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本刊记者 陈曦
胡同 北京记忆
胡同,纵然不能动、不能言,却蕴含着浓郁的地方特色。
胡同记录了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一条条有数百年历史的北京老胡同,目睹了北京城以及中国的历史沧桑。
撰文>>>本刊记者 陈曦
胡同亦作“”,与里弄、巷意思基本相同,指的是居民区的内部比较小的街道,只可步行通过,或者只容得下一辆车经过。
各地都有这样的小街道,而北京这样的小街被称为胡同。对于胡同的由来,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是:胡同来源于蒙语忽洞,指两边高中间低的狭长地形。北京的胡同纵横交错上千条,形成于元、明、清三个朝代。公元1276年,元代在金中都原址的东北部,遵照《周礼》建立了“状如棋盘”的都城。1 285年2月,元朝廷正式下诏迁都:“诏旧城居民之迁京城者,以高及居职者为先,乃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其或地过八亩及力不能作室者,皆不得冒据,听民作室”。之后,贵族、官员、百姓逐渐住进了新都,把住房建得整整齐齐,一间挨着一间,而后令起一排,为了采光与进出方便,便有了胡同。元大都时有记载的胡同有29条,另外当时明确规定,宽6步的通道叫胡同,宽度达到1 2步叫小街,宽24步叫大街。
大部分胡同从外表上看都是大同小异的青灰墙瓦,但其百年的经历让每条胡同都各具特色。胡同现已成为北京的文化载体。若想说北京胡同里的趣闻掌故,恐怕说上几天几夜都说不完。
别看北京的胡同小,可住在里面的却经常有大人物,贵族、高官、文人墨客中也喜欢住在胡同的大有人在。
三不老胡同里曾经住过郑和。郑和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因立下战功被朱棣赐姓郑。在他32岁时,受朱棣的太师道衍引导其受善萨戒,成为佛门弟子,取法名福善。佛教以佛、法、僧为“三宝”,故人们也以“三宝”为佛教的尊称。因为郑和皈依了佛教,所以人们尊称他为“三宝太监”。郑和还被称为三保老爹,他居住的胡同也叫三保老爹胡同,后来称为三不老胡同。
在礼士胡同,每年都要举办一次胡同文化展,记录历朝历代居住在此的名人,以及胡同的变迁。
其实,礼士胡同原来是贩卖骡子和驴子的集市,被人们称为“驴市胡同”。如今的礼士胡同宁静清幽,墙上还装饰着精美的清代砖雕。可当年,这条热闹的驴市胡同里到处竖立着用来拴驴子和骡子的木桩,牲畜的叫声与商人们的谈话声不绝于耳,整条胡同嘈杂、凌乱。驴市胡同除了买卖之外,也形成了一条产业链,衍生出一些其他产业比如钉掌、兽医等等。直到宣统年间,牲口集市被废除,胡同安静了,人们也觉得这个胡同名字欠缺文雅,于是便改成了谐音的礼士胡同。
乾隆年间的宰相刘墉就住在驴市胡同。刘墉的府邸在驴市胡同的西边,横跨胡同的南北两侧,面积也算不小。刘墉贵为宰相,却住在整日喧哗的牲口集市胡同里,是因为在清代官儿再大的汉人也不能跟满人做邻居,只能被分配到离皇宫“遥远”的南城。
刘墉的父亲刘统勋也是个大人物,内阁学士,官拜刑部尚书。刘家有清廉的传统,这位刘统勋也是清官一枚,不争不抢地在驴市胡同安居乐业。因为距离故宫太远,加上年事已高,在乾隆三十八年的十一月,年逾古稀的刘统勋在上朝的路上驾鹤西游。“是日夜漏尽,入朝,至东华门外,舆微侧,启帷则已瞑。”如此一位得力部下过世,乾隆皇帝痛心不已,在办丧之日,亲自来到驴市胡同,祭奠亡者。刘宅的门框太低,皇帝的轿子进不去,最后只好把轿子的顶盖给揭了,乾隆才好不容易进去。这在当时是轰动整条胡同的大事。后来,刘墉官拜宰相,又住进驴市胡同。于是就有坊间传言,“驴市胡同里,一门两宰相。”
另外一条与礼士胡同更名经历有些类似的胡同叫吉兆胡同,原名为鸡爪胡同。别看鸡爪胡同这个名字不够风雅,从前东城、西城竟然有两个胡同都名为鸡爪胡同。
东城的的鸡爪胡同,位于东四牌楼东边,长不过200多米,整条胡同里只有十几个门牌。因为胡同有三个分支岔道,鸟瞰像一只鸡爪,故而得名。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府成立后,段祺瑞临时执政,搬到鸡爪胡同居住。鸡爪胡同也被老百姓称为鸡罩胡同。住在鸡罩胡同有如被扣在鸡笼子里,迷信的段祺瑞认为这非常不吉祥,于是他把“鸡罩”的谐音“吉兆”改为胡同名。可惜,如今这条吉兆胡同已不复存在,被改建成了住宅区。
