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赞歌流徜在港城的上空
——张家港地区唱春艺术传承与保护概说

2016-11-24 20:49陈世海
曲艺 2016年10期
关键词:台子孟姜女张家港

文 陈世海

春天的赞歌流徜在港城的上空
——张家港地区唱春艺术传承与保护概说

文 陈世海

唱春,又称颂春、送春,始于汉代“立春之日,迎春于东郊,祭青帝勾芒”。此青帝即春神。到了明代,在“村田乐”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成唱春,至今已有五百余年历史。我国早在春秋年代即有迎春之礼,迎春之时有舞、有唱,唱的是郊庙之歌,后迎春礼仪在部分地区的农村被简约传承下来,即为如今之“唱春”。明正德皇帝封冯阁老为“唱春官”后,唱春之曲艺甚为兴旺起来①。唱春人走村串巷、挨家挨户上门唱春,左手提春锣,右手握敲板,身背一只褡裢,站在家门口,见人唱人,见物唱物,唱词内容都是吉利和祝颂性的好话吉语,直唱到户主开颜,付给钱币或粮米糕点为止,另换他家再唱。

唱春是清末民初最为盛行的民间曲艺形式之一,或起源于常州地区,后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尤盛于江南一带,多在春节期间或立春前后农村举行迎春、送春等活动时进行。唱春的单档为一人独唱,自击春锣作间奏伴唱;双档为两人唱,通常将所唱“春调”的四句腔各唱两句成为对唱,伴奏则一个敲春锣,另一个执敲板。唱春可以在乡村沿门演唱,称为“门头歌”;也可到城镇走唱,称为“飘街”;若被主人邀请进门坐下来唱,则称“坐唱”。艺人往往代代相传,能者常会现编新词即兴演唱,以示贺春、祝福、祈愿。唱春所唱的曲调多为“春调”,五声徵调式,一般共有四句,分别落在商、徵、羽、徵音上。唱春有一定的程式和曲调,唱词大多是七言四句为一节,曲调有杨柳春调、滩簧调、四季调等,唱调轻快喜庆。用“春调”曲调变化或填词的曲子较多,在民间流传的就有《春调》《孟姜女》《十二样花名》《梳妆台》《手扶栏杆》《哭七七》《四季歌》《五更十送》等等,旋律委婉、细腻,常采用“鱼咬尾”和“曲调的反始性”方式衔接,具有典型的江南色彩②。

张家港拥有东莱唱春、塘桥唱春等形式,留下了许多唱本,内容包括民间故事、历史人物典故、地方民风习俗等,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除了塘桥与东莱,张家港境内已知存在唱春活动的区域还包括大新、乐余、南丰、锦丰等地,同时在河阳山地区也存有唱春活动。从全市范围来说,以塘桥地区最为兴盛。

塘桥唱春,流传于塘桥、妙桥、鹿苑一带,已有600余年历史。在解放前后一个时期内,“唱春”艺人人数众多,传承谱系有师徒传承和家族传承,现健在的唱春人中最多的已有30余年的唱春经历。塘桥唱春的书目众多,目前搜集到的唱春传抄本有《祝寿歌》《结婚花名》《十二月花名》《十张台子》《十杯仙酒》《十把算盘》以及《珍珠塔》《玉蜻蜓》《白娘娘》《顾鼎臣与陆素贞》等故事选段。曲调主要有老调(长调)、杨柳青调、滩簧调、山歌调等。解放后,一些唱春人为歌颂新中国、新风尚、新气象,歌颂改革开放、社队工业和民营企业,又新编许多新的“春词”,如《赞塘桥巨变》《乡邻好》《赌徒泪》《咏梅》等。塘桥唱春的伴奏乐器主要是敲板和春锣。春锣又称“马”、“杏锣”,重约2斤,谐音“两京”(南京、北京),意含唱春唱遍四方。敲板型似朝笏,长约十三寸,暗示南方十三省,正面写有“龙凤官春”,背面写有“天下太平”。少数唱春者也用二胡伴奏。器具为褡裢,后盛物,前放钱。唱春毕,主人家必有钱或物相赏。唱春人用春锣接钱或物,不能数也不能嫌少,倒入褡裢内。张家港地区的其他唱春人,也大都使用类似之乐器和器具。

东莱唱春自明代开始流行至今,在上世纪50年代至文革期间基本绝迹。改革开放后,老一辈唱春艺人奔赴乡间街坊唱春、授徒传承,使得该项传统曲艺得以延续。说唱书目包括《董永卖身记》《世德堂》《龙凤官春》《十二月花名》《孟姜女过关》等,同时根据社会改革宣传需求,编写新词,如计划生育宣传、农村新面貌等。

