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顶明
形势任务
1.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推进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经过30余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已成为研究生教育大国,已实现立足国内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并建立完善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但是,与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与肩负的使命相比,与国际高水平研究生教育相比,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仍然存在明显差距。一是发展理念尚未完全转变;二是创新能力培养亟须加强;三是质量保障和监督力度还需加大。[1]总之,研究生教育作为经济社会与教育体系的一个子系统,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迫切需要我们加快实现由微观管理走向宏观管理,由直接管理走向间接管理,由事后管理走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管理,由教育管理走向教育治理。[2]为此,需要不断理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关系,积极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按国务院统一部署,继续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扩大省级政府、地方学位委员会对研究生教育的统筹权。进一步加强省级地方学位委员会的评估与监督职能,积极推动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督区域协作机制建设。逐步完善培养单位内部治理结构,落实培养单位办学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培养单位中院系组织的积极作用,明确权、责、利,充分调动培养单位办学的积极性、学生与教师的创造性。加快建立行业企业参与评价机制,吸收行业企业参与教育质量评估,把行业企业的评价作为衡量办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让研究生教育质量接受社会评价、教育成果接受社会检验、教育决策接受社会监督,最大限度吸引社会资源进入研究生教育领域。积极构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培养单位、社会组织与教育主体之间的新型关系,主动推进以《学位条例》修订为核心的有关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工作,构建位阶分明、系统完整、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逐步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培养单位自主办学、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办学格局,不断提升研究生教育系统质量与治理能力。
2.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研究生教育的创新引领作用
第一,要立德树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研究生教育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五四讲话”中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面对世界的深刻复杂变化和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青年学生要思考明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研究生是青年学生中最具思辨活力的群体,研究生教育更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高地,在以德立人、突出创新、弘扬文化方面产生传播、引导效应。培养单位从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高度,不断提高对研究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真正培养出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高度社会责任感、强烈创新精神、精深专业素养和开阔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第二,要以科教融合、产学结合为重点,全面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从当前科技创新的特点来看,传统意义上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边界日趋模糊,学科交叉融合空前加速,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前沿领域不断延伸,科技创新链条更加灵巧,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产业更新换代不断加快,科技创新活动不断突破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演化为创新体系的竞争,这对我国科技创新与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命题。因此,迫切需要我们在人才选拔上,鼓励跨学科学生,重点考察学术学位研究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潜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在课程设置上,统筹安排本科、硕士、博士培养阶段,促进课程学习和科研训练的有机结合,鼓励科教结合、产学结合、多学科交叉培养;在导师指导上,重视发挥导师团队作用,支持导师和研究生的学术交流与访学;在平台支撑上,积极组建跨学科、跨组织的科研平台,引导导师和研究生开展前沿研究。不断加强政产学研用协同合作,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加快建立健全国家创新体系,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3]
第三,要推进中外合作与交流,提高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之时,研究生教育理应主动服务国家公共外交战略,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跨文化交流能力、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同时,加大来华留学生的培养力度,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在公共外交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要利用有效的国际合作机制,如中美、中俄、中英、中欧、中法等人文交流高级别磋商机制,在机制框架内推动更多的师生交流、联合培养、学术合作,推动中外合作办学、合作研究,支持与高水平大学开展联合办学等项目,不断提升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增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吸引力。
第四,MOOCs等在线教育形态的蓬勃发展、线上线下“混合式”研究生培养项目的出现。这引发了研究生教育领域对于以学生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教学行为、导学关系与评价机制等方面的再思考。探索在线课程、翻转课堂等信息化、多样化教育教学形式,形成更符合下一代学习者学习行为与习惯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迫在眉睫。
发展概况
1.规模与结构
从整体规模来看,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平缓扩张,增量显著减少。从层次结构来看,2014年,我国在校博士研究生达312,470人,在校生的硕博比为4.91:1,而此前三年在校生硕博比分别为2011年5.07:1、2012年5.06:1、2013年5.02:1。从类型结构来看, 2014年,硕士层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为353,870人,占当年硕士生招生规模的53%。
2.支撑条件
2014年,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支撑条件在整体上进一步改善,导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经费投入和培养平台建设进一步充实和优化。在研究生导师方面,导师人数显著增加,生师比有所下降。2014年,全国共有研究生导师337,139人,较上年增加6.8%。博士生生师比为3.89:1,硕士生生师比为4.78:1,合计生师比为5.48:1,较2013年均有一定幅度下降。在经费投入方面,从2014年9月起,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的生均综合定额拨款大幅提高,硕士生从每人每年1万元提高到2.2万元,博士生从每人每年1.2万元提高到2.8万元,地方所属高校参照执行。
3.培养质量
