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淌的红色

2016-11-24 08:13罗瑜权
剑南文学 2016年19期
关键词:绵阳红军

□罗瑜权

流淌的红色

□罗瑜权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今年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按照全国公安文联组织公安作家开展重走长征路主题创作活动的安排部署,我们踏上绵州大地,沿着红军当年行进的步伐,到红军长征战斗过的地方,听老区人民讲述红军故事,进红军烈士陵园,参观红军碑林和红军文物陈列馆,举办了一系列瞻仰与祭奠活动。

行走在这片流淌着红色血液的土地,我们处处感到鲜艳的红色在风中飞扬,红歌在高唱,红色在流淌。

1935年春,红军进入绵阳,领导劳苦大众建立苏维埃政权,打土豪分田地,使绵阳人民在政治上经济上翻身作了主人。绵阳人民怀着对共产党和红军的感激之情,在各地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掀起了保卫革命胜利成果、大力支援红军的热潮。

红军在绵阳期间,绵阳人民给予了大量物资支援和保障,不仅解决了八万红军在绵阳期间的衣食住行,还为红四方面军和中央红军筹集了数千万斤粮食。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在川西与中央红军会师时,绵阳人民“雪中送炭”,将在绵阳地区所筹集的数十万斤粮食和大批其它物资,用马队、牦牛队和人力昼夜兼程地运送到中央红军部队,使翻越大雪山后几乎弹尽粮绝的中央红军绝处逢生。

红军在绵阳境内的广泛开展宣传,让广大绵阳人民明白了一点:红军是穷人的子弟兵。加上红军利用开会、演讲、文艺表演等形式大张旗鼓地进行参军动员宣传,绵阳劳苦大众纷纷踊跃参加红军,父子、母子、夫妻、弟兄同时参军的情况屡见不鲜,不少地方出现了父母送儿女、妻子送丈夫、兄弟齐参军、父子都报名的动人场面,涌现出许多感人至深的典型事例。据解放后调查统计,绵阳境内红色新区共有一万三千余人参加红军。

川西北老区人民是忠诚的、宽厚的。毫无疑问,他们对中央红军最后取得长征胜利是功臣,做出了牺牲和重大贡献。

走近江油市革命烈士纪念碑,我的脚步是肃然的。它静静地坐落在江油市西山公园内,只有不远的江油红军文物陈列馆告诉人们八十年前这片红土地上发生的“围城打援”战役。

在江油红军文物陈列馆,看到实物和模拟场景,眼前似乎出现了当年那悲壮的一幕,经

过了八十年的岁月,烈士们的浩然之气依然可以感受得到。

在陈列馆,年青的解说员方琳给我们讲述了当年一位红军女战士催人泪下的真实故事。青林口是江油市二郎庙镇管辖的一个办事处,镇的建制虽已不存,但古镇风貌依然。古镇依山傍水,位于江油市东北五十六公里处的潼江河畔,处于江油、剑阁、梓潼三县交界处。走进青林口,街道陈旧,古老的青石小街,整齐的木制小屋,以及雕刻着精美图案的木结构建筑。青林口至今仍较为完整保留了红军桥、红军石刻标语和一些明清古建筑。镇中的万年戏台,源于清乾隆年间,纯木建造,别具一格,现已少见。漫步古镇,小桥流水人家,石磨石板水缸,高高悬挂的灯笼,和街头巷尾屋檐下盘坐扎鞋垫的村妇,处处彰显着小镇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青林口最有名,最值得看的是那座历经沧桑的红军桥和那些朴实无华的红军石碑。