唱春活动在沙上地区同样流布甚广,以南丰、三兴和锦丰合兴等地尤盛,是沙上人喜闻乐见的民间曲艺。内容涉及面极其广泛,几乎是半部沙上人的劳动卷、生活卷、古今风云人物卷、民间故事卷、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卷。沙上唱春演唱的程序被称为“三套”,即门套、中套和谢套。门套,即上门开头的套唱,类似于见面打招呼的套话;谢套则是主人给唱春人钱物以后唱春人的感谢语。门套和谢套都以祝福语主要内容,目的在于取悦主家,有时会根据主人家的住宅、房间摆设、家人面相等随机选唱。中套是唱春的主要部分,其内容大都是唱历史故事与民间故事的。

乐余唱春常用的曲调有春调和锡调两种,有《十张桌子》《十把菜刀》《十把算盘》《十杯仙酒》《十二月花名》《药名》《十二个月四十八朵花》《十双绣花鞋》《三十六只鸟》等140多个曲目得以流传。

河阳唱春主要涉及凤凰镇所属的港口、恬庄、西张、西徐市等地,妙桥、塘桥、鹿苑等地及周边地区的福山、谢桥、王庄等。西张地区的滩簧班子散伙后,个别成员转为唱春。河阳唱春所用的曲调主要是有春调、四季调、滩簧调、苏州景、杨柳青等。曲目有《孟姜女》《十张台子》《十双拖鞋》《十杯酒》,还有唱春艺人自己编写的祝辞等。

唱春艺术流传深远,在地方方言、文化习俗、群众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下,在全国各个流传区域各具特色,即便在同一方言区,每个地方的唱春艺术也都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

一是原汁原味的本土色彩

由于张家港方言构成复杂,唱春往往也会使用该地区方言,例如塘桥唱春用虞西话,沙上唱春用老沙话,与群众生活紧密地贴合在一起。在唱春曲本中,保留、活跃着大量的土生土长、原汁原味的方言词语,无论是一字词还是四字词,有些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不太使用了,却被保留在了作品中,展现出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人文色彩。

例如“三月桃花红喷喷,南山老虎实在能。(《十二生肖》)”中使用的形容词“红喷喷”,充满动态感与画面感,既有利于后文的押韵,又展现出农民语言与庙堂语言截然不同的生动活泼;“重阳美酒菊花香。满满尖来我不吃。……十二月里来过年忙,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真闹猛。(《孟姜女花名》)”不说喝酒而说“吃”酒,是吴方言的典型特征。唱春语言文白交织,部分唱段能看出文人参与的痕迹、用词也更贴近官话,但一遇到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词语,本土特色就喷涌而出,细查其中出现的“闹猛”一词,“噶闹忙”是一个典型的吴方言用词,这里出现“闹猛”的写法可能是为了显示与苏州市区吴方言的细微差别,更具地方特色。“聪明伶俐回家转,痴眼懵懂做长毛。(《长毛花名》)”,“长毛(即太平军)”故事各地唱春中屡见不鲜的题材,但这句唱词笔者只在本地唱春曲本中见过,“懵懂”是一个连绵词,与“痴眼”连缀在一起,恰好与“聪明伶俐”构成对仗,又不显得生搬硬套,恐怕也是从本土生活语言中汲取了鲜活的养分,显示出本土唱春艺人灵活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是成熟高妙的艺术技巧

比兴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宋代朱熹称:“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研究认为,汉族民间歌谣中的起段往往具有“起兴”作用,即先唱与主题关系不大的景或物,在引起听众充分兴趣后再切入正题③。这个特点在唱春中表现的也很明显。

例如“春调”中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唱本《十张台子》在张家港多地都有发现,唱本经过数代唱春艺人的传唱,形式打磨得甚为整饰,文句明白流畅,押韵讲究,朗朗上口。“第一张台子四角方,岳飞枪挑小梁王。武松手托千斤石,姜太公八十遇文王。……第三张台子桃花红,百万军中赵子龙。文武全才关夫子,连环巧计是庞统。”《十张台子》每段第一句都在描写台子的形态,实质上与后文的民间传说基本没有关系,哪怕略去不看全文也明白可懂。在“起兴”句中使用农民生活司空见惯的东西,除了可以吸引听众注意外,还起到了提示换韵的起势功能,实现一段一韵,而不是一韵到底,并通过起句的定韵作用,让整部唱春变得气韵通畅,更加朗朗上口。其次可以看到首段压江阳辙、三段压了中东辙,在发音上还是有接近之处,说明唱春艺人在创作时已经考虑到了换韵的方便性与可听性问题,显得结构完整,有条不紊,已经是较为成熟的曲艺创作了。

