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语文文本解读

2016-11-23 23:14方燕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鱼游落花生生命

方燕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效的阅读教学的基础与前提,决定着学生对文本的感知、理解与体悟。文本是作者与读者沟通的唯一桥梁,真正做到正确解读、深入研读文本,是我们把握作者情感与理念的的最终目标。那么,我们究竟该从何着手,走近作者的文字,进而走进作者的内心呢?

一、仔细琢磨语言特点

1.解读关键字。

比如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我们可以抓住课题中的一个“游”字,引导孩子质疑:“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呀?”“鱼是怎么游到纸上的呢?”学生带着疑问默读课文,找到两个关键的句子:“鱼游到了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他们还弄清了这两者的关系是先与后、因与果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换字的方法理解“鱼游到了心里”中的“游”字就是“印、刻、烙、留……”的意思,“鱼游到了心里”就是鱼的静态和鱼的动态已经深深地印在了青年的心里,就是“胸有成鱼”的境界。而“鱼游到了纸上”中的“游”就是“画”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用“画”而用“游”呢?一个“游”字,就令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金鱼万千的形态和生动的姿态;一个“游”字,金鱼和青年的形象就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了。难怪古人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执著追求和“推敲”的千古佳话。作为语文教师,在研究教材的时候既要做到“字斟句酌”,还要努力引导学生用字用词准确、简洁和生动。

2.解读关键词。

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就可以抓住“了不起”这个词,引导学生去体会感悟文章中“父”的伟大,“子”的勇敢、无私。在教学老舍先生的《猫》一课时,古怪一词是含有贬义的,那么,在文本中老舍先生是用古怪表达他对猫的讨厌吗?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的1-3自然段,发现课文中虽然没有明确的表达作者内心情感的词句,可是也不难体会到作者对猫的情感倾向。比如,作者赞猫“有时候很乖”,夸猫捕鼠的时候“多么尽职”。并详细描摹猫动作的“温柔可亲”和叫声的“丰富多腔”。细读课文,聪明的学生发现作者其实十分喜欢猫,因为他把猫印在稿纸上的泥脚印比喻为漂亮的小梅花;还能从猫毫无意义的叫声中听出“长短不一、粗细各异、变化多段”和“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作者经常都在关注猫,难道这不是因为喜欢它吗?

3.解读关键句。

在教学《钓鱼的启示》一课时,抓住文中一句往往被许多老师认为简单而忽视的“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去领悟文章所蕴含的“诚实”思想内容。又如王崧舟老师在教学鲁教版五上册《草船借箭》一文时,慧眼独具地开发出了诸葛亮的“三笑”,从而使学生从一个“笑”字就领悟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课文精髓。所以只有抓准了教材的突破口,才能更好地整体把握教材;如果不能抓住突破口,就不可能分析好教材,更不能从“整体”把握教材,抓住教材的“神”。而且教材重点和难点的确定,分析课文应咬准不放的关键词句的提炼,以及板书的设计等等,都是基于这个“神”的。

二、多层次、多角度解读文本

1.要了解语言背景。

文本解读必须对作者的情况进行了解,才能准确把握作品。如《落花生》一文,作者许地山笔名“落花生”,刚好与文本题目一致,不是一个偶然的巧合,这是作者以物自喻,彰显自己做人的态度。再联系那个时代水深火热的中国,有多少仁人志士和先生(落花生)一样,为大义、为祖国、为社会“藏而不露,只求奉献,不求索取”啊,哪怕这索取的仅仅是旁人因看见“体面”而产生的“爱慕之心”。如果教师对文本的作者、创作背景等都有全面的了解,就能根据课堂上学生的质疑,进行恰如其分的引导,师:同学们,其实花生那样的人就是作者那样的人!让我们先来看看作者是怎样的人吧!(简介作者生平)师:(质疑)在作者的心里,和讲体面相比,更重要的是什么?(是教书育人,是为抗日救国奔走呼号,是开展各项教育工作,是为发动更多的人参与救国……)师:是呀,和这一切相比,讲体面已经变得微不足道了。再读读这个句子,你们觉得和苹果、石榴、桃子相比,谁更可敬呢?相信此时没有学生再会为花生虽实用但不好看而遗憾,相反,会为落花生的藏而不露,只求奉献而自豪,为作者的不求索取,但求奉献而敬佩。

2.以孩子的角色体验文本。

阅读文本,读者就会从中获得信息,接受情感感染和人文熏陶。每一个人的知识、阅历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所以每一个人与文本对话时都会产生不同的体验。小学生处于六到十二岁这一年龄段,他们与我们这些成人,无论是在知识结构,还是在生活阅历等方面,都有着极大的差距。而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如果一味地用成人的思维去体验文本,往往会把课文读得太深。

如《生命生命》这一文本,如果用我们成人的思维去解读,除了能体会到作者分别从动物、植物、人类这三个不同的方面谈到了生命现象,从而分别从强烈的求生欲、顽强的生命力、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等角度强化了生命的价值这个主题,还能体会到这三个例子是有关系的,前两个关于飞蛾和香瓜子的例子说明了它们是不能主宰生命的,只有我们人类才能主宰生命。但是,如果让他们体会第二层就有点拔高了。因此,从孩子的思维角度考虑,我们应重点引领孩子体会第一层。同时,我们也只有用孩子的思维去体验文本,才能更切实地体会到,哪些会是学生在解读文本时最容易出现的疑问。真正把握好这一点,我们才会从学生实际出发去设计问题,所提的问题也才会更加贴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我们要达到对文本进行深入而独到的解读,必然要熟悉文本、直面文本、回归文本,通过文字与作者进行真正的心灵层面的沟通与交流,真正做到走进作者的心与灵魂,与之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让语文课堂充满自己的个性和色彩!

猜你喜欢
鱼游落花生生命
春天的安排
罗平记
27《鱼游到纸上》
各极其妙的《落花生》
——许地山、老舍同题散文《落花生》比较赏析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