红军桥原名“合益桥”,在小镇呈“T”字型结构的街中间,是一座建于清代的石拱廊桥。该桥为石砌三洞拱桥,南北走向,桥长约二十米,宽约六至七米。桥面为两边低、中间高的拱弧形,拱上铺石板作通道,两边装有石栏杆,栏柱上端刻抱鼓石雕。桥上建桥楼,楼是穿斗形的清代建筑,分正、次、边三部分,正间耸立桥正中,重檐分上下两层。边间呈八字牌楼形,额枋两侧支二金爪柱。据考证,当地商贾为解决场镇上的交通,繁荣商贸,建立了石桥。建桥后,又集资修建了桥楼,取同舟共济,大家受益之意,命名为合益桥。

1935年,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击溃国民党的二十八军、二十九军。红九军、红三十军经过剑阁县进入江油青林口,并在这里建立了区苏维埃政权。红军在青林口只住了一个多月,便奉命转移。红军撤离时,一名刘姓红军女战士因伤不能随队北上,只好留在杨大娘家养伤。红军撤离后,国民党还乡团四处搜捕红军战士和苏维埃干部,老大娘千方百计把女红军藏于夹墙中,不幸还是被还乡团查出来了,还乡团将女红军战士绑在合益桥上严刑拷打,女红军坚贞不屈,为保守红军机密,与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不管敌人软硬兼施,威胁利诱,仍然临危不惧,誓死如归,最后被还乡团杀害于合益桥上,壮烈牺牲。

解放后,青林口民众非常怀念红军,特别是那位英勇不屈的女红军,要求政府将合益桥更名为“红军桥”,1956年,该桥被正式更名,桥上风雨楼也挂上了“红军桥”匾牌。如今,桥头上“拥护红军”、“坚决反帝抗日”、“红军是穷人的救星”、“婚姻自由”等标语、石刻还清晰可见,历经沧桑的红军桥和那些朴实无华的红军碑在无声地向后人述说着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

2007年,红军桥被批准为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列为江油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3年,国务院将青林口古镇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出江油红军文物陈列馆,门口挂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基地的横牌。院坝外的山道两旁,种满了高大的苍松柏树,前面是碧绿的草坪,衬托着雄伟庄严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和红军文物陈列馆。

八十年前,红军女战士的故事是感人的,八十年后,在江油这片红土地上又涌现出一位伟大的女姓。在江油,我们每到一处,人们都会提到八年前的汶川大地震,都会提到一位母亲的名字:蒋晓娟,她被人们称为“警察妈妈”。

2008年5月12日,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骤然袭向江油,房屋倒塌、交通堵塞、通讯中断、群众惊慌失措。劫后余生,当人们从那场突如其来的恐惧中走出后,便开始了积极的抗灾自救。不仅如此,江油还接纳了一万多名从

瓦砾、乱石中侥幸逃生出来的北川、平武灾民。

随着北川、平武灾民的大量涌入和时间的推移,江油市的饮用水告急、食品告急、医药用品告急,各项救灾物质纷纷告急。而在这当中最最让人感到无奈的,就是婴儿食品以及用具的极度匮乏,如配方奶粉、奶瓶。由于这些尚在襁褓中的婴儿的父母大多已在地震中遇难,导致这些婴儿除了可以喝一点水和稀饭外,没有其他东西可以喂养。

灾难中,大人可以用坚强的意志创造生命的奇迹,支撑下去,但这些嗷嗷待哺的婴儿,长时间没吃奶,饿得哇哇直哭。孩子们的亲属,其他受灾群众听了,都忍不住心痛又一筹莫展:这些孩子能在地震中幸存下来,有些是父母用生命换来的,可他们该怎么办呢?看着这些嗷嗷待哺的婴儿由于长时间没吃奶而饿得直哭,他们的亲属也只能暗暗的陪着流泪,却苦于想不到一丁点办法。

就在这时,在安置灾民点协助工作的江油市公安局巡警大队29岁民警蒋晓娟刚做妈妈不久,看到饿得哇哇大哭的婴儿,她什么也没说,就解开自己的警服扣子,当众坐下,给襁褓中的孩子哺乳。