而同为《十张台子》,沙上唱春搜集到了四种版本,差异较大的有两种,其一为上文所说的朱桂良唱本,另一为丁仲明唱本。上文提及的朱桂良的《十张台子》中的每句起兴句是根据台子的特征唱的,“如第一张台子四角方”;而丁仲明的《十张台子》中的每句起兴句是根据台子材质唱的,如“沉香木台子第一张”。朱桂良的《十张台子》中罗列了20多个人物,常用一句词概括出这一人物的主要事迹或典型形象,令人一听便明;丁仲明的《十张台子》则每节列三个人物,并以相同的行为举止来组合,如三皇、三算、三坐、三救驾、三吃酒、三小姐、三造反、三庆寿、三元帅、三戏弄,显得十分齐整,反映了民间艺人结构唱词的匠心、技巧与智慧④。由此可见,一些唱本经过数代唱春艺人的传承传唱,艺术技巧运用娴熟,已兼具形式与韵律之美。

三是亟待发掘的学术价值

唱春除了带给人精神的享受,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外,由于流传甚久影响甚广,其描绘的历史传说与社会生活业已具有历史学与民俗学的研究价值。例如流传在张家港的《长毛花名》就值得引起重视。这部作品概略地记叙了咸丰十年(1860)前后,太平军与清军及地方团练在常熟、江阴及沙上地区进行“拉锯战”的情况;涉及一些具体地名,如湖桥、祝塘、郁家桥;并提到一些当时的人名,如庞探花(庞钟璐)、姜家祥(张嘉祥)、黄元昌、徐义等,带有很鲜明的纪实性,能够成为研究太平天国在苏州、乃是张家港地区的活动历程与清政府应对手段的良好佐证。

从题材上看,由于唱春活动在张家港全境流传甚广,历来研究中所提及的唱春题材在张家港基本上都能找到对应的曲本,包括时事政治类、社会新闻类、劝善戒恶类,地方风物类、市井百态类、烟花柳巷类、家庭生活类、民间传说类等,一些曲本已经发掘,更多的仍然保存于唱春艺人手中,经过系统的发掘、梳理与研究,将与小调、山歌、宝卷、锡剧、评弹等本土戏曲一起,为今人展开一副清晰动人又充满活力的民间生活风俗画。

再如,本地唱春有一篇《孟姜女花名》值得引起别样注意。《孟姜女》是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汉族民歌小调题材的代表曲目⑤,其相关作品往往是各地唱春的代表作,甚至辞海一度下论断:“唱春调,即《孟姜女调》,亦名《四季调》。民间曲调。清代流行。”尽管这个论断有值得商榷之处,仍能证明《孟姜女》与唱春调的紧密关系。从内容与结构构成上看,本地《孟姜女花名》毫无疑义地应当属于该系列,是孟姜女唱春在吴方言区的一个变体,措辞用语明显具有本土化色彩,充满生活气息与灵性。孟姜女故事表现出先民反抗封建压迫、追求自由平等的强烈诉求,承载着重要的民族记忆,这个故事在明朝的再度兴盛与当时的一系列劳役政策有关,不同地区的人们对于故事情节与唱腔处理的差异又能为研究不同文化区域思维想法、语言习惯与审美倾向性的差异具有参考借鉴价值。同一个故事的不同版本在各地的唱春活动中广泛流传,为研究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张家港地区丰富的唱春资源将为这一系列研究提供极为有分量的第一手资料。

