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民族地区实施旅游扶贫的对策路径

2016-11-24 03:27赵川
新西部下半月 2016年9期
关键词:四川民族旅游

赵川

【摘 要】 本文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分析了四川民族地区旅游扶贫过程中的特有困难,提出了以旅游打破民族地区思想瓶颈和传统禁锢;以旅游城镇化作为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立足点;信息化先行破除旅游扶贫的发展瓶颈;加快资源向产品转化,深化旅游供给侧改革;实现民族地区旅游宣传的“内容创新”等几个方面的对策路径。

【关键词】 四川民族地区;旅游扶贫

今后几年是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随着生态保护力度的加大,迫切需要摆脱原有依靠矿业、水电的发展道路,寻求新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以旅游扶贫的方式能更切合四川省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在帮助居民脱贫致富的同时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一、四川民族地区旅游扶贫中存在的几个难点

尽管四川民族地区已经普遍认识到发展旅游的重要性,但由于其自身的地理、历史局限,发展旅游扶贫仍然存在以下难点:

1、地理和文化的双重封闭,造成了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落后

四川民族地区地域广大,地形复杂,受到“地理封闭”和“文化封闭”的双重影响,许多地区存在“上学难、就医难、行路难、通讯难、饮水难、用电难”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极大影响了民族地区群众接受现代化观念,一些居民仍然不愿意到城镇聚居,不愿意送子女入学,不愿意从事旅游等其它行业;这些问题深深制约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的推进。

2、居住分散,旅游开发困难,精准扶贫任务艰巨

四川民族地区的不少居民住在青藏高原的高海拔生命禁区及其他自然环境极端恶劣的地带,不适宜发展现代产业,给精准扶贫带来了巨大难度,客观上一些地区无论投入多少都难以消除贫困。而且伴随人口的快速增长,一些地区生态承载力已达极限。从过去的实践来看,一些偏远地区的长期扶贫帮扶并无应有效果,应下决心实行搬迁,结合生态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信息闭塞、基础薄弱,优质旅游资源难以转化为旅游产品

四川民族地区不仅受到传统意义上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制约,同样受到信息瓶颈的制约。这些制约导致了严重的市场失灵—大量的优质旅游资源未被了解;落后的基础设施难以吸引外来资本;优质的新兴旅游景区知名度低,可进入性差。“养在深山人未识”是四川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中的现实写照。

二、实现四川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对策路径

四川省民族地区由于其地理区位、发展基础、文化观念等方面的局限,特别是高原地貌这一独特因素决定了其必须立足于自身条件,走出独特的旅游扶贫道路。

1、以旅游打破民族地区思想瓶颈和传统禁锢

破除保护就是唯一的保守观念。四川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要明确“保护性开发”的发展方式,在保护文化和生态的基础上让当地居民更好地生存发展,享受社会进步带来的福祉。要避免如“不开发就是最好的保护”这类原教旨保护方式以“环境保护”,“文化保护”的借口剥夺当地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

以旅游培育更文明开放的社会环境。用旅游这种全方位开放的交流方式,取代过去的封闭生活,给予当地居民全面发展的希望和机会。通过旅游产业的交流带动,让农牧民群众认识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认识到除了传统农业还有其它的生产生活方式。

2、以旅游城镇化作为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立足点

旅游城镇化切合四川民族地区资源丰富、生态脆弱的特点,是一条结合了高原地貌和民族文化特征的既便于发展、又利于管理的全新城镇化模式。

实施政府主导的旅游导向型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四川民族地区推进旅游新型城镇化,采用的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追赶型发展模式,不能靠产业自我演进;只有依靠政府主导,把资源优先配置向旅游发展的城镇,把发展旅游产业与产业融合互动,促进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应在主要交通线路上依托牧民定居点和现有城镇,有序打造一系列旅游目的地型城镇、旅游服务型城镇,以吸纳周边居民、生态移民、外来从业者、游客等人群就业和消费。围绕旅游形成的聚集效应培育和壮大特色经济产业链,促使生态移民和附近的农牧民围绕村镇参与到旅游业及相关产业中。要积极探索如广场、厕所、医疗等旅游服务设施和村镇的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的模式,提升当地公共服务的品质。

