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文华
(内蒙古包头市第四医院,内蒙古 包头 014030)
CT与B超在诊断盆腔内妇科肿瘤中的检出率对比研究
索文华
(内蒙古包头市第四医院,内蒙古 包头 014030)
目的 探究CT与B超在诊断盆腔内妇科肿瘤中的检出率,及其临床使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6年3月收治的盆腔内妇科肿瘤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采用CT检查,对照组采用B超检查,将不同方法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观察两组效果并进行比较。结果 经实验室病理检查发现,子宫肌瘤18例、卵巢良性肿瘤15例、子宫颈癌患者中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共4例、子宫肉瘤患者共2例、卵巢癌患者共3例。CT诊断准确率88%高于B超诊断准确率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与B超在诊断盆腔内妇科肿瘤中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在临床使用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方法的选择,以期及时对患者进行诊断,从而及时介入有效的治疗,帮助患者尽早恢复。
CT;B超;诊断;盆腔内妇科肿瘤;检出率
在妇科临床中盆腔肿瘤是相对常见的一种,病情发生后对于患者的健康会产生较大程度的影响,同时会伴随出现较多不适症状,干扰到患者的正常生活,因此及时的治疗是关键所在,但及时治疗的前提在于我们对患者进行准确的判断,从而引导治疗。本次选取我院收治的盆腔内妇科肿瘤患者50例进行检查诊断,诊断方法分别为CT和B超,旨在为临床相关工作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6年3月收治的盆腔内妇科肿瘤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排除患有严重肝肾疾病或精神病等可能对本次研究产生影响的疾病患者,依从性较差者。所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充分知情,均同意参加本次研究并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年龄23.5~56.5岁,平均年龄(34.26±2.14)岁。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为不同程度的阴道异常出血、月经不调、腹痛不适等。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B超进行检查,B超检查前使患者保持在平卧位,同时将B超检查频率进行调整,后对患者进行多角度扫查,对于子宫形态、肿块大小等显示不清楚的患者,应该及时调整扫查的切面,必要时结合探头加压扫查,全面获得患者病变资料后检查结束[1]。观察组采用CT检查,使患者保持在平卧位,开始进行扫查,并且将扫查的层厚调整为11 mm,先进行平扫,扫描需要由上至下,后对患者加强扫描,获得详细资料后,检查结束[2]。
1.3 观察指标
将不同方法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观察两组效果并进行比较。同时对患者进行实验室病理检验,将CT和B超的诊断结果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比较,计算其检出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
2.1 实验室检查结果
50例患者中,经实验室病理检查发现,子宫肌瘤18例、卵巢良性肿瘤15例、子宫颈癌8例、子宫内膜癌4例、子宫肉瘤2例、卵巢癌3例。
2.2 CT和B超的诊断结果比较
CT诊断准确率88%高于B超诊断准确率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CT和B超的诊断结果比较(n,%)
在诊断盆腔内妇科肿瘤的过程中,目前临床采用的方法主要就是CT与B超,但对于两种方法的使用,仍然存在一定争议,因此我们积极进行研究,对两种方法的检出准确率进行分析,同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进行考证,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CT在对于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主要是利用人体不同组织对于X线的吸收不同进行扫查,由于设备本身具有一定的灵敏度,通过将扫查获得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可以较为准确的显示出患者的病灶大小,和病灶部位等情况,利于临床按照检查结果积极对患者进行治疗。B超在进行检查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不同组织对于超声波的回声不同,对于病变的部分进行判断,同时判断其病灶部位的大小,再通过计算机成图对病变进行分析。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B超的临床使用价格相对低于CT,但从本次检查结果看来,CT诊断准确率88%高于B超诊断准确率86%,即CT的准确率略高于B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CT与B超在诊断盆腔内妇科肿瘤中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在临床使用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方法的选择,及时对患者进行诊断,从而及时介入有效的治疗,帮助患者尽早恢复。
[1] 线 滟.CT与B超在诊断妇科盆腔肿瘤中临床价值探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30):121-122.
[2] 罗廷秀.CT与B超在诊断妇科盆腔肿瘤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当代医学,2014,20(8):46-47.
[3] 吴 敏.CT与B超在诊断妇科盆腔肿瘤中的应用价值对比[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8):86-87.
本文编辑:孙春宇
R814.42;R445.1
B
ISSN.2095-8803.2016.17.0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