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竞争

2016-11-24 15:48赵柠
2016年32期
关键词:垄断合作规制

赵柠

摘 要:合作竞争,又有人将其简称为“合竞”或者“竞合”。本文首先从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角度探讨了合作和竞争为何要互相依存,又引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观点,解释了合作竞争的辩证统一关系,最后运用博弈论的理论阐释了大型企业为了竞争而学会必要的协同与配合,建立互通利惠的合作竞争关系,企业之间不同形式的合作,在竞争中进行动态博弈,并寻找恰当合作的点,即平衡状态,能够赋予企业自身更大的市场竞争力,企业得以取得长足发展同时获取更高的经济价值。可以说,合作的最终目的是竞争,合作竞争是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寻求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合作;垄断;规制

合作竞争关系是竞争的两边既彼此竞争又相互合作的博弈关系,合作竞争区别于传统的零和博弃或负和博弃,它以实现合作竞争方的联合利益、增加总体福利为目标。所谓零和博弈,是指在严格的竞争条件下,参与博弈的双方(假设是两方博弈),一方想要有所收益必定建立在另一方产生损失的基础之上,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总是能够抵消,结果是一方吃掉另一方,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零和博弈的一方的所得恰是另一方的所失,整个社会的福利并不会因此而有所增多。而所谓负和博弈,是指参与博弈的双方(假设是两方博弈)竞争冲突的结果是损失大于所得,于两方都无益可言。因此,可将合作竞争这种博弈理解为一种正和博弈。

现代市场经济的合作竞争中,合作往往不是最终目的,合作会引发竞争,而竞争很多时候又要以合作为表现方式。合作竞争这种新型竞争关系,是一种更高、更上一层次的竞争。在市场中,企业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企业不可能孤立开展经营活动,他们彼此构成了彼此的生存环境,如果一个企业能够灵活运用合作竞争战略,站在更髙的位置上制定自己的竞争战略,就能为企业自身营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合作竞争不仅有利于企业本身的提高,还有益于企业之间的互促发展,它更能使竞争向更为广阔的领域拓展,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潜在利润,能构成单个企业孤军奋战所起不到的规模效益,能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总之,通过企业组织之间的协作和相互学习,在产品、服务、技术、经营管理等各方面开展创新,合作竞争使企业形成持久的竞争优势,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路。

一、用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理解和看待合作竞争

目前学界认同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基础是竞争机制,但由于个体的能力具有有限性,因而存在企业运用合作的方式进行生产和经营。在对现代市场经济的市场竞争机制和企业合作形式进行深入研究后,一部分经济学家们注意到了“游戏的规则”对游戏结果起着重要的作用,新制度经济学这一学系进而诞生。以英国经济学家科斯、美国经济学家诺斯等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发展了现代产权及合约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等, 对企业内部的协调成本和外部的交易成本以及协调成本做了清楚的讲述分析,指出了企业与企业之间互相关联的关系,为合作竞争方式及其选择,提供了更为细致全面的理论依据。

“产权之父”科斯的研究对象就是,当企业面临合作组织生产还是进行市场竞争的选择时,如何做出决断。我们知道,交易费用是企业面临选择时的经济依据,费用往往代表成本,而经济行为务必要考虑的因素就是成本。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企业处于现代经济中,要采用市场竞争方式还是企业合作生产方式,取决于交易费用的高低。如果交易费用很低,甚至为零,那么无论采取市场竞争还是企业合作的生产形式,都有没有差别,均可达到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然而由于信息不完备和人类理性的客观存在,交易费用不可能完全为零,只可能相对低,于是在技术条件给定的前提下,制度和规则就成为决定交易费用的高低的主要因素。现代产权及合约制度理论则为合作竞争提供了制度规范,让合作有章可循,有理有据。通过制度规范,合作的费用被降低到了最为合理的水平,此时企业合作生产要比开展市场竞争花费更低的交易费用,此时理性的经营者当然会选择企业合作生产而不是市场竞争。