四是与时俱进的鲜活力量

唱春以其通俗易懂、明白通畅的文辞,将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古代戏曲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说唱出来,教人向上向善,传播中华传统美德。进入21世纪以来,民间的“唱春”艺术虽一度面临失传,但唱春老艺人们仍不离不弃,坚持传承创新,坚守民间曲艺阵地。在唱词内容上不断翻新,与时俱进,尽可能地紧跟新形势,增加富有时代社会亮点的“子女考上大学”、“个私企业开业”、“农民变居民”、“住进新社区”等新内容,用质朴的唱词歌颂党的各项政策,赞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农民带来幸福美满的新生活。在唱春活动中融入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描述身边人与身边事,传递张家港精神,提高了唱春活动的思想性,也为这一古老的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一定程度上赢得了观众与舞台。唱春在过去一度被认为是“体面叫化子”的行当,是贫苦农民为了改善生活而在农闲时间从事的兼职行当,但是作为一门曲艺艺术,它从来没有失去应有的风骨与坚守,唱春走千家万户,但必须站在门外的场上,不能靠人家的门口,主人家付酬劳时,不能用手接,只能用春锣接,酬谢可用铜钱或粮食,然后倒入自己的搭裢内。正是由于这种坚守与底线的存在,唱春才能在艰苦的环境中代代相传,受到人们的尊重,成为一代又一代劳苦大众在新春时节翘首以盼的文化活动,也正是这种对待艺术的诚恳态度,才使得本土唱春艺人能够力破万难,不断地编写新词、赞美生活,满足民众的文化需求,让唱春这门古老的曲艺艺术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在改革开放后,随着多重娱乐方式的兴起,唱春不再一枝独秀;加之农民收入水平的普遍提升,兼职农人们也无需通过唱春补贴家用,使得唱春一度走向了低谷。近年来,张家港市秉持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发掘地方曲艺,繁荣本土特色文化,使得唱春重新进入民众视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正成为一张崭新的城市文化名片。

一是摸清家底,加大唱春曲本整理力度

2006年,“张家港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管理办公室”(2012年更名为“张家港市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成立后,制定保护规划,深入开展普查。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抓紧时间做好传统曲艺常规性、基础性资料的收集整理,充实完善资料库,先后将收集到的唱春曲本记录在正式出版的《张家港文丛》、《张家港历史文化丛书》、《张家港曲艺丛书》、《沙上春秋》、《沙上山歌》等书籍中,完善唱春研究资料。

二是建立机制,推动唱春入选非遗保护名录

塘桥唱春、东莱唱春与大新唱春分别于2007年、2013年和2015年入选张家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包含唱春习俗在内的河阳地区春节习俗也于2007年入选张家港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通过政府力量的推动,为传统唱春艺术传承保驾护航。同时健全保护机制,积极做好唱春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工作,充分调动了唱春艺人保护传承传统技艺的热情。

三是构建平台,开拓唱春艺术传承展示舞台

张家港市深入实施地方特色文化繁荣工程,发掘有生命力、有资源、有传承的特色曲艺文化品牌,指导各镇(区)组建2支以上具有一定影响力及代表性的特色文化团队,其中包括唱春表演队,并积极创作各类特色文艺作品。

更为重要的是,张家港市正在通过构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方式,全面维护唱春文化生态系统。通过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成立与深入运作,将事半功倍地推进传统曲艺保护工作的开展。2014年,张家港已在江苏省县(市)率先开展以政府名义命名文化生态保护区和传统村落命名工作,命名沙上、金村文化生态保护区为首批文化生态保护区。《沙上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通过省级审核,江苏省张家港沙上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入选第三批江苏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名单。随着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进程的加快,在民众文化自觉意识提升的同时,唱春艺术也将迎来更加宽广的舞台,不仅艺人的生存环境将得到优化,编唱新卷的积极性也将得到提升,而更多民众喜闻乐见、符合时代精神、挖掘地方传统、源自身边故事的新曲的诞生与流传又将让传统曲艺焕发新生。可以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将为文化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提供不竭的养分,唱春艺术将受益匪浅。

一年之计在于春。传统的唱春活动在立春前后半个月内举行,流传在春调中的那些美丽的故事与真挚的祝福,用曲艺艺术的方式开启了人们一年的美好生活,为民众平凡无奇的日常生活镀上了田园诗般瑰丽色彩,传递着真善美的期待。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保护与传承唱春艺术的意义已不仅在于保存传统文化与传统曲艺,更为人们守住了一方精神家园。

注释:

① 陈世海、吕大安:张家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年,第99页

② 冯智全:苏州小调的曲调特征及影响,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6期。

③ 李秋菊:清末民初时调的常用修辞手法,中国韵文学刊,2009年3月,第30页。

④ 张家港市沙上文化研究会:河上山歌,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年,第16页。

⑤ 邵彬:论春调《孟姜女》的形成及其社会价值,民族艺术研究,2012年4月,第22页。

(作者:张家港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广新局局长)

(责任编辑/宝木)

猜你喜欢
台子孟姜女张家港
运橙
张家港高校侨务工作联盟:发挥地方发展智库作用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孟姜女哭长城?
缩写《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不姓孟而姓姜
朝阳袁台子墓地燕文化墓葬分期再研究
台子
暗恋
张家港开展千名侨界人士看港城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