北京的胡同名包罗万象,起得真是看似不讲究,实则颇有讲究。胡同名与胡同共同经历百年的时代变迁,如今有的与时俱进,有的已然面目全非。
胡同的得名有很多种缘由。比如,某种行业集中的地方以这种行业命名,如驴市胡同、手帕胡同等。驴市胡同是牲口集市,手帕胡同专卖手帕。西城区有条斜街,名为烟袋斜街,从清代到民国直至解放,这条街上开着许多家卖烟袋的商店,因此被定名为烟袋斜街。烟袋斜街东起地安门外大街,东北西南走向,全长232米。当时居住在北城的满族旗人有一些嗜好抽旱烟或水烟,他们把烟叶装在烟袋中,烟袋的需求逐渐增多。看到了市场需求,斜街上的人们就做起了卖烟袋的生意,不少商店还在店门前悬挂一根大木制烟袋为幌子。除此之外,烟袋斜街鸟瞰的形状也似一只烟袋:细长的胡同像是烟袋杆,东头入口处像烟袋嘴儿,西头入口折向南边,通往银锭桥,看上去像是烟袋锅。
有的胡同是因为里面住过的名人而得名,如无量大人胡同原名为吴良大人胡同,里面住的是朱元璋手下悍将吴良。永康侯徐忠所在的胡同就叫永康侯胡同,即今天的永康胡同。现在的力学胡同原名为李阁老胡同,是因为明代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曾住在这里。刘兰塑胡同以元代著名塑像家刘元的名字命名,曾讹传为刘銮塑或琉璃塑。文丞相胡同的名由文天祥的祠堂而来。文丞相祠建在文天祥被囚的地方,东墙在文丞相胡同,大门在府学胡同。文天祥被押在元大都城兵马司土牢里4年,誓死不投降,最后被处死。文丞相祠所在胡同老名叫巴儿胡同,乾隆时代称作靶儿胡同。新中国成立以后,祠堂东墙外的这条小胡同改回叫文丞相胡同。
有的胡同命名与帝王家有关,比如织染局胡同、酒醋局胡同、钟鼓司胡同等。有胡同以皇家储存物料的地方命名,如存宫中需要的柴炭的惜薪司胡同,存放裘皮的皮库胡同。帘子库胡同因为帘子库所在而得名。慈禧垂帘听政所用的竹帘采用南方的上等慈竹,经过十几道工序精工编织而成。这些竹帘被换下后的去处是个难题,因为帘子是皇家用过的,不能卖给平民百姓,扔掉又觉可惜,于是就专门设立个地方存储,取名帘子库,帘子库所在的胡同就成了帘子库胡同。灵境胡同的由来也与帝王有关。据史料记载,一次明成祖朱棣患病,晚上梦见两位道士赠药,病症很快就好了。朱棣于是下令为梦中的两位道士修建宫祀,并且封其为玉阙真人和金阙真人,将宫殿赐名为灵济宫。灵境胡同因“洪恩灵济宫”而得名。灵境胡同里住着灵济官,因为受到了皇帝的器重,地位也随之而提升。民国后,灵济宫所在胡同,取其谐音称为灵境胡同。
有的胡同因肖形得名,如高义伯胡同,原来叫狗尾巴胡同,因其状似羊尾得名。有的胡同以地形特色、景物命名。广安门外元代以前有莲花水域,因而留下了莲花池。还有的胡同为求平安福气以吉祥语命名,比如新华门附近的安福胡同,此外还有喜庆胡同、福盛胡同、寿长胡同、福顺胡同等。
北京胡同两旁的建筑大多都是四合院。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一个紧挨一个排列起来,它们之间的通道就是胡同。老北京的生活气息弥散在胡同的每个角落里,一砖一瓦满载邻里之间的故事,把民俗风情娓娓道来。
胡同,纵然不能动、不能言,却蕴含着浓郁的地方特色。胡同一般距离闹市很近,但没有车水马龙的喧闹,可谓闹中取静。走进一条还没有染上太多现代商业气息的老胡同,就会发现其中浓浓的生活气息。到了上下班时间,胡同里人来人往,做饭炒菜的声音,邻里之间问候、调侃的声音,融汇成一幅老北京的生活写照。
无论是从外观还是居住的舒适性上看,未经改造的胡同与现代建筑相比都相差甚远。老胡同低矮、拥挤、杂乱,可不少老北京人却更喜欢胡同生活。
汪曾祺在《胡同文化》一文中写道,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代人的。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
