服务具有地域性、服务性、福利性、社会性、综合性、外溢性等属性。按照服务性质分类,社区服务可分为:社区就业服务、社区教育服务、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等。

社区服务供给主体即回答社区服务由谁提供的问题,目前我国形成了多元供给主体。一是政府,包括市、区、街各级政府及派出机构;二是企业或私营业主,包括物业公司、家政公司以及商铺等;三是服务性社会组织,包括社区社工组织、志愿者组织、社区活动组织等;四是社区居民,社区居民的身份具有双重性,既是社区服务的接受者又是提供者。每种社区服务供给主体都有自己的相对优势。

二、我国城市社区服务供给主体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社区居民需求沟通渠道,导致社区服务供给与需求失衡。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成员来自天南海北,有不同的社会背景,对社区服务有不同的利益诉求,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大致呈现以下三种特性:

1、多层次性。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生理、安全、感情和归宿、受人尊重、自我实现等五个层级,他认为人的需要有轻重之分。社区居民同样有不同层级的社区服务需要。实地调查证明,越高层级的需求越复杂,对社区服务的专业性要求越高。

2、多样性。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划分多种社区居民需求。例如:按照居民支付能力划分,可以将社区居民的需求划分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支付能力较弱的需求,无支付能力的需求;按照需求情感性标准分类,可以将居民需求分为情感偏强型需求、情感中立型需求、情感偏弱型需求。

3、差异性。由于每个人的社会背景不同,每个人的价值观和利益诉求也不尽相同。例如:对于同一种社区服务的评价,一部分社区居民评价较高,另一部分社区居民评价可能会较低。公共产品不同于私人产品,无法实现每一个人的利益最大化。

社区服务是社区居民集体选择的结果。在社区服务的供给过程中,社区服务供给方没有考虑到居民的多层次性、多样性、差异性等特征,而是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提供服务。形成社区服务趋于形式化、社区居民普遍不满意的尴尬格局。

(二)“政大社小”现象严重,社会协同流于形式。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体现在社区服务供给层面,即处理好政府与企业或私营业主的关系上。目前,城市社区服务供给主体以政府为主,社区服务提供者与生产者同一。严重的行政色彩导致企业和私营业主进入社区困难。在社区服务供给过程中,由于缺乏市场竞争机制,导致社区服务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社会协同是指建立在社区与社区社会组织之间、社区社会组织之间良性互动的关系网络。在党政部门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孵化过程中,对社会组织的定位不准确,导致社会组织未能发挥实效。最后,城市社区社会组织总体上数量不少,上规模的不多,可持续性较差。

(三)社区居民邻里关系淡漠,参与意思薄弱。社会学理论表明,社会的进步会削弱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会变得更加的冷漠。这一理论在社区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一样适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进而形成了极为淡漠的邻里关系,社区居民认同感和归属感严重下降。

随着社会人员流动的加剧,来自五湖四海、拥有不同社会背景的人住在一起,人们的价值观多样化、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不平衡等各方面原因导致了社区居民的分割。缺少了居民参与,社区服务供给过程不但缺少了新鲜血液的输入,更缺少了精准的居民需求信息。

三、“供给侧改革”对社区服务供给主体带来的启示

(一)完善居民需求信息沟通渠道,增加社区服务有效供给。各方社区服务的供给主体代替居民承担了参收集社区需求、制定社区服务规划、社区服务生产者选择等职责。因此,在社区居民和供给主体之间建立一条信息沟通渠道是必不可少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信息渠道的建立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

为了完善信息沟通渠道,可以采取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各方社区服务供给主体可以采用调查问卷、上门拜访等方式,了解和收集居民需求;第二,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社区可以建立社区微信和微博公众号,给社区居民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第三,社区居民可以选出居民代表,积极向社区服务供给主体反映集体的需求,通过从上而下、从下而上的双向信息沟通渠道,有助于社区居民需求信息的精准获取,也为社区服务供给主体提供精准化服务创造了条件。

(二)扶持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充分发挥社会协同效果。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服务供给过程中具有以下几点相对优势:第一,社区社会组织作为一种社会力量,是社区居民的利益代表,在社区服务供给主体体系中起到权利制约的功能,有利于形成基层社会民主的局面;第二,社区社会组织更加熟悉居民的个人需求偏好,从而为社区居民提供精准化社区服务;第三,社区社会组织组织作为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具有集体利益表达的意志集聚的功能,可以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发挥社会协同作用。

随着社区治理多元格局的形成,政府不再是社区服务的唯一提供者。面对多层次和多样性的社区服务,政府应该加大对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力度,具体措施包括:加快扶持政策的制定、财政保障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与此同时,社区社会组织自身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大社区社会组织人力资源开发,吸引更多的人员加入组织建设中去。

(三)提倡居民的公共精神,促进社区居民民主自治。我们是生活在人与人不断交往的共同体中,如何协调好个人理性和公共精神是每一位居民的必修课程。所谓私人理性,是指居民个人和社会民间组织基于对自己利益的认知和维护而对自己和别人利益关系的一种预期和把握的能力。所谓公共精神,是指各政治主体(包括公民、社会民间组织和政府等)以宽容的态度、妥协的意识,对公共事务进行自由加入、平等参与、共同决策、共享权利、共担责任,以产生双赢的、可预期的共治效果。①现代社区治理虽然因大部分事务涉及社区居民的经济文化事务,因而对社区公共事务的治理基于每个社区居民对自己利益的认知和维护,但现代社区治理更需要现代公民具有公共精神。只有居民团结一致、协同前进,才会发挥“1+1〉2的协同效果。”

四、总结

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与社区服务的供给不足仍然是社区服务供给中的最大矛盾。供给侧改革为解决这一现实矛盾、提升社区服务水平提供了新思路,多元社区服务供给主体应把握住这一发展机遇,反思现有问题:居民参与社区服务意思薄弱、社区社会组织生存空间不足,需求与供给不均衡等。不断创新供给模式,增加有效供给,提高社区服务供给效率,推动社区服务产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① 宋雪峰.日本社区治理及其启示[J].社会学研究.2009(3).

参考文献:

[1] 夏建中.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 娄成武、孙萍.社区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陈漭、徐彬、王时浩等.社区经营与社区服务[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4] 孟固、白志刚.社区文化与公民素质[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5] 许瑞芳.从“社区服务”到“服务学习”:教育蕴涵在服务中拓宽——美国服务学习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0(10).

猜你喜欢
供给侧改革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房地产去库存有何妙招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