如果合作这么完美,竞争就会从世上消失了。事实上,合作的目的和结果并不能完全消除市场竞争, 因为合作生产也存在内部交易费用,在一场游戏中,即便制定好了游戏规则,也不能防止作弊行为的产生。我们常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很形象地说明了制度与内部交易费用之间的关系,并且说明制度具有先行性,而内部交易费用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当合作的规模增大到一定程度,内部交易费用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纷繁复杂的部门流程增多等因素而随之增大,直至超过竞争所产生的成本。这时理性的人类就会放弃合作而选择更有效率的竞争。竞争的存在有利于推动人们寻求更有效的合作方式,通过这种合作竞争机制还可使寻租及租值降到最低程度。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交易得以完成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是就是有合理而严密的制度。英国经济学家诺斯认为,制度可以让交易主体提前做出稳定的预期,由于这种预期较为稳定,便可减少交易费用。制度的特点是提前对各方行为进行约定,通过来自各方的强制力来约束人的行为, 界定当事人在交易过程中的选择领域和界限,确定了交易当事人之间的关系,明确了交易者行为,防止交易中的机会主义行为等不规范行为的发生,带给给交易双方的损失,进而对交易过程进行保障。从“租值消散”的角度看, 比较提倡的做法是,要用较好的方式来解决竞争的冲突问题,或把浪费资源的竞争改变为增加生产价值的竞争。即,要增加社会财富, 促进社会经济增长,就必须减少资源浪费,达到社会福利最大化。要做到这一点,人们就要在相互合作的基础上再开展竞争。这看起来似乎有些矛盾,但其实不然。合作不代表顺从和容忍,合作的目的是订下竞争规则,用制度、规则、约定、合同等来约束竞争者行为。所以,市场竞争的过程离不开合作,竞争要在合作的基础上展开, 必须在各方制定的产权、合约、制度框架的规范内进行。否则就会产生社会总体福利的降低,竞争与合作没有达到平衡状态,继续动态发展,合作的各方、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就会继续在竞争和合作的道路上召开较量,直到到达下一个平衡点。

二、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出发看合作竞争

首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辩证统一的理论,同样可以得出,合作与竞争具有辩证关系,合作竞争具有客观存在性。首先,马克思主义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运用对立统一的规律认为,合作竞争是一个矛盾统一体, 具有客观存在性。斗争性以统一性为前提, 统一性为斗争性提供了活动的基础;要达成统一又必须经过斗争。这里的斗争性即矛盾双方的竞争, 统一性即矛盾双方的合作。人类的经济行为及整个经济运行, 就像一枚硬币,一面是合作, 一面是竞争, 二者有机结合缺一不可,共同推动社会经济和其他方面进步,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其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提出,科学技术的逐步更新快速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决定合作竞争方式演变的根本原因。在人类发展的不同时期,人们采取的合作竞争形式也不一样,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受科学知识的积累和技术进步的制约。这就为合作竞争的演变提供了依据。设想人类社会初期,人类个体之间缺乏语言交流,为了生存,人类个体不仅要同所有活的生物进行较量,并且单靠个人力量很难长久生存下去,自然而然形成了群居的形态,进而分工协作,男性外出打猎,有的负责观察环境,有的负责寻找武器,女性则留守,有的负责烹饪食物,有的负责照顾老人与小孩。那时的合作基于生物的适应性,形式也很单一, 仅限于有限的范围, 如群居、打猎等,简单随性。原始社会人类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生存这个首要目标,当科学知识有了积累,技术有了进步后,人类社会的生存条件逐步趋于稳定,出现了部落、联盟、国家等协调合作的高级形式,竞争也表现为权力之争。技术的进步和协调合作的知识积累,使得人们提高了合作的效率。工业革命的变革,技术进步的结果,机器化大生产使人们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合作,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应运而生。

人类与动物的差别在于善于寻找工具解决自身能力之外的问题,工具有时候是物品,有的时候则是方法或路径。现代企业因为技术创新,使得复杂的合作生产在更大规模上取得了规模效益,产生了使用价值,甚至剩余价值,合作——此时已经可以确定是有利可图的。可以说现代经济社会的企业,本质都是以合作的形式出现的,而所有权、使用权的出现,更使得合作在更大范围的人群内成为可能。

三、合作竞争策略选择——作为分析工具的博弈论

把博弈论引入社会经济分析中, 使博弈论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也使经济行为的动态分析有据可依。现代博弈论作为处理竞争冲突与合作共谋问题的新理论, 研究理智的决策者在竞争冲突与合作中的策略选择理论。博弈论天然就是分析合作竞争问题的工具,它搭起了在竞争的各方之间通向合作的桥梁,并为合作竞争提供了模型化的分析。博弈论强调,参加博弈的各方,他们的主体都是理性的,他们的收益不是独立的,而是取决于各方相互反应的策略。在实际的博弈过程中,博弈的种类有很多,有理论博弈、现实博弈,其中又分一人博弈与多人博弈、一次博弈与重复博弈、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零和博弈与变和博弈等以及同时博弈、相继博弈、边界博弈、规则博弈等。按博弈的双方是否达成协议, 博弈问题可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合作博弈是指双方达成一系列的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强调联盟内部的信息互通和有约束力的可执行的契约,以及团体理性。而非合作博弈各方之间没有达成一致的约束协议,强调的是个人理性,个人最优决策。

