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慢就业”?

2016-11-23 14:21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学生处慢就业职业规划

@ 余颖(贵州大学阳明学院党委书记):

如今,各高校9月的迎新季如火如荼地进行,招聘季也随之悄然而至,各高校就业网站时常从9月就开始有一些就业招聘信息发布。原本还应该坐在教室里上专业课的大四学生,已经开始忙碌穿梭于各招聘会场、用人单位面试地点了。招聘热是如何形成的呢?对于就业单位,他们生怕优秀人才被其他单位抢走,尽可能把招聘工作提前。而对于学校,生怕用人单位的进人指标被其他学校学生占满,尽可能希望用人单位早到学校开招聘会。对于学生来说,生怕好的职位被他人抢先,也希望应聘能尽量提前。因此,大四学生们已无心上课,甚至有的教师戏称现在的大学本科不是四年制,而变成了三年制!套用一句话:在就业路上匆忙赶路的大学生们,能否慢一点儿,等等那个应该具备多一些专业知识的自己!面对“快”招聘,“快”找工作,是否应该“慢”下来,趁着在校,先裨补阙漏,有所广益。羽翼既丰,又何惧不能翱翔?

@ 李怡佳(厦门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

导致“慢”就业的原因很多,既有就业形势和就业结构的影响,也有青年一代就业观念的变化。这种“慢”可能是自主型追求更好的“慢”,也可能是被动型漫不经心的“慢”。前者表现为不仓促就业,有计划地放慢脚步,给自己一些时间,通过一些经历来进一步了解社会环境,认知自我和观察职业世界,以更好地定位职业生涯从何处开始;后者表现为拖着不找工作,或因自我效能感低,或因各种客观的就业条件所限,他们抱着得过且过或者啃老的心态度过毕业季甚至更长的时间。在进行就业指导时,自主型积极的“慢”,可以给予一定的支持,提供参与游学、支教、创业探索的资源和平台,并协助其多体验、多探索、多思考,“慢”出质量。被动型漫不经心的“慢”,应当及时介入指导,了解“慢”的真实原因,这可能多半与学生的信念、认知或心理有关,需要特别的关注和针对性的扶持,不要让“慢”成为托辞和借口。

@宋健刚(东南大学学生处副处长):

针对不同的“慢就业”情形,应区分情况看待。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下,越来越多拥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高素质、高学历的高校毕业生投入创业中,他们以自己的思维、知识和技术,推动社会创新,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对暂缓就业的毕业生,我们也应当从多元化的角度来看待。“95后”的毕业生也开始进入就业市场,很多人追求的是与兴趣相结合、人岗更匹配的职业发展理念,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就业,在高校全方位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求职理念等方面的指导基础上,要容许他们有“追求”的过程和时间。对于就业存在困难的毕业生群体,高校就业部门要从知识、能力、技巧、经济等方面加大帮扶力度,也要向相关用人单位做好推荐工作。

@仵林军(南京理工大学学生处副处长):

对于大学生“慢”就业,我们认为需要辩证的看待。部分大学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经历了十几年的学习,走出校园时,希望给身体和心灵一定放松,认真做好职业规划,为今后更好的发展打好基础,这种“慢”是一种沉淀和积累,是值得尊重和理解的。这种“慢”是为了未来就业的快、高、好。对于部分大学生以“慢”就业为借口,逃避社会竞争,“原地踏步”“在家啃老”,社会应该持反对态度。“慢”就业,而非“不”就业,这种“慢”是一种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不负责任。我认为通过大学期间的“职业规划”教育,可以实现“慢”就业的前移,把“慢”就业的“慢”前移到大学期间,使大学生规划好大学学习生活,实现“快”就业。

@李洪波(江苏大学副校长):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对未来就业选择存在着一定的迷茫。一是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毕业时未必能选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二是现行的教育制度限制,很多的学生学习了自己不愿意学的专业;三是“灵活性”就业又为学生提供了“过多”的选择。选择的迷茫使得不少学生为就业而就业。其实,“慢就业”并不可怕,“漫无目的的就业”才可怕。对于一直在学业生涯的道路上“一路狂奔”的学生来讲,“快”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大学毕业、进入社会是他们人生中的一个分水岭。在就业之前从事一段时间的支教、创业、游学等“尝试性就业”,可以更加理性地评判自己、更加科学地规划未来,从而走向“快就业”的轨道。

猜你喜欢
学生处慢就业职业规划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问题研究
提高高中德育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策略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策略研究
又听岔了
英国教育部拟为学生处设置主席一职提升高教选拔性和竞争性
“慢就业”并非一曲田园牧歌
“慢就业”开始在中国流行
警惕“慢就业”变身“懒就业”
如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