住在交道口北头条胡同的陈大妈已经年近90了,老太太独居在一个大杂院里。陈大妈的儿女早已搬到了高档小区,也想把老太太接过去同住。可陈大妈却坚持住在胡同里,她说,这是平房,出门方便,邻居之间都熟悉,有事可以互相照顾。在胡同里能找到满足生活需求的小铺,补鞋的、修车的、卖零食的、卖早餐的,能满足日常生活的基本要求。为了方便老太太生活,子女给陈大妈的房子内安装了上下水,可以在屋内上厕所和洗澡。老太太每天早上自己溜达去买早点,或者自己做点简单的早餐。如果是阳光好的午后,陈大妈会在院内的老树下乘凉。吃过晚饭,老太太经常找住在隔壁的老邻居聊几句闲话。
过去北京的胡同就相当于现在的民宅,里面住着平头百姓也住着名人。名人居住过的故居被改成了纪念馆或陈列馆,用以缅怀先人。
坐落在后圆恩寺胡同13号四合院是茅盾故居,茅盾临终前7年居住于此,现在对外开放。入门,有茅盾半身汉白玉塑像,门内影壁上镶有邓颖超题的“茅盾故居”金字黑大理石横匾。前院有房屋15间,西厢房原是会客室和藏书室,布置维持原状,室内陈设为茅盾生前所用旧物。
老舍故居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老舍在北京解放后居住于此。这里是老舍在北京居住时间最长的一处,长达16年。故居为硬山隔檩,纯木结构,正门坐西朝东,灰瓦门楼。老舍就在这里创作了《龙须沟》《茶馆》《全家福》等作品。
胡同属于地域、建筑范畴的名词,可北京的胡同却不仅仅是交通的衢道。从最初的几十条到现在的几千条,胡同历经了几百年的历史。百年之间,中国从封建社会走到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沧海桑田,胡同里老百姓的生活也随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胡同记录了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一条条有数百年历史的北京老胡同,目睹了北京城以及中国的历史沧桑。
位于东城区建国门街道的总布胡同,形成于元代,明代属明时坊,因总捕衙署设于此,故称总捕胡同或总铺胡同,后来改为总布胡同。总布胡同分为东西两条,以南小街为界,西为西总布胡同,东为东总布胡同。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发生在总布胡同。1 900年6月20日,清兵神机营领崔恩海将德国公使克林德击毙于西总布西口外。这一事件成为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主要导火索。在八国联军的胁迫下,光绪帝亲写“克林德碑”安置在西总部胡同,被国人视为国耻。1918年11月13日,一战结束后,“克林德碑”改名为“公理战胜”,由西总布胡同迁至中央公园(现中山公园)。
1911年,由卢绮园任经理的玉泉山酿酒公司,在西总布胡同17号生产出啤酒和汽水,这是京城第一个啤酒汽水厂。1 91 3年,家住东总布胡同、时任财政总长的周自齐,捐资修建了东总布胡同柏油马路,这也是北京的第一条马路。1 95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社址定在东总布胡同1 0号。
胡同中随处可见名胜古迹,可能不起眼的一块砖、一片瓦都有它自己的历史。胡同虽没有新建的,却不乏被翻新的。原本灰墙灰房的胡同,添加了现代设计元素,立刻就变得不一样了。
五道营胡同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北部,被地坛、雍和宫、孔庙、国子监包围着。这条老胡同,现在已经被彻底西化了。整条胡同左右两旁的店铺林立,几乎每家都文艺范十足。店铺的设计个性分明,有地中海阳光沙滩的热情,有中式的宁静素雅,也有美式的狂野奔放。店铺经营的商品更是多种多样,有宠物店,有咖啡厅、西餐厅,有创意艺术,还有一些专卖新奇商品的小店。
像五道营胡同这样融合了东西方文化,把传统与创新结合起来的胡同已经成为北京新风貌的一景。
《胡同文化》的结尾有些伤感: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再见吧,胡同。
现实还算美好,稍显破旧老胡同依旧在,旧貌新颜的商业胡同成为了新的旅游名片。胡同还在尽职尽责地记录着老百姓琐碎的日常生活,见证着北京城的发展与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