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宣
【摘要】全民体育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有着极爿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是和谐社会中的一个重要体现.采用文献、逻辑、理论等方法分析了和谐社会全民体育的基本目标、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全民体育中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内涵,对全民体育和理论基础进行了论述,初步探讨了构建和谐社会对全民体育所提出的要求。
【关键词】构建和凿社会;全民体育体系发展
一、全民体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背景与目标
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对我国国民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全民族素质的普遍提高既有利于构建未来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也有利于建立科学、健康的和谐生活方式。为适应未来发展需要和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未来20年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以“明显改善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全民体育作为社会事业的构成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以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更多地被作为“人事”来抓,在20世纪后期,全民体育作为实现小康的内容开始之一,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且“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为20世纪末我I雪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这种背景下,党的十六大把全民健身体系纳入未来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是自党的十二大使用“小康”概念以来,党的重要文献首次将“全民健身体系”纳入小康社会建设目标,是继中共中央2002年8号文件提出“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计划,构建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2]后,党中央又一次从实现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高度肯定了体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构建全民体育体系的理论基础与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强调,只有将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和体育等相互关联和相互补充的若干方面汇合起来形成一种互动的态势,才能保证社会的正常发展。
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全民体育体系
1.和谐社会中的全民体育内涵要体现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能够“保障广火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的全民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全民体育事业历史的发展有一个客观的认识。目前,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目标的指导下,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框架。但是客观评价,我国群众体育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一是发展水平低,“目前我国人均体育场地、人均体育消费和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与世界发达或较发达国家相比,仍处在较低水平”;二是认识水平低,“有些地方领导对体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只重视发展经济,而不注意发展体育事业[5]:三是不全面,从全局看就是经济发展快丁社会事业发展,特别是作为社会事业的全民体育的基础还是比较薄弱;其次,从全比体育本身来看,“体育运动的普及程度不高,只看重竞技体育成绩,而轻视发展群众体育特别是青少年学生体育锻炼”的现象还存在,全民健身的基本保障还不健全,体育管理和法规建设等方面做得还不够;发展不平衡则体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体育发展程度差距较大”,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全民体育,强调更加广泛领域内的公平和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群众体育发展的差距,这种广泛性包括服务对象的泛性、保障供给的广泛性、分享发展成果的广泛性。由此可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民体育健身体系应当以“保障。
三、和谐社会的构建对全民体育体系的要求
1.解放思想实现理论、体制、科技的全面创新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建成小康和谐社会在的发展过程中,整个经济、社会环境都将发生变化,全民体育体系的实践也必将同步发展,实践不断发展,理论就要不断创新,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上境。只有这样,才能把群众体育事业不断推向前进。通过创造性的活动而赋予理论以新的内涵是理论创新的本质所在。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民体育的实践中,我们应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使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谱写新的理论篇章,既发扬已有传统,又创造新鲜经验。为此,我们应当紧跟全民体育实践的发展,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
【参考文献】
[1]江泽民.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1.18-19.
[2]国家体育总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M].北京:国家体育总局,2002.4-5
[3]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