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纯纯
摘 要:转型时期中国社会资源配置方式从扩散到重聚的趋势性变化,导致以占有大量资源的强势群体和拥有大量人口的弱势群体为特征的两极社会形成,社会利益结构、阶层结构严重失衡。按照共建共享原则,从制度建设和政策调整两个层面着手,建立利益大体保持均衡的制度框架,成为化解阶层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资源配置方式;阶层分化;总趋向;对策
阶层分化是社会转型的重要标志。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主张资源的配置和对资源的占有是阶层结构形成的基础,认为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必然导致利益分化,而利益分化既是阶层分化的前提和条件,也是阶层分化的实质和表征。因此,要说明转型时期中国社会贫富分化的事实,廓清阶层分化的现状、揭示阶层力量 发展 变化的趋势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必须首先对转型时期的资源配置及其变化状况进行详细考察。
一、资源配置方式从扩散到重聚的趋势性变化
社会资源从类型上可以大体分为三类:一是经济资源即物质性的财富,二是政治资源即政治权利,三是社会威望或社会声誉。在任何社会,这三类资源都是稀缺性资源。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资源扩散,即拥有某种资源较多的人或群体不一定也拥有较多其他的资源;另一种是资源积聚,即各种不同资源往往集中在同一部分人的手中。资源配置方式不同,对阶层的影响和效应也很不相同。
经济市场化的改革不仅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全面转型,而且还造就了阶层分化的历史契机和演变动因。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以农民的分化为起点,广泛覆盖并迅速渗透到原有的或新生的社会各阶层中去。
资源扩散的良性演变趋势开始出现逆转,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官倒”的出现。一些拥有或接近政治与行政权力的人,正是靠着“官倒”积累起来的财富,完成了资本最初的原始积累,“官倒”是资源积聚过程的开始。但由于这些人数量有限,涉及的财富也相当有限,所以“官倒”的存在远不足以对整个社会的利益分配格局造成根本性的影响。而20世纪90 年代以来,整个社会资源配置从扩散到积聚的趋势性转变,则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社会的利益分配格局,也从根本上改变了阶层继续分化的背景、状况和趋势。
二、转型时期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总趋向
资源重聚产生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利益结构严重失衡。阶层边界开始形成,阶层内部认同感增强,阶层间的流动逐步减少。在当今中国,谁是富人阶层,谁是穷人阶层;谁属强势群体,谁属弱势群体已大体定型。关于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孙立平提出结构型断裂,李强认为是“倒丁字型”,陆学艺主张“洋葱型”,还有学者提出“纺锤型”、“菱形”等等。这些见仁见智、不尽相同的观点都凸现了当前阶层分化的一个重大现象:贫富悬殊以及由此形成的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问题。
弱势群体主要包括贫困农民、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和城市中的失业下岗人员。弱势群体拥有的资源十分有限,经济上相对贫困,政治上趋于边缘,文化上明显落后,整体社会地位下降。当前我国弱势群体问题凸显,主要有三大原因:第一,弱势群体数量庞大,景况堪忧,在贫富悬殊的大背景下,这个群体的存在显得格外引人注目。第二,与传统的弱势群体相比,中国目前的弱势群体主要不是长期市场淘汰的产物,而是社会转型的产物。他们中的许多人并不是由于个人的某些弱势特征而沦落到弱势群体中去,而是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他们由于所在的企业破产、行业衰落等原因,被整体抛到失业群体当中。他们沦落为社会弱势群体,与其说是由于自己的原因,不如说主要是由于社会的原因。第三,弱势群体问题的解决比我们过去想象的要棘手得多。过去弱势群体问题被掩盖在国有企业不景气、产业结构调整等种种表面性理由之下,人们(包括政府在内)普遍产生一种错觉,以为一旦这些暂时性问题得到解决,经济高速增长了,这些人就会重新获得就业机会,从而摆脱贫困。其实不然。转型时期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脱节和悖离,使得社会中的大部分人已经不能从快速增长的经济中获得好处,通过发展经济、扩大就业、摆脱贫困的愿望成为空想。
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已经走过收入分化时期,进入利益分化阶段,在现阶段,能够支配和左右改革进程甚至方向的,更多的已经不是改革初期对过去发展道路的反思和对旧体制弊端的认识,而是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利益博弈”阶段,利益问题已经成为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
三、协调阶层关系的基本思路
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总体情况是稳定的。这一方面是因为在整个改革过程中人民的生活水平总体是在不断提高,部分弥补了贫富差距所带来的被剥削感和不公平感。另一方面是因为政治分层差距的弥合,李强教授认为,社会分层有经济分层和政治分层,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是政治分层为主的社会,人们经济不平等程度较低,而政治不平等程度较高,甚至存在严重的政治歧视。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政治不平等程度大大下降,而经济不平等程度却大大上升。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并不简单地只是贫富分化、收入差距拉大的过程,而是政治分层差距的弥合,急剧缩小的政治上的不平等对急剧加剧的贫富分化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一种补偿或平衡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高枕无忧。因为人不仅仅是靠面包过活,无论人的物质生活可能被提高的多高,也无法满足他在精神上对社会公平的需要。亚里斯多德在论述古希腊的政治变迁时也精辟地指出:“内讧总是由要求‘平等的愿望这一根苗生长起来的”,“在所有情况下,我们总能在不平等中找到叛乱的起因。”
事实上,中国社会严重失衡的利益结构和阶层结构不仅制约了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影响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加剧了经济秩序的混乱,还积累了贫富对立和不满情绪,降低了公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以及对改革的支持,甚至威胁到社会发展和政治稳定。如何按照共建共享原则,建立一个大体保持权利均衡的制度框架,协调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当务之急。基本思路是:把握阶层分化的利益实质,按照共建共享原则,从制度建设和政策调整两个层面着手,合理分配社会资源,建立起大致保持平衡的利益格局。(作者单位:钟祥市医疗保险局)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在第二十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6 - 07 - 10)[EB /0L]1中国统战部网,2006 - 07 – 131.
[2] 蔡志强.社会阶层固化的成因与对策[J].理论导报 2012年第5期.?
[3] 施中良.论阶层固化:成因、危害与消解.湖北行政管理论坛,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