3、信息化先行破除旅游扶贫的发展瓶颈

利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新技术、新思维改造四川省的旅游业,将四川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真金白银的市场消费。在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可以率先实现移动互联网覆盖,尽快让民族地区跨越到现代信息社会,消除数字鸿沟,奠定旅游消费和信息消费的基础。

用互联网思维培育和改造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四川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富集的区域往往环境承载能力有限,传统意义上高投资、大规模的旅游开发受到限制,也难以在基础尚不完善的时期吸引大型投资商。以互联网思维培育小、快、灵的中小微企业更能适合旅游业态的丰富和发展。加快普及推广旅游电子商务的应用知识,提升旅游企业、农家乐、工厂、农牧场、家庭旅馆等利用移动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的使用率,促进旅游及周边产品和外部市场的精确对接,创造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4、加快资源向产品转化,深化旅游供给侧改革

围绕消费者体验开发旅游产品,推动供给侧改革。尽快树立以提升旅游者体验为开发导向的思路,在立足民族、生态、红色旅游等独有资源的基础上跨界融合文学、影视、叙事等技巧来让旅游体验情景化、故事化,从文化体验的角度改善旅游品质,提高旅游产品附加值,才能实现旅游产业的供给侧改革。

推动现代需求和传统工艺融合,扶持旅游商品的开发。藏族唐卡、彝族银饰等是四川民族手工艺的代表,但目前的情况是这些工艺品还过于集中在本民族的传统消费领域,对外来游客缺乏使用价值,也限制了这些传统工艺的进一步传承发展。让艺术跳出传统,站在游客的视角引入现代设计理念和销售思维,借鉴阿坝州“羌绣计划”的成功经验,在各地差异化扶持唐卡、银饰、服装、石刻等一系列可供居民生产、可供游客消费的旅游商品品牌,促进传统和现代的交流,促进生产关系的改善,形成旅游富民、文化传承的持久动力。

5、实现民族地区旅游宣传的“内容创新”

318国道川藏线作为“中国最美景观大道”的精华,已经占据了我国体验旅游的价值高点,但在宣传营销中,还主要集中在建筑、风景、美食等物质方面,而忽略了旅游者在个人成长和精神体验方面受到的启迪。针对四川民族地区的特殊环境,未来的旅游营销在价值观层面的宣传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以“个人成长”、“挑战极限”、“增长眼界”等主题宣传中,更多地深入宣传民族地区的文化艺术、民族风情、历史变迁、发展成就等深层次的内容,让游客和居民在旅游中加深了解,互相学习,树立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建立起民族团结的友情。应立足于新的旅游需求趋势,将内容创新放在重要位置,建立完善旅游宣传推广策划团队、撰稿人团队、影视创作团队等内容生产机制,对民族地区旅游营销宣传的内容策划、生产环节进行深入调研,深度策划;要“带着心、动真情、辩美丑”,弘扬四川民族地区的奇山秀水、优秀文化和美学精神,推出更多兼具时代性、思想性、娱乐性的精品旅游宣传方案。

【参考文献】

[1] 冉光荣.藏区反贫困再思考[J].财经科学,2006(02).

[2] 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EB/OL].(2015-08-26)http://xz.people.com.cn/n/2015/0826/c138901-26128758.html.

[3] 石硕.论康区的地域特点[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12).

[4] 胡传东,李露苗,罗尚焜.基于网络游记内容分析的风景道骑行体验研究—以318国道川藏线为例[J].旅游学刊,2015(11).

【作者简介】

赵 川(1982-)男,汉族,四川成都人,博士,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区域经济、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旅游市场营销等研究.

猜你喜欢
四川民族旅游
MINORITY REPORT
四川九寨沟发生七级地震
旅游
传承 民族 文化
对四川新高考中的不等式问题的一点思考オ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民族万花筒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