在灾区,当许多受灾群众听说有位女警察义务为婴儿哺乳后,都抱着自己家的小孩来了。就这样,在灾民安置点,蒋晓娟在几天时间里,用她的乳汁,喂养了三个嗷嗷待哺的灾民婴儿和六个被解救的婴儿,九个惊恐的小生命感受到了熟悉的母亲气息。江油市公安局女民警蒋晓娟在地震灾民庇护所义务为一些急需哺乳的地震灾区孤儿喂奶,却“狠心”把自己才六个月大、同样需要母乳喂养的孩子交给父母照料,经新华社记者报道后,感动了中国,网友称她是中国“最美丽的女警察”。

这是独特的乳汁

年轻的妈妈女警

一身心血的凝聚

这是最甘甜的乳汁

无私母爱的结晶

仙露琼浆又怎能与之相比

这是最富营养的乳汁

将健康幸福成长的信息

深深植入灾区九个婴儿的骨髓里

这是无价的乳汁

让世间所有的珍宝黯然失色

留给人们永恒的记忆

江苏作家、评论家王美春看到蒋晓娟的事迹后创作了诗《无价的乳汁》,描述了这位当代红嫂。

母爱无边,大爱无言。

蒋晓娟,一位年轻的母亲,在用她甘甜的乳汁抚慰了饥肠辘辘的灾区幼儿的同时,也以她善良的情怀、温暖的臂膀抚平了一个个幼儿心中的伤痕,让悲痛、焦灼的受灾群众趋于平静,人间大爱的暖流在临时灾民安置点缓缓流淌,深深感染了每一个人。

蒋晓娟,一位普通的民警,在大灾面前,她用自己的无私,表现出深情厚意。她以一种大仁大义的责任感,书写了母亲的博爱,书写了人民警察爱人民的动人诗篇,用自己平凡朴实的实际行动对生命进行了最高的礼赞!

蒋晓娟,一个年轻的母亲,她以女性特有的温柔,安抚着这些灾区来的婴儿。当看到吃了乳水的婴儿入睡后,她笑了,笑的那么甜蜜,笑的那么美丽。她的脸上浮起母性的光晕。

蒋晓娟,她的行为是普通的。那是因为她做了世界上所有的母亲都能做的。她的行为又是不普通的,大灾面前,她顾不上给自己的孩子喂奶,甚至连看看孩子的机会都放弃了。她深明大义,她无私的哺育受灾的孩子,只想为灾民多做点事情。

蒋晓娟,以一个女人的爱心,以一个母亲

的胸襟,用自己的乳汁,哺育百姓的孩子。用胸襟里爱民的情怀,向世界展示一个女民警的美丽。

2008年5月22日,国务委员、公安部党委书记、部长孟建柱签署命令,授予四川省江油市公安局巡警大队民警蒋晓娟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称号。公安部在表彰决定中说,在此次抗震救灾斗争中,蒋晓娟同志忠实履行职责,全力投入抗震救灾工作,特别是作为一名年轻母亲,放下自己六个月大、正需母乳喂养的孩子,在灾民庇护所悉心照顾守护地震受灾婴幼儿,连日为九名婴儿喂奶,用平凡朴实的行动践行了“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庄严承诺。

巴山蜀水,山重水复。行走川西北革命老区,就如同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处处感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时时接受到红军精神的洗礼。

1935年徐向前元帅率领红四方面军北上抗日,途经平武县驻扎五十六天,留下了大量的革命遗迹。在平武的红军碑林,存放着红军留下的标语、口号、红军在平武活动示意图等石碑五十块,以及徐向前元帅亲笔题写的“红军碑林”匾额。

平武县平南羌族乡,位于平武县境南部,因中国工农红军在此建立平南县苏维埃政府而得名。1935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三十军来到了平南,在平南三圣庙建立了平武县第一个苏维埃红色政权——苏维埃平南县政府。红军在平南期间,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支援前线的宣传工作,工农群众自觉组织起来参军参战,队伍不断壮大,播下了革命火种。当时,三圣庙成为平武南部、北川北部的一处红色革命中心。