2014年,共抽检了95个一级学科的5,181篇博士学位论文(不含军队系统学位论文)。经评议,共有240篇论文存在问题,不合格率为4.63%。从不同学科论文抽检的情况来看,存在问题学位论文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五个学科门类依次是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教育学和法学。从发展质量来看,到2014年,我国累计授予硕士学位540余万人,博士学位60万人,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和骨干力量。
4.国际比较
从千人注册研究生数来看,自2009年以来,美国、法国始终稳定在9人以上,英国在9人上下小幅波动;德国、韩国近两年增长至5人~7人之间,加拿大在2012年已接近5人;中国、日本和俄罗斯近十年的千人注册研究生数大体相当,都在3人以下。从授予学位数硕博比来看,近十年来,除了日本和德国外,样本国家的硕博比均在6:1至10:1之间。2014年我国硕博比为12.69:1。从在校研究生类型结构来看,近年来,英国、澳大利亚、法国的非学术学位在学研究生数达到学术学位在学研究生数的4倍左右。我国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的在学研究生数之比为1:0.5。从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程度来看,近十年来,西方国家在学博士生中留学生占比大多都在20%以上,英国、法国甚至达到了40%,美国、澳大利亚该比例也已超过30%。2014年,中国在学博士研究生中留学生的比例约为3.9%,与研究生教育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
改革重点
1.完善治理结构,依法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和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
2014年,以大学章程建设为切入点,完善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大学制度,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顺利推进。据统计,2014年,教育部共核准高校章程41份。2014年11月,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意见》,重点扩大了高校在选拔学生、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选聘人才、开展科研活动、管理使用财产经费和扩大国际交流合作七个方面的自主权。与此同时,为了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教育部取消国家重点学科等10项审批,下放13项职责,转移、委托50项职责。2014年7月,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的意见》,强调由省级政府管理更方便有效的教育事项,一律下放省级政府管理,明确了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的主要内容以及省级政府七个方面的教育统筹职责。
2.试点实施教育改革,部分高校综合改革方案获批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全国高等学校要走在教育改革前列,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于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当好教育改革排头兵。”随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出台了综合改革方案,引领教育综合改革向纵深推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综合改革方案于2014年7月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原则通过。
3.协同推进培养模式改革,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要求各地的研究生培养单位要更好地发挥课程学习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切实转变重科研、轻课程的倾向。总之,根据人才多样化需求、学科特点和研究生个性化要求等创新培养模式,改变仅设一套标准、一个模式的教育方式,建立更加突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更加突出科教结合和产学结合的培养机制。一方面,是以职业需求和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以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为抓手,以临床医学、教育以及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学位类别为突破口,着力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引导和鼓励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建立培养单位与行业企业相结合的专业化教师团队和联合培养基地,强化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大力推动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的有机衔接。全面推进医教协同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着力为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供人才支持。另一方面,坚持通过高水平科研和高质量课程培养学术学位研究生,着力解决研究生课程设置随意性大、课程内容前沿性差、重知识传授轻方法训练、课程学习与论文研究“两张皮”等问题,大力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促进高水平科研与高质量课程学习有机结合,强化科学方法和学术素养训练。充分发挥课程学习在研究生成长成才中具有的全面、综合和基础性作用。
4.加大研究生教育投入力度,统筹构建质量保障体系
2014年,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入增幅放缓的形势下,我国研究生教育坚持深化改革和加大投入并重,切实提高研究生教育保障力度。一是健全了投入机制。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单位多渠道筹集经费的投入机制。各省(区、市)结合实际确定本地区生均综合定额拨款,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并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办学条件和居民承受能力,合理确定收费标准,全面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二是完善了奖助体系。从2014年秋季开始,按照“新生新办法、老生老办法”的原则,向所有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在对新入学研究生实行全面收费的同时,进一步加大资助比例和水平,特别是加大对基础学科和国家急需学科的支持,加大对优秀研究生的奖励力度,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研究生国家助学贷款每人每年由6,000元上调至12,000元。研究生奖助经费增加140多亿元。[4]201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还印发了《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这些文件从顶层设计的高度,统筹构建了以学位授予单位质量保证为基础,教育行政部门监管为引导,学术组织、行业部门和社会机构积极参与的内部质量保证和外部质量监督体系。
总之,2014年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中取得重要成绩的一年。简政放权、政府职能转变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985工程”高校和部分“211工程”高校章程逐一核准,高校办学自主权和省级政府统筹权进一步扩大,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框架逐步形成。教育综合改革实现新突破,部分高校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有序开展,引领教育综合改革向纵深推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建设迈上新台阶,培养模式改革获得新的进展,医教协同医学人才培养改革顺利实施,研究生课程学习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得以强化,加强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受到更多的重视和关注。研究生教育投入力度空前加大,五位一体的质量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研究生教育系统质量不断提升,全面、综合、深化的改革特色进一步彰显。
参考文献:
[1][4]刘延东.在全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的讲话,2014-11-05.
[2]袁贵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4-01-15.
[3]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14-06-09.
(作者单位: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