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褐斑病与粗缩病综合防治措施

2016-11-23 00:41
农民致富之友 2016年19期
关键词:褐斑病感病飞虱

一、玉米褐斑病

玉米褐斑病主要发生在玉米生长中后期,主要危害玉米叶片,且主要在玉米8~10片叶时易发病,。但在一些感病品种上,褐斑病发生严重,常导致玉米生长前期快速干枯,引起产量损失。现对玉米褐斑病的发生特点进行描述,同时结合生产实际对该病大流行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1、发生原因

(1)由于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导致玉米连年重茬连作;同时,玉米秸秆还田面积越来越大,导致病原菌在田间逐年积累。而且用秸秆沤肥后未经高温充分腐熟,施入田间后,也造成田间病源菌的增加,给该病的流行提供了必要的菌原条件。(2)市场上销售的玉米品种中包括了未通过审定的品种和虽然通过审定但种植范围不包括宝鸡市春播的品种,玉米种子市场形成了多、乱、杂的现象。生产上种植了比较多的感病品种,给该病的流行提供了有利的寄主条件。(3)一般不施基肥或施用量较小,同时玉米苗期追肥量过小或过晚,导致玉米5~8片叶时,土壤肥力不足,田间出现脱肥现象,营养不良,叶片发黄,抗病性降低,是引起玉米褐斑病大流行的一个主要原因。(4)在玉米的生长季节(6—9月),即玉米出苗后,降水频繁并出现高温、高湿、寡照天气,长时间降雨,田间大面积积水,易诱发此病。

2、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生产上应以种植抗(耐)病性强的品种为主,田间病害发生较重时,切忌秸秆还田或用病残体沤肥,对病残体要进行深埋处理。用病残体沤制的有机肥,要经过高温充分腐熟后才能施用。同时,重病田可以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倒茬,逐年降低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不要随意加大栽培密度,以提高田间通透性。种植玉米前,应尽可能地多施有机肥,以培肥地力。要大力推广旱播与配方施肥技术,旱播可使玉米在苗期得到锻炼,根多、根深、苗壮。配方施肥,增施氮、磷、钾肥。在玉米4~5片叶时,及时追施苗肥,施氮、磷、钾复合肥150~225 kg/hm2,注意氮、磷、钾肥的搭配。在合理追肥的同时,适时浇水,并及时中耕除草。玉米苗期要根据田间长势情况,及时中耕锄草,使玉米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生长。严重干旱时,要及时浇水;雨水多,田间积水时,要及时排涝。并及时中耕放墒,降低田间湿度,改良田间小气候。

(2)药剂防治

药剂可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等杀菌剂进行叶面喷洒,能起到较好的预防效果。在玉米褐斑病发病初期及时用上述药剂进行叶面喷洒,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同时,喷洒药剂时可加入适量的磷酸二氢钾、尿素、双效活力素或其他叶面肥,补充玉米营养,促进玉米健壮生长,提高抗病能力,从而提高防治效果。喷洒药剂时,可结合气候条件,连喷2~3次,间隔7 d左右。喷药后6 h内遇降雨应重喷。以苯来特和氧基萎锈灵防效好,可用药1.5 kg/hm2对水750 kg叶面喷雾。另外,施药时间应在10∶00以前、16∶00以后,避开高温时间施药。

二、玉米粗缩病

玉米粗缩病早于1954年在新疆和甘肃发现,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东北的部分地区大面积发生以来,危害逐年加重,局部地区暴发成灾,甚至出现绝产,严重威胁玉米的生产安全。

1、发生原因

玉米粗缩病是玉米病毒病的一种,病原菌为玉米粗缩病毒。该病毒是一种球状病毒,属呼肠孤病毒属,主要由灰飞虱以持久性方式传播,可在灰飞虱体内繁殖,但不经卵传播。玉米粗缩病毒只侵染单子叶植物,主要寄主有玉米、高粱、谷子、大麦、黑麦、小麦等作物及马唐、稗草、狗尾草、看麦娘、苏丹草、白茅、早熟禾、画眉草等禾本科杂草。在东北,粗缩病毒在多年生禾本科杂草上越冬,也可在传毒昆虫体内越冬。初侵染源相对较少,传播途径单一。翌年玉米出苗后,即被带毒灰飞虱取食而感染。灰飞虱发育适宜温度为15~28 ℃,最适温度25 ℃,夏季30 ℃以上不利于其活动。玉米粗缩病在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以侵染发病,但以五叶期前最易感病,之后免疫增强,即使感染病毒,症状较轻。

近年来,玉米粗缩病发生较重的原因如下:①目前选育、推广的玉米品种大都不具备高抗性或免疫粗缩病的特性,在遇到足量的毒源、介体情况下容易感病。②玉米易感期(苗期)与第1代灰飞虱盛发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相吻合,灰飞虱大量向玉米田迁移,这是造成玉米粗缩病较重的重要原因。特别是推广间作套种的地区,玉米播期提前更有利于病毒传播。③由于田间管理粗放,锄草不利,导致河沟、渠、田埂、地边杂草丛生,有利于灰飞虱越冬、繁殖,易形成毒源积累,灰飞虱虫口多,发病趋重。

2、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选择抗病品种,改套播为直播,此举可推迟夏玉米的播种期,避开灰飞虱的迁飞高峰期。由于玉米四至五叶期以前是对粗缩病最敏感的时期,最有效的防治措施是通过调节玉米播期,设法避开玉米幼苗的感病高峰期与传毒灰飞虱的迁飞高峰期相遇。因此,建议夏玉米全面改套种为直播,采取麦收后播种的种植方式。加强田间管理,播种前整地灭茬,清除田头地边杂草,及时进行中耕除草;适当多下种,早间苗,晚定苗,拔除病苗并带出田外销毁。

(2)药剂防治

可于玉米播种前或出苗前在相邻的田边杂草地喷施杀虫剂,如用10%吡虫啉150 g/hm2喷雾,也可在麦蚜防治药剂中加入25%捕虱灵300 g/hm2兼治灰飞虱,能有效控制灰飞虱的数量。若玉米已经播种或播后发现田边杂草中有较多灰飞虱以及春播玉米和夏播玉米都有种植的地区,以10%吡虫啉450 g/hm2加5%菌毒清1 500 mL/hm2(也可用植病灵或病毒A)喷雾,既杀虫,又起到一定的减轻病害作用,隔7 d再喷1次,连续用药2~3次即可控制发病。采用内吸性杀虫剂拌种或包衣,如100 kg玉米种子用10%吡虫啉125~150 g拌种,或用满适金100 mL加锐胜100 g拌种,对灰飞虱的防治效果可达1个月以上,有效控制灰飞虱在玉米苗期的发生量,从而达到控制其传播玉米粗缩病毒的目的。

(作者单位:125300 辽宁省建昌县农村经济局蔬菜办)

猜你喜欢
褐斑病感病飞虱
元江灯下飞虱种群调查
直接多重TaqMan qPCR方法快速鉴定褐飞虱属3种飞虱
苹果园褐斑病防治正当时
褐飞虱体内共生菌多样性研究进展
土壤pH和主要养分含量与山核桃干腐病的相关性研究
高温多雨 注意防治苹果褐斑病
三种稻田常见螯蜂对半翅目害虫的寄主偏好性及控害作用
楚雄州桑树褐斑病发生规律研究
苹果褐斑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甘蔗实生苗早期阶段黑穗病抗性鉴定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