在三圣庙外几十米远处的平南场镇上场口,有一座保存完好、造型别致的古廊桥,名

为松桥,又名“红军桥”,建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距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历史,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红军桥为全木结构,长约十米,宽约三米,距河道约八米高,横空跨立河道之上,气势磅礴。桥身巧妙运用原木和木板,远远望去,犹如空中楼阁。

平南羌族乡乡长吴燕平是一位优秀的乡干部,也是一位警嫂,她的丈夫高宏在平武县公安局政治处工作,曾经是一位破案能手,破获了不少的大要案件,在全国开展的清网行动中累立战功。

吴燕平在红军桥前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典故:相传在很久以前,平南没有桥,河两边的群众只能涉水而过。一天,一棵巨大的松树突然倒在河两边的石墩上,村民认为这是上苍预示了建桥的地方,便在松木两旁架桥。当然这只是传说,应是当地群众在清朝时集资建造了松桥。

在1935年红军进入平南前夕,当地豪绅、反动派大肆制造和散布谣言,诬蔑红军,蒙骗群众。为了消除反动派对红军的不利影响,再加上桥楼年久失修,损坏严重,红三十军政治部主任李天焕派红军战士维修桥楼:加瓦盖漏雨之处,加固桥墩,将破烂的木板撤掉换上了新桥板。此举让红军赢得了群众的信任,为此后领导群众打倒地主豪绅、平分土地、建立苏维埃政府打下了基础。红军还在桥楼的木板、圆柱上写上了宣传标语,至今依然可寻。此后,当地群众就把松桥改叫“红军桥”。

红军桥,是当地百姓对红军过平武的一种纪念,记载了红军和当地百姓生生不息的血肉关系。解放后,沿着红军桥,平武县公安民警继续发扬红军的优良传统,发扬红军的革命精神,写就了警民关系和谐的新篇章。

平武县公安局平通派出所是一个优秀的团队,在汶川大地震中被公安部评为全国公安系统抗震救灾先进集体,涌现了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马生平和全国公安系统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史波等先进人物。在灾难来临时,派出所民警选择的是与人民群众在一起,选择的是坚守自己的岗位。

马生平的女儿马正瑛也是一名警察,在三台县公安局工作。在汶川大地震中,她家中房屋被毁,婆婆、外婆遇难,父亲受伤。面对灾难,她擦干眼泪,一直坚守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在三台县体育中心北川受灾群众安置点,她用自己阳光般的笑容和春风般的笑语默默地影响着周围的群众,她用自己的真诚和爱心呵护着灾区的小朋友,孩子们都亲切的称她为“小马姐姐”。

九环线平武段全长168.7公里,是一条旅游黄金线路,更是一条维系平武、阿坝、甘孜、甘肃等地群众与外界联系的“生命线”。海拔2800米的火溪河二道坪公安交警执勤点位于九环线黄土梁,是绵阳海拔最高的交警执勤点,其中有一段长约二十六公里的山路,全是坡道,被过往驾乘群众称为“魔鬼路段”。

1985年出生的山东小伙儿胡启飞是二道坪执勤点的第六代教导员,也是在这里时间最长的交警,他2011年2月被分配到此工作。第一次来到二道坪时,恶劣的气候给胡启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河沟封冻,只能砍冰取水。一日三餐夹生饭是常事,并且只能白米饭拌干菜、咸菜和冻菜,甚至很多时候一日三餐以方便面充饥。这里的冬夜气温最低可达零下20摄氏度。虽然室内有一台暖风机,但还是抵御不了严寒。第二天早上起床后,床头上结起了一层薄薄的冰。

吃夹生饭、喝河沟里的水、天气严寒,被子结冰、想家……初来乍到的胡启飞面对几近残酷的生活条件,也曾想过放弃,但在军营中养成的坚韧性格让他不愿就此服输。他及时调整心态,把部队里培养出的坚强性格带到警