合作博弈揭示合作方式、合作利益的分配和合作的必然性。各利益主体在具有一致的利益共同点情况下,为获得更多利益进行竞争, 只要合作能带来更多的效益,这种彼此配合的协作就会存在。合作博弈研究的前提就是竞争的双方或多方已经开始合作,并产生了合作剩余,双方或多方要对合作所产生的价值量再进行分割,而合作博弈能够帮助各方的收益都有所增加,这就达到了合作的初衷。

非合作博弈问题前提是双方或多方没有达到或没打成协议,他们选择不信任他人而按照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博弈,结果通常是达到这种情况下的纳什均衡,那时市场的资源也达到了非合作情况下的有效配置,但各方收益不一定有在合作情况下多,总体来看,不一定是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结果。

参与人行动的先后顺序和信息的完全程度,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博弈的结果。按照行动先后的顺序,博弃可以划分为动态博弃和静态博弃。动态博弈则体现了先后顺序而非同时,后进行选择的一方了解各方甚至包括自己将要做出怎样的选择。静态博弈是指,博弈中参与人同时选择行动,或者虽非同时行动,但行动在后者并不知道行动在先者采取了什么具体行动。按照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特征、战略空间及支付函数等特质是否了解及了解程度,博弈可以划分为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这里的完全信息指的是每一个参与人对所有其他参与人的特征、战略空间及支付函数有完全的了解;否则就是不完全信息。将上述两个角度结合起来,得到如四种不同博弈类型,即,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基于博弈论的合作竞争选择战略,要在运用博弃论对企业合作竞争可能遇到的各类情况基础上,进行系统分析,以便准确认识自己在博弈中的位置,进而选择对企业自身较有利的战略。企业之间的关系,不是合作或竞争其中一者一成不变的,竞争与合作将始终并存。恶性竞争会使企业多败俱伤,然而企业经营的目的是获取利润。处于市场经济之中企业,对各方有利策略常常以合作的形式表现出来,进而共同创建了新的市场;当面临利益分配时,对各方有利的策略往往表现为竞争,这时就体现出在合作未开始进行时制定的约定的重要性,也就是制度理论在博弈中的重要性。由于这种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相互关系的存在,每个参与者都应该认识到:正确的战略选择不是单方面强调竞争或合作,而是与其他企业间进行竞争与合作。

四、结束语

本文从合作竞争定义入手,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博弈论、新制度主义经济学视角分析了企业要完成长足发展所要经历的“合作竞争”这种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分分合合之必然性,并阐述了合作竞争这种思想能够给企业带来的各种益处。(作者单位:龙禹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亚当 斯密.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

[2] 德姆赛茨,阿尔钦.生产、信息费用与经济组织. 载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 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 黄少安.经济学研究重心的转移与“合作”经济学构想[J]. 经济研究,2000,(5).

[6] 易宪容.科斯评传[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

[7] 罗伯特 艾克斯罗德.对策中的制胜之道——合作的进化[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8] 罗伯特 考特,托马斯 尤伦.法和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9] Kenneth W Clarkson&Roger Leroy Miller.Industrial Organization:Theory,Evidence and Public Policy[M].McGrawHillBook Company,1982.

[10] Richard T.Ely. Outlines of Economics[M]. NewYork:Macmillan,1937.

[11] James Bonbright.Principles of Public Utility Rates[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1.

[12] Paul A.Samuelson&William .Nordhaus.Economics-16thed.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年版.

[13] 斯蒂格利茨著:《经济学》(上册)[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

[14] W.W.Sharkey.The Theory of Natural Monopol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15] W.J.Baumol,Alan S.Blinder.Economics:Principles and Policy-7th ed.[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16] W.J.Baumol,J.C.Panzar&R.D.Willig.Contestable arkets and the Theory of Industry Structure[M].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82.

[17] W.K.Viscusi,J.M.Vernon,J.E.Harrington.Economics of Regulation and Antitrust(3rd.Ed.)[M].Massachusetts:TheMIT Press,2000.

猜你喜欢
垄断合作规制
主动退市规制的德国经验与启示
保护与规制:关于文学的刑法
论《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制范畴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韩抱怨中国“垄断”航空市场
内容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