营,扎根高寒山区。

二道坪执勤点负责的二十六公里山坡路段呈“S”形,路旁或陡峭悬崖,或数十米深涧。这个路段日均车流量最少时一百余辆次,高峰时近一千辆次。执勤点共两名交警,三名协警,他们轮班值守,二十四小时待命,三百六十五天如一日,每天兵分两路,一路坚守二道坪执勤点,另一路则是巡逻,确保九环线上的安全畅通。

每天一大早,胡启飞就和同事起床,为过往行人烧热水,准备好道路安全提示资料和常用药品。“师傅不要疲劳驾驶,请下车休息”,“制动发热易失灵,请加水”,“前面公路弯多坡陡,请注意安全”……站在路边,交警指挥过往车辆停车检查,并一遍又一遍重复着对大家的安全提示。

每到大片雪花飘落、暴雨袭击时,中队民警都知道一场挑战、一场硬战将来临。年年如期而至的自然灾害,他们已经习惯了,沉着应对。一直以来,中队民警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始终做到倾尽真情为群众提供帮助,夏季对每辆过往的车辆进行冲淋降温,确保车辆及驾乘人员安全;冬季道路冰雪覆盖,路面打滑,执勤民警就在路上铺起草垫,保证车辆安全顺利通过。长期对过往司机传授通过此路段的驾驶技巧,要求疲劳司机强制休息,冰雪路段义务代驾,为过往司乘人员提供开水等服务。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中队共救助遇险、受困车辆及驾乘人员数量均过万。

“再难也要坚守,这是职责所在,信念所在。只要我们在这里,过往群众就有安全感……”火溪河公安交警在近十年时间里,救助车辆和群众数量均过万,“魔鬼路段”无一起重大交通事故和路面刑事案件发生。胡启飞说,群众的一个微笑、一次挥手,都足以令他感到欣慰。

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没有吓倒长年坚守在二道坪执勤点的青年民警,胡启飞和他的战友们用责任和坚守,把这处“魔鬼路段”打造成了“温馨路段”。在他们身上,彰显着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高尚情怀,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2013年春节,中央电视台“走基层”栏目组来到火溪河对交警中队进行了采访。随后,央视《新闻联播》和《朝闻天下》,以《四川绵阳:九环线魔鬼路段的交警》为题,连续宣传报道了火溪河中队二道坪公安交警执勤点,在春运和冰雪道路管控期间的工作措施及成效。

2013年3月,胡启飞荣立个人二等功一次。2014年9月,荣膺绵阳市“十佳交警”称号。火溪河交警中队被四川省公安厅授予集体二等功,二道坪执勤点被授予平武县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基地。2014年11月,由公安部和中央电视台共同举办的第五届“我最喜爱的人民警察”评选活动揭晓,平武县公安局火溪河中队交警胡启飞获得提名奖,并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安部授予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荣誉称号。

二道坪,经过六代警察的坚守和奉献,经过六代警察的努力和付出,把这段魔鬼路打造成了温馨路。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天险进入绵阳辖区至今,已整整过去了八十年。在这八十年的时间里,绵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座座新城崛起,中国科技城远近闻名,绵阳人民幸福生活,美丽绵阳幸福绵阳展现眼前……

八十年前革命先烈鲜血染红的这块土地,见证了绵阳人民不屈不挠的奋斗历程,见证了绵阳警察的牺牲和奉献。

猜你喜欢
绵阳红军
半条红军被
李红军美术作品欣赏
红军不怕远征难
红军坳
绵阳召开谢宗年新作座谈会
绵阳举办中青年作家培训班
十送红军
在绵阳的多种方式
四川省文联组织百名文艺家赴绵阳开展文艺扶贫采风创作暨惠民演出活动绵阳市委书记彭宇行会见省文联党组书记蒋东生及文艺家代表
记忆深处的绵阳(绵阳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